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4|回复: 6

五通与六通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5-1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五通与六通& D1 j/ w; w" h( f9 S/ u. J. K/ o

# _3 D7 i  D) O◎丁敏
2 F; C' Y9 j% S0 s- e* Y9 ]1 M6 n4 ^7 V/ V# w* N4 ?$ C+ o1 Z: J% Y
  T( x& [0 B8 v) g$ w6 {' P
    「神通」可以是佛弟子自受用,表现生命自在无碍的风姿。/ X& Z; v8 W7 h& W) ]
    但当神通的展现要落实到对象时,就要谨慎小心,
3 r, X/ U. Y' X( Z    即使是佛,也要以正确的智能来现神通。
% R2 U9 ^' i2 V1 n9 B8 s5 Z+ I: n    至于佛弟子则是证得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的人,
! v3 o; N: q1 G    才有资格现神通来教化众生,或折服外道。: i5 r) e1 V; c3 `: U
; Y' D5 j, A* c

+ m4 Q2 p! S! F: P. V, D0 k( ]   所谓「五通」是指: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五通是依修禅定而起的。至于「六通」,则是在前五通外,再加上漏尽通。若只有前五通佛家称为「世俗通」,表示前五通是佛教与外道都能经由禅定而获得的神通。但这前五通不是解脱的主体,因为定力虽可压住烦恼,却无法彻底的根除烦恼,烦恼的根除要靠在禅定中修智能,依四圣谛等法门如实修习─所谓「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是知趣漏尽道。」,才能切断烦恼超越生死,而得到真正的「心得解脱,得解脱慧。」(长阿含卷十三,1-86c): }7 \7 c* z7 o
  T8 d3 z+ K' M- o( T0 |; Q/ z
  因此即使修得五通,并不保证修行就不会退转,因为还有烦恼未被彻底根除,仍有被世间的瞋痴等烦恼牵引,使生命再度堕落的可能性。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戒定慧三学依次循序渐修的工夫,所谓「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有云:「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盘」(3-316C),强调首先要具足清净的梵行,然后能开发出神通力,但开发出神通,并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只是修行的过程、阶段,还要继续保持正确的方向目标,而朝向涅盘解脱的境地努力。9 i! {# z- [& F

6 h+ B) s; R& {. Q' ?4 O' m8 t 有关得到世俗五通,未获漏尽通断烦恼,后来又堕落的故事,佛经中有几处记载。例如《增壹阿含经》卷五中记叙:有比丘非常疑惑的问佛说;「佛啊!提婆达多是有大神力,大威势的人,为何您还记他未来会受一劫重罪之苦呢?」佛陀回答道:8 u9 @" N4 Z' l/ j+ V2 U

+ b- ?3 K+ Q; T7 u! f" w: l, W% e! i# L5 y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 ]* P: @8 @: @! e1 f+ l+ U/ Z( T0 A( z/ y
   由此可见提婆达多虽有大神力,佛陀指出那只是世俗神通,并没有达到漏尽解脱的境地,可悲的是他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因着神通反造大恶。这是怎么说呢?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当他跟随佛陀出家后,他很羡慕佛陀的某些弟子能行神通,因此他请求佛陀教他神通。但是佛陀从来是不允许弟子专为求神通而学习神通的,因此佛陀就劝提婆达多:「你可以先清净守戒,再勤修定与慧,然后才可以开始修习神通。」
  H- Z; c- e/ W
, n2 C$ B2 ], S5 r% ^  f, h1 d& K   提婆达多知道佛陀不肯教他神通之法,就转向已有神通的大弟子们求教,大家知悉他的心意,却委婉的拒绝了他。最后提婆达多找上他的亲弟弟阿难,阿难那时并没有神通,但他长期跟随在佛陀身旁多闻总持;由于阿难并没有洞悉提婆达多专求神通的心意,就将他所听闻到的神通之法传授给他,提婆达多依法勤加修练之后,得到了世俗的五通。2 o% [1 S2 E6 n/ p# w

