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444 )   鸡蛋(0 )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那么君子,劳心者,或者说第二类人,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呢? ; b& k2 [& j/ F- P. t) _# j  u3 @- m+ R4 \! Z
 7 m5 }. i! n; Y5 [9 d4 M- S7 o
 8 V; J% c2 F9 z* G# ~6 I
 ; X! H) P& ^6 v4 S
 首先,他们重“道”,而不重“术”。1 A" z) s- m' c7 l3 [. ?, k
 + y6 R# {2 e' ?! s" ?; h
 道,可道,非常道。
 1 u! a9 @8 G6 \1 F) k, V
 # g0 s: }, g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之。/ E1 V) c% ?" V# H+ t) q/ w
 , {4 x' I9 K+ B, R- w' A& _: Z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n8 Z1 N: c0 _6 l9 }3 ?- p
 
 * C) b; \, T$ Q. m- x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G. [; L5 J8 Y/ D
 
 1 m; k& [9 I: ~2 T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U+ j' {2 h$ Q$ _5 Q/ k# A( }6 j! {8 H  q' u5 J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0 o# @, j+ B5 x2 w+ ]! L: ]
 * R' D+ `5 T, c) h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b9 ^3 D; b/ U- U1 s# e# o- B- X* H& H, h/ D. z* k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a! y8 M& m$ f& E) H; {& d  z
 * c4 c1 b( W3 U; c" r+ N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 {9 i# R; j$ y8 `. G& _) `# L6 s* Z& O# b# w: {8 M/ @(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c- b6 x2 @7 L$ S' r+ l: S: U# v' A. W8 j8 I+ Y+ w; p1 S$ u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g/ X/ i" ]% ^2 d* G8 H+ y
 ( o3 Q. m: V! U( Y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6 h& @% A, b) C+ ~) E  G9 G1 v9 H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 m" ^- X$ t. ?: i$ L0 j+ P  h- ?) K
 0 V5 L- T8 Q1 t2 N8 [/ K$ m1 ]' r% U. D0 W. ~
 ; C6 B3 E, P, a; ?" `2 [
 1 l7 I" `, A: t* e3 L( k& X
 第一次通读道德经是在高中时,当时是把它同金刚经放到一起看的。看得云山雾罩,只觉玄之又玄,读了一阵,觉得对自己学业精进并有没有什么帮助(高中分到了理科班),也就放下了。十年之后,再拿起来读,很多句子竟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也明晰了许多。孔子的许多儒家思想,其实都能从道德经中看到影子,比如说,君子之道,儒家常常挂在嘴边,但却给不出一个系统的定义,只能描述君子不是怎样的。而真正的君子之道,甚至万物之道,都在道德经之中,只不过“道”不可名,不可言,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消化,有机缘悟出那么一星半点,已经是妙不可言的幸事了。古今成大事的劳心者,没有一个是狂热追求“术”而成功的,比如说,爱迪生假如读过道德经,也许就不会那么激进地与特斯拉针锋相对。执着于术,那就总会有人的术比你的更高明。越复杂的术越需要不断更新,甚至刚刚兴起就被彻底淘汰。术是人人都能走的“捷径”,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曾闻道,或者仅仅是不想闻道,因为道是没有现实作用,也从不会立竿见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