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5|回复: 0

[文房四宝] 文房不止四宝,带你认识古人全套书房用具!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6-2-1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2-16 17:08 编辑 " f8 Y; N6 K% s$ j! }- Z" t
, c8 s4 \) ]- l7 F6 ^, h) o
        文房不止四宝,带你认识古人全套书房用具!
; M( Y6 r  u) J) k0 T8 ]9 b* Q1 D7 v5 X. e: C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
( ^) B0 A( E) B- O3 X. ]: ~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c* h" v7 P  c, L3 q6 a3 E
       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见诸载籍。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8 z. }! l! _  m/ n0 c3 Q

/ C2 `# _1 @+ \% t0 S( _  笔,是指毛笔,是我国汉民族所独创的书写工具,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用它书写出来的线条可柔可刚、可粗可细、可润可枯,变化之多,为任何硬笔所不及。它主要选用野生动物或山羊的毛作为材料,或纯毫或兼毫,可以做成不同类型,来适应各种需要。其品种之繁,在笔类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 h8 K* M: ~5 \  c8 p5 r: U7 H2 i7 s1 U; R7 e/ i. `+ a, K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显单一,却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效果,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且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桑岁月,仍然字迹清晰、神采奕奕。
2 h# f$ C1 Y, `+ Z" n! x) K( }- O) r' w2 M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如安徽泾县所产的宣纸,洁白细润、亦书亦画,吸水性能极好,能长期保存,有“纸寿千年”之誉。
0 j- v$ ?, Q$ a. U. j$ M# F2 X
  砚,是与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特别是一些雕砚,造型古雅,图案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2 J. u$ h. c% b
- I& K  z6 X; A' `+ D9 _% o  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房里,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但你可知道,古代书房里并不只这四样宝贝,以下就带大家看看古代的书生们,在自家的书桌上都摆了些什么,它们长什么样子,各自有什么用途吧!
3 n" q+ }7 `' Y$ H3 _- W, L9 s8 C. q, K& v4 C4 F5 l' E: \
一、印泥
" a9 g, ^5 Z6 k" Z, ~4 Q; k# c2 ~6 F! ?: G! w( M( W- O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印泥了。
) {" i. m1 K( _- o* s3 ]. s: F; u( T$ S7 ^
印泥与印泥盒欣赏:
( Q% [* H, k7 s西泠印泥
, [1 g  G9 B" s, U8 X象牙仿剔犀印泥盒+ H/ k! `7 x! T7 a
掐丝珐琅牡丹纹印泥盒9 z5 ?9 z: A, T# F! n' b( {' \
清代巧色玛瑙印泥盒6 _& i2 U+ f0 B- W  D( z/ U0 T
剔红小印泥盒* k( b1 x( W: R' n5 L, _6 D# f" U

) B6 z, l( H; `9 Y' d0 I4 C8 n7 [1 U二、镇纸8 Q- Y7 T3 n: u3 r/ N6 t
' v1 e8 }5 m' ~' ?# W: B( o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K/ p  F7 F8 `" k' b! }& D
8 Z: Z' u6 j$ U: D
镇纸欣赏:* x: h7 n' y# S5 F6 `
象牙龙纹镇纸6 |  A3 d/ [  X( x; i" t
红木松鹤镇纸/ H* g7 M- o" t0 G
黄玉螭纹镇纸. h9 }; k: n1 d0 F# m% j
金丝楠阴沉木镇纸& f' a% k8 Y$ Q8 S' q# q3 ^7 V
青铜镇纸
6 M; b* G& ~! O% W  o& h1 ]铜胎掐丝珐琅纸镇
2 s1 A1 A" A( R铜錾古琴式纸镇1 T& E, O* c3 l) P% d( n/ ?0 J
象牙龙纹镇纸
8 B, B7 z' f" Y羊叼仙草铜镇纸
# D* v! T2 R8 ]- s4 z& n; h" _0 u# _! b4 d
三、水滴5 V; C5 s) D3 S$ n( u5 G  G4 z7 v% r5 \
" v3 {$ |+ I( ?4 J1 u
  又名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砚里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 f$ V1 B( M) g! i+ C

9 R- M+ P' T' ~5 g5 q0 N  魏晋时,蛙龟等青瓷砚滴,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 ^" k: E& L+ j% ~

+ T4 o- R: E' y- ]/ q6 @  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 t/ v% e, d$ o8 \  g9 U: J. L
4 j; I+ @0 T1 |' c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v5 K% x- \* T1 r0 }