( t" G) T. b$ ~9 e5 V   当他得到世俗五通后,马上就展现神足飞到未生怨太子面前,表演种种神通。又把自己变成小娃娃,投入太子怀中撒娇,太子抱着娃娃形的提婆达多耍弄着,一不留意把自己的口水弄进提婆达多的口中,提婆达多为了讨太子欢心就把口水给吞了下去。从此太子认为提婆达多有大神力,比佛陀要高明多了,于是就每日用丰厚的饮食供养提婆达多。当时正逢干旱之年,比丘乞食很困难,于是立刻有几百个比丘,因为贪于饮食丰厚而跟随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既有了太子的供养又有了跟随的比丘,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骄傲自大,他要求佛陀应由僧团中退位,由他取而代之来作僧团的领导者。而当提婆达多起了世俗的名利之心时,他的神通就在不自觉中悄悄消失了。(2-567b)2 t, a7 E, ?  Q- n3 J' c) B
' \! F' u/ N. J" f$ u4 S
   此外,《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中,还记载了一位曾得五通却又还俗的象舍利弗比丘的事迹。经中叙述有一次阿难进城乞食,看见已还俗的象舍利弗站在自家门口,两手搭在两个女人肩上。阿难看了心里非常难过,回到精舍就问佛:「为什么如象舍利弗这样有大神力大威德的比丘,竟然还会还俗习欲呢?」,佛告诉阿难:「这是因为象舍利弗并没有证得阿罗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如果是阿罗汉,是绝对不会有出家后还俗的事情发生。不过,阿难!你不要难过。象舍利弗是被他的宿业牵引的缘故才还俗的,这段业缘了后,他会再来出家修道的。」! @4 g/ @0 b7 k- Z5 J

' s: E1 S4 X" R+ ], ]   而象舍利弗在看到阿难后,自己的心中也产生了极大的惭愧心,一个人悄悄去静处独坐。果然在七天之后,象舍利弗来到佛前,恳请佛陀再度让他出家,象舍利弗这次出家之后精进修行,不久就在禅坐中证得了阿罗汉果。! P+ \, [2 ~% D6 Y0 R7 n3 |4 Z

) G4 l6 ~, T1 ?9 f0 r" {3 b1 C   证得阿罗汉的象舍利弗有一次进城乞食时,被外道讽刺的说:「大家看看!这象舍利弗从前自称自己是阿罗汉,却又还俗过着情欲生活;现在居然又再现比丘相,家家乞食一副很庄重的样子,其实他内心是充满情欲的,想利用乞食的机会四处偷窥女人,然后回去独处时再细细回味。」
0 e* V1 B5 C- d' y; A0 o  X6 b- R/ C3 d0 k7 m
   城中的人民听了这外道的批评,认为也不无道理心中充满疑惑,就成群结伴的来到象舍利弗面前问他:「有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比丘会再还俗的事情呢?有没有已证到阿罗汉的比丘会因宿业牵引的缘故而犯戒的呢?」象舍利弗回答道;「已证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有这些情况发生的。」众人又问道:「那您为何先前已有大神通证得罗汉果位,却又还俗过着世间情欲的生活?而又为何再度出家了呢?」,象舍利弗先以偈向大众说:" L; @& a$ D" e
; `& D: l! P' ^  i" i9 v
  「游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脱,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
3 j. i) z/ X' v9 A, B- O
- Y6 Y- K7 r  U9 k5 s) p2 [; E   然后又告诉大家:「各位当知:我先前不是阿罗汉,我只证得世俗的五通。五通和六通是有差别的,五通是世俗的禅法,并没有得到解脱,还是会受到世间情欲的诱惑而堕落的,唯有得漏尽通证得六通的才是阿罗汉。我先前有五通,还是还俗堕落了,如今再度出家修行,已获六通成为阿罗汉。」(2-796a)' D; i  x4 f3 o9 i* \0 f; }$ Z
0 Q& e5 |1 N- O' a, A) N
   由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前五通是没有任何修道上不退转的保障。相反的因为有了五通,心灵产生庞大的力量,容易支配这世间,炫惑世人,进而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产生巨大的贡高我慢,反而形成了修习涅盘解脱的障碍。因此得到神通,只是修行的光景,若以此沾沾自喜,向人展示炫耀,或以此求名闻利养,聚集徒众成立门派,都是偏离了正道,往往会堕落成邪道。《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专门求神通,强调神通感应,即是以声色光影求见如来,反而增强了执着与无明,和烦恼的解脱不相应,是行邪道,不可能明白如来空慧的教诲而证入涅盘。
1 z* ~* e- N- J( L: g% S
; B3 N5 y/ ]1 f. B  Y# S   所以《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中另有一个故事记载:当佛从三十三天要回到人间时,佛的四众弟子和许多的民众都赶往他回到人间的地点来迎接佛。这时有一名为莲华色的比丘尼,以她的神通力变成转轮圣王的模样,人群纷纷回避让开,使她得以走在最前第一个见到佛陀。当她现回比丘尼的原形,兴奋的告诉佛陀:「佛啊!我是最先迎接您的弟子。」,佛陀却告诉她:「不!妳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第一个见到我的是须菩提,因为他是真正理解我所说的教法的。」-─这时须菩提并没有来迎接佛,仍坐在他住的山中房舍中缝补衣服。因为他已理解到所谓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如来的肉身,而是对如来的教法能有智能的理解,尤其是能深契于空义的教诲,才是真正见到如来。(2-707c)

