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65|回复: 0

[学书论画] 陆俨少和李可染其人其画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7-9-1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陆俨少和李可染其人其画2 t0 c) g& s3 W$ b/ F3 g) H' y

  ]) K. F- J- \' M# O近来想翻阅一下近现代山水画大师的作品,梳理一下脉络,也为自己的山水画加点营养。9 @- _' s6 e6 n- J: J3 [; ]
大概2003年,我画山水伊始,对陆俨少特别着迷,前几年还买来陆大师的大画册放在案头,后来好像因为有些程式化,便转向了喜欢黄宾虹,宾翁墨团里见精神,深邃又浑厚,尤其其笔墨之自由开放,对现当代中国画颇有启发。; Y+ {/ I9 M8 t8 X1 R: F9 k, r$ ^4 V
: x# N4 E% I. \/ Z( S. Q% m! c1 {& V# {
黄宾虹 拟董巨二米大意山水
" S7 Q. t9 H/ |8 i# [/ P
# _4 e0 z: n/ N& \( f当然,各家各派皆有所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各取所需便是。
9 T7 w0 w" X$ R网络提供了不少便利。在网上搜罗陆俨少大师的图片。陆先生成熟期的作品都很精到,有些作品有点碎,但瑕不掩瑜。特别值得肯定的两点:一是用墨用色的合理美妙搭配,再就是抽象结构的整体布局的奇险与平衡把握得好,或曰奇正关系处理得尤为妥帖。他的一些作品真是很超前,用色大胆(色用不好,易入俗流),不但不俗,反觉得灿烂而雅致,鲜活而醒目。5 L8 D5 |( q6 p2 ~+ X

/ u" N# W/ [: @1 E' ?图为摄影家蔡斯民拍摄的陆俨少与李可染# u0 r* \" I2 H5 D% d* W

& m. N. a. n$ ?+ N蔡斯民:“最得意的是有一次陆俨少刚好到北京,我带了陆老去拜访李可染,我拍摄他们对话,这应该是‘南陆北李’两位山水大师唯一的对话照片,也是两人唯一的艺术长谈,当时他们说的是土话,畅谈笔墨问题,李可染还说他不认同毕加索,谈得很精彩,但李可染交代当时不要发表,这也显示他处处小心的性格。”. J4 v: C" }; H( b  }: g

0 y, P" C6 C9 Q! P图片很多,翻着翻着,恰巧有一张陆俨少和李可染的合影,两位大师,一南一北,世称南陆北李,各具神妙,各有千秋。这样一来,便由“观陆”这一条线,生发出两相比较的念头。陆李二人,属于同龄人,所处的时代语境一样,也面临近似的问题,但是两人的学画背景不同,气质有别,取向各异,际遇与环境不一样,因而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 j, B* f6 R* Y( |
% N6 ~. }+ k8 I1 g4 j/ `/ \8 w8 H陆俨少 春江不老图
- E# U" I9 c' U; I; e( Z' ^5 ~' _7 P
陆俨少学画之初近于私塾式的师徒传授,主线是传统,李可染受过现代美术教育的熏染,主线是中西融合。0 D, N3 f- y: R: W, m4 P
陆俨少圆转、柔润,李可染雄强、浑厚,此与两人气质有关,也与其所处地域、朋友圈有关。南北方的某些差异在两个人的书法中也有所显现——陆俨少偏于写,李可染近于画。
# S, e2 d# [, B0 E陆俨少个人发挥得更多,画得更主动,李可染受徐悲鸿写实思想和写生的影响,比较客观,是在客观的基础上再发挥,前者有巨然山石造型的影响,后者更注重眼前景色的捕捉,都有所长,也都有所局限(弄不好,陆易于涣散,李易于板正)。3 h# [8 C6 E7 L, _

" r0 _& }! z" N3 U) ~* [2 U9 f陆俨少 瑞雪启春图2 k3 v0 t* }+ q- q4 C: Q; V

& I/ R+ \# ^3 v# W2 A陆俨少灵动,他的抽象结构,更着眼于大局大势,云气之描画是陆的绝活,水汀也是,云烟满纸,神思直上云霄,通篇跳跃而圆润,精神有古典而趋于动。李可染着眼于笔墨与素描的转化,层层积墨,善于画瀑布密林,静谧中能听到水流之声,精神性更近于黄宾虹,更有现代意识,整体性稳定性强。两人的结构组织能力都很强,都有时代新意和强烈的个性意识。陆俨少的抽象结构,是跳跃的,李可染是推进式的。气韵都好,陆俨少的气息飘渺,像神仙乘云驾雾,李可染的气息沉厚内聚,入老衲气运丹田,力涵其中。一个欢快,一个铿锵,都凝练讲究,都抓人眼球,都能打动人心。7 d% m2 o0 U8 r% ~

& [$ k7 q& a! L; |( s: _" Q# ~李可染 万山红遍' \& a3 M+ e# A9 M! f5 ^/ T; H

! {) b( k) }" o. r7 ]7 H两人都好色,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自不必说,陆俨少用色虽没有李那么集中,却也乐此不疲,那个时代,人物画要红光亮,山水画也受影响,不过两位用得不俗不傻,却增添了些许灿烂甚或妩媚,光鲜而明朗。. h7 V. n: Q( W
陆俨少的画法似乎适合画小画,画大画容易碎,我在前几年美术馆看其个展时有此感。李可染的画法适合画大画,比较正,画小画不如大画更能发挥其长。
7 w% p. |7 J+ e" ]3 u
2 B% `& e' d. d* u9 G# b# G李可染 蜀山春雨
/ N/ @7 Q- T. U1 d
& f) ?0 r! n! N/ `3 s4 ~看着、想着,生出一个问题:何以称大师?厚,宽,精,新。厚,不单画面要醇厚、深厚、浑厚,最要紧的还是文化底蕴的厚,文化含金量要高。宽,与厚近,不是单只画一个题材,靠熟练取胜,而是任何东西皆能入眼,一经提笔勾画,便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每个画家虽各有专攻,但仍须不囿于一事一物,皆有个性、灵性(比如陆俨少在山水之外,人物、花鸟皆可圈点;李可染在山水之外,人物、牧牛颇为可观)。所谓精,是高度凝练,禁得住推敲和揣摩,到位,高超,没得挑。新,就是有新意,有创造,有承继(传统),有开启(未来),不落俗套,有个性,鲜明的一眼便能够认出是谁的作品。观李可染、陆俨少两位大师作品,即有此感。
: D4 g+ {# U9 r3 }没有时间写长篇大论(想必已经有不少学术研究文章了),我最近读书少,也算是及时进入了读图时代。山水十年,回顾曾经爱过迷过的大师们,还是那么亲切。( r- Z2 ]) g* X; b

! Q. D/ a& {; x- s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4MPM17cK9GOh6FqGig-GQ
; y: j% M0 E3 R' _9 d- s2 W( G' c3 N( j# I4 r1 o! G# U
IMG_5810.JPG
IMG_5811.JPG
IMG_5812.JPG
IMG_5813.JPG
IMG_5814.JPG
IMG_5815.JPG
IMG_581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2 23:12 , Processed in 0.75485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