0 b, E3 m; g  p! e) R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9 Y$ Y0 Y+ @; v7 d9 i5 C- x3 @9 n) \/ [8 k2 u7 G! ]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O! c) J! _  e7 Y5 N' t; Y3 k; u
% `4 _9 K/ `, _' @; x7 p0 F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 B3 E9 H1 {/ A4 x9 E# ~

% x  ?( b' l5 ?2 s" F" X  在文房用具中,砚滴(水滴)传世品较少。
' N( ]6 D+ P6 b) s& x0 M
* D! R5 K% U2 U% X. ?水滴欣赏:$ w5 K1 U2 C; n0 h& o0 t
豆青釉的文房水滴" ?% Z/ ]( F9 L1 |' `
民国宝船水滴
0 h* w( U" T+ `) Y" i; l清代寿山石水滴2 p* `7 ?3 m/ `0 [: _4 P
清乾隆青釉文房用品水滴# ?$ _( t2 k( M; ]+ B
% j7 h0 y9 S6 L5 v) A
四、笔筒
6 ^1 e3 y( L) p+ m. Z8 X( {; r% ~9 [6 f) y+ V: b6 G
  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7 L& _! P9 i, `. v; a; R: E, h4 U+ Y1 G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 |2 b; y. `+ O, ?  P. ~2 b  A2 e' k
笔筒欣赏:  b; [) o- i$ N. t
根雕笔筒3 l% I8 {2 D) {4 m$ f. \  Z
梅妻鹤子笔筒/ `& O) @1 ]/ E4 C6 i, g
牛角笔筒! |, w* M- t% B# g( C( E
清代黄杨刻古松纹笔筒
9 q9 o4 U5 c7 r# F1 V象牙云龙纹笔筒
0 B/ q4 ^; j0 j: Y3 z) @# n& T- G( V& E玉雕竹节笔筒- S3 \  ^0 K5 ~- v
) z. I+ w0 k  }8 @( C+ v" d9 |( S* y
五、笔洗 $ r# N! Y* c8 m; s( F, B9 G

6 _8 r! O- ]2 J) X- d* H# p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其它形状。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0 k4 [9 ], @5 I1 d2 r" G- U
) k) d4 i/ u) _
笔洗欣赏:5 D- f4 E) F4 \  R8 s$ [6 G
哥窑小笔洗
0 j: W' a( L  K. e+ N0 M钧窑桃形笔洗
3 X: s/ n% K: p" D; c" f! ?靑铜镏金荷叶笔洗
0 Q, S6 _4 f9 N) w0 e清绿釉荷叶笔洗
5 A, a& A  ]7 j0 n石雕荷叶笔洗
2 R/ K! V9 W' v2 V5 N# [3 L玉雕莲藕笔洗
4 p+ H' _' p8 L0 d" J6 d竹根雕笔洗: v8 B% t& u' e. c. t

; p7 W* t: V5 R, ~4 [六、臂搁 + Q! S5 Z9 `& ?

1 A* V, X2 ^+ V. e  Z  K/ x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1 a. W! w- o& t

5 r& g+ O4 |" W! J* R; M  臂搁多竹木、象牙质地,上有纹绘雕饰,十分精美多趣。1 }& y9 a0 U2 b

& n6 U, l, E! S3 ?- F臂搁欣赏:3 S7 Z  o0 {' s: ?) q8 o
碧玉松树臂搁  T( I/ n5 ?  P  E$ Q1 }, q
竹雕人物臂搁4 H2 L% v/ ?! y) B: _
黄杨木雕竹臂搁: X1 e1 A' Z& j5 w
象牙臂搁
+ O7 `  R0 @0 g象牙臂搁
7 ^/ ?- N1 R. q  @& c0 X& B象牙雕梅枝臂搁+ p; F1 ]9 Z' M4 u4 ^
竹刻人物臂搁" F5 r; R! n9 s: V4 |" l

. R( J9 r# q( P5 _* p9 I8 D七、墨匣
% l* f( u! K6 P$ H' o* A6 H$ m9 t6 O4 |. M
清代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墨匣
; O4 X4 q: A( Z' \
' r+ j/ D- c- N* z/ u  墨匣主要用于存放墨锭,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乌木、豆瓣楠木为材料,并镶有玉带、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图纹,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制成漆匣的。据说,清代道光年间,阮文达回京城,“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可说是出类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当属京城“万礼斋”。* g: Z4 w& R1 g3 o" x