- |; n; W+ z, P3 S3 X  ~5 ]& ~' Z9 V" A5 ?7 @: B* c1 o
[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7-5-1 10:38 编辑 ]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07-5-17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所以修行之中,其实修心性是极为重要的,修心养德的同时,通过禅定达到静,以生智慧。就怕光想着什么神通,结果,心性不到位,反倒会害了自己。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注意修自己的德行。看似简单,其实真的很难。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07-5-3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LZ有没有思考到,普通人通过一定地方法学习,也可以慢慢地体会上述的神奇功能? 那时候你在说服别人不是要有说服力的多了吗?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6-20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PTL 于 2007-5-17 20:36 发表
* G$ U1 r  y% E2 u. `6 R4 I所以修行之中,其实修心性是极为重要的,修心养德的同时,通过禅定达到静,以生智慧。就怕光想着什么神通,结果,心性不到位,反倒会害了自己。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注意修自己的德行。看似简单,其实真的很难。

4 l! i" a' }1 b. j, Y9 X% E0 s# Z% o这话不错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7-6-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大错!!

佛不靠神通去说服别人,凡是靠神通去降伏别人的,那是魔道。$ R3 I- X: \0 }) ?4 P& P
5 w) I, e3 \  {" b1 ^/ k3 B, t
佛和魔都有神通,& Y$ W5 h$ t+ H3 n: g- k) N1 \- b! |

* w! k3 z5 D$ k! p& A5 n/ u! _/ O区别是佛家靠理来降伏外道,你不信可以走开,佛家没有任何限制和惩罚。佛家没有任何秘密。 如果有任何人要关起门来,秘传你什麽神通之类的不可外传之法术,并且只能进不能退出,否则会怎样怎样, 那绝对是魔道。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7-6-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通谁都有,一念想你妈妈,你就见到你妈妈了

不是吗?有时很专心时,忘了身边所在的地点和环境,完全忘我的进入了你所关注的场景或境界中。那不就是神通, 不必求神通,越求越神,是神经了!
& K3 o& A3 ~* `9 O7 R! y+ S( n2 _6 d7 ~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向身边的善人们,古德的大圣大贤们,诸佛菩萨们学习宇宙人生的真实的道理,从而修正自己。才是我们这些凡夫的本分事。压根不要想最终会如何如何。我是这麽看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7-4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7 09:21 , Processed in 0.2258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