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7|回复: 0

[前人字画] 张大千先生笔下的清新脱俗似神仙的高士图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7-7-1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张大千笔下的清新脱俗似神仙的高士图,叹为观止!
5 k4 Z8 c8 o; h- R2 G2017-07-17 中华收藏协会
+ U* D4 ?1 C7 Z/ ?" I; j/ f0 o$ |% ^& @ 1 N/ u. V% y5 x0 v
( {2 L" X) Y1 Y3 b6 r) A/ K

, g2 c4 D  U2 J# I△题识: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树。壬戌之秋,八十四叟爰外双溪摩耶精舍。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
. X9 U# [4 s+ h- @# U, N2 q  A0 k6 E* R; U% j1 F5 d1 Y

- a. S, ]- L5 X) ^2 y1 j6 Z△画中描绘了一位高士坐于石间悠然自得看书的场景,画中高士衣着魏晋服饰,衣饰宽大修长,发冠朝上,左臂依靠在坡石之上,右手托举着书,神态祥和的在阅读思考,周围配置以山石和竹木花草,竹子墨色清幽,树叶颜色红润,为画面烘托了良好的读书气氛。, T  t$ _5 @3 S2 [9 Y

# E. F4 L- T4 p! [9 v0 k+ d$ e* Q) d7 W# }( X% U
△画中高士背手伫立于老树枯枝下侧听秋风,神态自然平和,极具古典文人雅士之闲逸。高古而不陈旧,清逸潇洒中略带疏懒情致,与周围萧疏的秋景相互呼应。但高士渐渐稀少花白而“浑欲不胜簪”的发际,渐宽的衣带以及凝目西向中透出的落寞和孤寂,则显然是张大千望乡之情所致。
8 m# r/ G4 Y- E/ m2 w: @+ _: O
7 B, f6 @# i  F2 d& ^% H0 y( l9 ~8 J3 P2 k" P
△春柳高士图》。题识:轻花终似雪,空絮复如烟,不待秋风起,摇落己堪怜,年年苦攀折,如故总绵绵。先师李文洁公咏柳,丙戌人日,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题签:大千居士春柳高士图,真迹精品,壬申秋月苏庚春鉴题。
3 d* p' J. g9 n% U* v& _1 `  h, Y4 ]- X$ ]+ E* l) L

- ^* q9 J; ]% o: q2 g△画作描绘了一位文人逸士端坐于石上,翻阅书籍。张大千在此画中对于画面环境的营造,颇见功力。细竹,红树交错穿插,置于人物远处。细竹不加勾勒轮廓,以淡墨写出,树同样以淡墨,但勾出树干轮廓。同时,竹叶墨色变化用以区分前后层次变化,树上红叶,则布置得宜,使画面视觉上力避平整。人物以极细的笔法勾出衣纹,同时注意服饰变化,用淡墨染帽和衣袖处,地以赭石、石绿先后渲染,使画面视觉上更为丰富。7 N6 V4 g( D$ O* F* h4 m

! m" x. q( l: Y2 C4 M  t: b  P( |8 R/ ~- e0 ~
△画中两位隐士皆褒衣博带,席地而坐。陶渊明的竹席、草鞋意味着生活的简朴,膝上之无弦琴又意味着生活的高雅,其背后有一个盛米的斗和簸箩,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象征。陶渊明一手抚琴,一手似乎在召唤孔明。在案头作画的孔明突然停笔,侧耳聆听,双手呈现出一个掷笔的瞬间动作,生动有趣,可见两幅画之间有强烈的精神连接。
) q; @  q- P. C; J% i5 O7 k: p* ~5 t$ {2 H4 W3 X" H
( P, N4 T( r% E* B2 p/ W# \
△1945年11月,张大千飞抵北平,寓居颐和园。在北平,大千因缘际会收罗大量市场散出的宋元名画,浸馈日深,领悟颇多。此幅写竹溪六逸雅集之事,竹林掩映,溪流映带,六位逸士,吟诗作画。疏竹写得尤其清逸,风中摇曳之态,欹侧多姿。大千从1945年至1946年初,用心研习一本赵孟《九歌书画》册,绘成一卷《九歌图》,于衣纹白描所获甚多。此幅六位逸士衣纹简练,开脸高古,此时的大千已自松雪而上接龙眠,直窥吴带曹衣。! @$ m& G: M8 D. t

