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22-6-28 19:13 编辑 ! Y) D8 X) V- Q: }: b4 A
! P% a* S: E, M隶书《曹全碑》十一种基本笔法图示
4 {/ o7 i0 R. ^3 o# N: s0 e. Q" y/ l% g6 W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x/ f3 q) q" u3 q7 l. {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5 y2 C. _3 ?& O9 a4 W$ S
1 e& L$ a' C2 H
6 S* }. ~+ v0 V' K* ?+ F|点|
% O: Y, r8 p" |6 n k6 e- u
, O w* c2 F" H0 [2 d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 Y; u0 l/ W7 L: Y# z V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1 [* P8 @# k# X% p5 x* Z( ]4 T; g+ Y' ~9 d
( K3 L7 k8 m. f# Q4 F. K0 u$ d|横|! I' e) w. s \. J* X0 C! e' i8 C
0 M/ s5 a5 z+ b7 ?6 d
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d% _" \9 B8 v s- z( W2 ]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 X. d. b2 M& ~+ {: m5 I3 i5 G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V! {- d }8 e# ^/ y7 t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b6 \, W$ h8 Y* A
! s" s% Y( i4 [1 S. c; `
|竖|, O9 N3 x' G T3 F; Q1 u
/ l, u( C/ _' T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0 p1 H1 j& h4 R g) a ]9 J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1 ?* P2 f1 z! @) J4 ~
& ?( H5 g# v9 a- W' X- e
. X' ~! B3 D, d1 G
9 x9 k& d* Y2 o& ]. X%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1 E8 s: v5 W) d3 z3 F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 O8 R1 ?' f9 i* \8 O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o0 I7 i Z |- \' r
# ^) b9 D, B$ D6 W3 l/ E
|撇|
* Y( `! M4 c- @( _% T( d- h+ [& p! C7 O0 J. C8 Q& H
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斜撇起笔即向左斜出,体态修长飘逸,成为隶书的典型笔画之一。直撇的字例,其形态与弯尾竖犬致相同,先直下再左斜。撇画起笔要藏锋,结笔多回锋。+ K% q) A$ X3 s9 L* A# d' J* F Z
带钩尾的撇画在收笔时笔锋回转挑出。撇画为副笔,不作大的发挥变化。多个撇画组合使用时,主次变化不明显,其倾斜方向大致相近,有一种秩序感。3 g7 n/ }% L. s" G' R: `9 V
0 |: q4 \9 N8 E. t1 k- s4 ^ ~" `5 `. \2 o
|捺|
& ~& `' R9 z- T# W4 ]0 R6 w' [$ A; n
捺画也是隶书中的典型笔画之一。主笔捺画有斜、平之分,斜捺如第二行字例,起笔即向右斜下,平捺体势稍平,多使用在走车及心底一类的字形中。
4 v/ x# x& S% g6 [9 F捺画书写时要注意笔的提按变化,结笔出锋要略缓,锋尖不能太尖锐。副笔捺画则表现为有形无势,不作大的发挥变化。- Y6 t9 o$ \0 ]8 A! k# K
+ Q4 Y" K; p% h; j" {+ [4 s|钩|; C6 ]+ a# x1 a t y$ z4 `
2 R% C% m$ K8 k* t" Z
严格地讲,隶书中没有典型的钩画,如转、时、弟等字仅在收笔时略微弯出变化,而大多字例都写如弯竖。
V4 W5 u Q' x/ ^曹全碑中立刀旁最有钩的特征,其取势较平,与竖画相接近于直角,出锋不宜太快,锋角不宜尖锐。像“民"字类的挑钩,可以分作两笔写出,典型的如“氏” 的写法。
, ]& r$ n/ {/ ~5 [9 [% \
?. b8 H7 b [9 L|折|9 V2 J1 k0 _$ ?2 L+ \9 l, |
: T4 o, F% d, b3 S0 Q5 G" i) P
篆书无明显方折笔面,自隶书开始才有了明确的折法。折画如不作夸张发挥,一般都是由横竖或坚横两个直画组合而成,从第一行字例中,可以清楚看出折画是分两笔搭接而成的。8 n$ } B& e) k6 |5 F
竖画接主笔横画发挥成主笔的字例,其中巴、流、完、先等字的折画宛如一笔写成,所以两笔相接要连续进行,转换时用它要灵动,不可积墨成团。
$ ]4 v" H7 |+ v) n, ~" Y各种折画在起初练习时以两笔写成为好,逐步熟练后即可随势连写而成。在曹全碑中,有些字的折画其折转处流畅圆润,行笔轻灵中见果断,稍有迟疑就会滞留墨溃,因此关键在“熟能生巧”。
5 q; q8 q+ N( }' Q! E曹全碑中有不少字形的折画两笔分离,各自成画,但彼此间仍有气息相通,特别是横画收笔要轻而虚,给竖(或点)的起笔留有余地。
: b/ a" \& A6 t1 Z+ L! b斜折也有断和连的变化,其转折处写法与其他折画相同。折画连续出现时折转处要虚实相济,彼此之间在统一中见变化。
% g! I" m6 Y: f' H* k8 d: b9 n
( ?& Q: u% h+ v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8SZq9rMuMwOc5B1CqRVZw
/ O! w9 U" a5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