. @# E; f; B6 _6 x8 x* k墨盒欣赏:) ~8 H0 a9 G1 R4 u
御题潭古怡情描金双龙长方墨匣
8 x, W( ?6 v) w& g御题潭古怡情描金双龙长方墨匣
0 R9 l9 J6 r% k
5 ?6 m1 H9 i7 @, q9 G* j八、笔帘   Z# ]& n* z# w3 m* e* i
( U) d- K0 D0 z! B' d1 b5 ]
  笔帘是携带和收存毛笔的工具,主要用途:
  p* q5 G6 U7 b( k3 O# ^* E; W1 D; P) u+ v. y, G
  1、把毛笔卷入其中,不会像装在铅笔盒里来回碰撞损坏笔头。
; M8 U+ z+ c1 I. V  a- y7 G
) A! ^, U( x2 U- t  2、笔帘通风,可使毛笔很快干爽。& l* e- h& E5 p( ~

+ E" j1 g7 u0 ^  3、现在的都是35厘米*33厘米的居多。
- }  @6 H" S& v) d% H, V' W4 @" `0 P! Q2 }
  4、这样的笔帘,一次可以卷几十支,方便携带。. h+ s! q# r5 p7 j" Q

7 y6 k' f4 ]- m1 K  5、主要是为了:有急事,需要带毛笔出去,但是因为刚使用过,没干。可以用笔帘一卷,带出去。不会发霉,也不会弄脏书籍等物。
2 T, Y( k+ w! x: O) t$ R/ d. p# |& O3 M2 a* e& F
笔帘欣赏:
0 A& p  k5 u8 g& J. V4 A
  }6 H: h$ c4 f# i( V' I  X+ z九、 笔架 、笔挂、笔搁
( s& \: R- G# o! |$ Y/ R2 K5 V7 Y8 e( ]
笔架
  j$ ]- }1 [( f9 U$ K2 S, t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从样式来看,一般有挂式与搁式两种,分别称笔挂与笔搁(见后面附图)。+ }2 W% m6 ?1 a# s3 ~$ r0 N0 S) N
' I) |4 y" G9 b6 i& F: d
笔挂% S* i& ~8 h$ `' p8 X. X' p1 a
  笔挂是用竹木制成的架子,两边有柱子,高一尺余;上面有横木,宽亦一尺有余,可以倒悬笔管,做晾笔用。笔挂也有制成圆柱形的,圆顶,笔挂在圆顶周边上,很方便。
, R% A0 u/ |8 r) b
# ]4 W- p4 D. |6 J" h笔搁; a8 O/ G# L/ w# w, D6 Y
  笔搁是搁笔之物。根据不同形状,亦称笔枕、笔山,也有称笔床,清朝还出现了笔船。
* l& @3 W- e. W3 t0 p- c

8 G8 j5 S% s  ^' w责任编辑:曾言. Z: ~$ p' D) K& d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 678期,主编微信gxjc03
! v, b" s7 [5 {8 T4 l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r7 `8 z- ~8 d0 a
合作QQ1511332864+ A" W/ i+ b3 a" [& f

; R) O+ T" q. m$ e* |(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rHBPzGaVp20taqT0#rd
文房四宝.jpg
文房四宝——笔.jpg
文房四宝——墨.jpg
文房四宝——纸.jpg
文房四宝——砚.jpg
笔筒欣赏——根雕笔筒.jpg
笔筒欣赏——梅妻鹤子笔筒.jpg
笔筒欣赏——清代黄杨刻古松纹笔筒.jpg
笔筒欣赏——象牙云龙纹笔筒.jpg
笔筒欣赏——玉雕竹节笔筒.jpg
笔洗欣赏——哥窑小笔洗.jpg
笔洗欣赏——钧窑桃形笔洗.jpg
笔洗欣赏——玉雕莲藕笔洗.jpg
臂搁欣赏——碧玉松树臂搁.jpg
臂搁欣赏——黄杨木雕竹臂搁.jpg
水滴欣赏——豆青釉的文房水滴.jpg
水滴欣赏——清代寿山石水滴.jpg
水滴欣赏——清乾隆青釉文房用品水滴.jpg
印泥与印泥盒欣赏——掐丝珐琅牡丹纹印泥盒.jpg
印泥与印泥盒欣赏——西冷印泥.jpg
印泥与印泥盒欣赏——象牙仿剔犀印泥盒.jpg
御题潭古怡情描金双龙长方墨匣.jpg
镇纸欣赏——黄玉螭纹镇纸.jpg
镇纸欣赏——金丝楠阴沉木镇纸.jpg
镇纸欣赏——铜胎掐丝珐琅纸镇.jpg
镇纸欣赏——象牙龙纹镇纸.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2 11:00 , Processed in 0.36673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