3 z2 W1 H, w3 y: f) C4 |+ M, a/ o& q4 g0 E
△这件作品是张大千客访青城山时而作。张大千对青城山有着独特的感情,1938年抗战期间,张大千由北平经天津、上海、香港、桂林辗转入川,携家眷上青城山避乱。大千在画中仍描绘一个褒衣博带的持仗高士踽踽独行于山林之间,周围山林树石做以映衬。作品自题中写到此画是仿上元老人,上元老人即张渥,张大千的人物画多取法于这位代著名画家,可谓变其之势,妙又过之,大千在人物画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后世几代人都难以逾越。
+ q1 q) n. ]" J! K
' R* e) Y; }& @+ H# g* O0 H- @& B2 ^; R
△画面描绘了芭蕉树下一位高士在树下成荫的场景,芭蕉树枝叶粗壮庞大,色泽黝黑,采用大写意的手法,笔法老辣,水墨融融,树下的高士屈身倚靠在顽石边,手持扇子面朝芭蕉树若有所思,人物的刻画精细,线条挺拔,淡雅赋彩,和芭蕉树的表现形成对比。
% L) S. T0 `# G
# U7 Z; l& w7 A  {4 ?2 q. H3 f2 p+ e2 M% Y/ Q. Z- p  T
△ 《高呼与可》。题识:高呼与可。己丑九月既望写赠文韩小友清玩,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 T# O4 y7 y2 }& A5 A: }' B: c; n  G8 X3 h: O
' P9 x* W" q, Z) n  _$ l. e* g: a+ m
△此幅作于1976年,为张大千晚期的写意作品之一。图中松竹交映,高士与伴童坐于树下,高士注目凝视,若有所思。人物衣纹笔法遒劲,曲直有道,颇有韵味。整个画面敷色淡雅,孤松用笔厚重曲折反复,与简洁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其中用笔的轻重和点线疏密粗细有节奏感的排列,沉郁朴拙,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艺术造诣,得心应手,气力相合,神形皆备,抒发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9 @5 r) X& G- O" C) I- e
# z; E- V( \9 R. b) ?% K4 d

8 C1 ]+ |! K$ M; I2 w△画面描绘了芭蕉树下一位高士在树下成荫的场景,芭蕉树枝叶粗壮庞大,色泽黝黑,采用大写意的手法,笔法老辣,水墨融融,树下的高士屈身倚靠在顽石边,手持扇子面朝芭蕉树若有所思,人物的刻画精细,线条挺拔,淡雅赋彩,和芭蕉树的表现形成对比。
, ^6 m0 E+ ^- d0 [9 V6 o* t  r/ a/ n2 k' c$ m
: x7 ~) f- w$ j, |, \
△与敦煌之行以后的作品相比,此图少了一些精丽的装饰性风格,而更多地去表现士气和营造一种古雅的格调。在用笔方面,不论山石枝干、松针夹叶、流泉波纹,都非常细秀劲挺。至于松树下的三位高士,他们脸相、姿势各不相同,一位抄手站立,另三位坐在草坪上,他们均呈沉思之状,仿佛在内视心灵,外界根本与他们无关。整幅笔墨工细精谨,色彩明净华美,呈现出一种平静疏朗的氛围。
% ?/ A7 h  Q' o9 l% V, I# {) {$ @6 \7 z; N8 u
" ?. F! [) J& ^5 p$ d1 D$ B
△此幅张大千所作于巴西的《高士图》一改传统清远悠旷的构图,直取虬曲古松一角,不拘一格,书童回头似乎在听雅士言语,人物衣纹笔法遒劲,曲直有道,颇有韵味。整个画面敷色淡雅,孤松用笔厚重曲折反复,与简洁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其中用笔的轻重和点线疏密粗细有节奏感的排列,沉郁朴拙,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艺术造诣,得心应手,气力相合,神形皆备,抒发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 k$ e4 c' r# ~2 G0 ]
8 }2 `3 \( X% J, ]- U0 y  K0 O* c
2 A) t: F. @& o. }△ 《梧荫高士》( }) P& P& q9 C
1 @7 v7 w: t9 M9 p0 J' \6 x

1 |. R4 u) X/ b4 S6 X△画中人物神情、动作的刻画各各宛然,历历在目,而长幼尊卑、西宾东主则一目了然。背景中各种树木的安排则似经过精心考虑,与人物皆一一呼应,古松对应操翰长者,而柏树之类则对应其它各人。同时,为了增强画幅的动势并打破构图上的过于规则,古松顶上的两枝忽然向右下横斜,与画幅下端向左上横插的树干上下呼应,构成一个极为完满的意象系统。
$ K, Z' F: r$ \0 h! f  Q
/ l6 b3 p% p) C/ L! U; p8 g8 S# B% o* K+ A0 O
△“高士图”是历代人物画中的重要题材,画家们喜欢描绘古代品行高尚之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以表现对高士的仰慕或对其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此幅由张大千所作得《高士图》中,一位身着蓝衣素衫高士气定神闲地盘坐于石上,身后一棵古树虬枝盘绕,另一棵已枝繁叶茂,苍绿清新,一条蜿蜒小径蔓延出画外,消失在尽头,一望无际,空旷深远,整个自然环境幽深雅静,衬托出人物闲淡平静的内心世界和潇洒脱俗的性格。
. g! b# b* F9 ~0 G0 P: \. L
$ @6 [" F3 d: g) k/ h! g9 `( d% e7 |  t- e# [
△此幅作品创作于1975年,是张大千开禄荐福所画。晋朝左思曾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讲的是要有一种高尚胸怀,在千仞的高冈上,把衣服抖一抖,在万里清河里,把脚洗得干干净净,表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清高之气成语“振衣千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画面正是这个诗句的反应,画面中一位衣着古朴的居士在巍峨的山石之上远景,山石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6 ^9 u/ n- w$ ?. w# L: T: u7 H0 ~9 g$ Y5 e9 ^# O. i! Y/ U# X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urSeOrAcqQcDqRNpUM1RA
IMG_5544.JPG
IMG_5545.JPG
IMG_5546.JPG
IMG_5547.JPG
IMG_5548.JPG
IMG_5549.JPG
IMG_555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3 18:30 , Processed in 0.09986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