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米 笑
1 ?7 U/ c# I- I1 \7 w
9 j0 K; A. E& o, J* X% }最近一场震动华人社区的抗争以温哥华学校局通过《性取向和性别认同》草案而告败。
5 f1 H( f: g/ h* R0 ~9 |
5 e/ j& Y# g& w7 O3 e: t+ O% S2 Y/ E9 ~# M
$ k5 a' }5 P8 Y
/ ?4 l) G4 a; _! z. b# @; w对华人的激烈反对,温哥华学校局主席白蓓蒂连讽带刺地说“这些人的反对莫名其妙,像是有什么革命性的事件要发生了一样”。让人觉得华人家长对“学校保护学生的措施”如此“大惊小怪”有点不可理喻。考虑到这次抗争中华人家长投入异乎寻常的热情,结果竟然给人“无理取闹”的印象,称得上输的惨烈。
% G4 m0 l7 X) r' }. F% m u) ?: h: ?2 w$ \: _& j n
" F# ^0 c: H" {9 K3 w Q- Y8 D& ^/ W7 s6 _$ y* r% f8 B
对这次抗争,《加西周末》长篇报道“一场注定失败的抗争”。仔细读来,发现是一篇充满理性的,难得的反思好文章,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果华人家长避免文中提到的误区,这次也许是一场注定胜利的抗争。毕竟我们没有提出什么非分之想,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的诉求,完全是为下一代的正常成长,即使不胜,也应该得到相当程度的同情。近几年华人抗争事件不少,多数以失败告终,也许应该静下心反思一下。
( L. C4 M2 D; a# t- z! B, h* K5 C' G6 q# \% ~& y
: p7 K6 F$ K8 M& p/ } ~" G, i
6 [% R- G; F. r1 p1 ^
不过,也有华人参与的关于温哥华马宝区规划案的抗争,结果不错,迫使政府改变初衷,大幅度修改规划案,他们的抗争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 i0 z2 l. d' S+ x- f
& a$ g1 \* r& H- f他们首先是抗争焦点明确。市政府打的也是保护“弱势团体”牌,为低收入人群建廉价屋,提高居住密度让更多年轻人能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很多华裔反对者提出的理由是规划导致地税升房价跌,对屋主不公平。这虽然对屋主非常具有煽动性,但是作为抗争焦点就显得自私,看上去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抗争。但是后来组织者把抗争焦点放在新规划对社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教育和交通等难以应付增长的人口密度,把屋主的个人利益抛开,社区利益放在首位,听上去好很多。理直气就壮,市政府不得不考虑。 / D- b0 N$ `7 g- @: H+ x( R" V7 r4 d
, k! ?) ^! K. A, X9 W: f
; y6 h7 w+ T8 r- o
6 O# b: O8 C, f+ ?% G: j6 ^
' g% F3 t5 p* s) f0 o8 d* }这次温哥华教育局提出保护“弱势人群”不受欺凌,为跨性别学生提供更多支援,以免他们受到歧视以及欺凌。而很多华人恰恰是把矛头对准“弱势人群”,话里话外的歧视显而易见,抗争焦点变成跨性别是否值得保护,是否应该优先保护的争论。性取向自由已经是主流社会接受的现实,这样盲目的反对,把华人置于不仁不义的位置,不输才怪。 5 _# U* d2 J( _: B
( \/ I! c" J5 l3 W: H% O8 B8 z5 {+ g0 b$ J# Y b3 X
, R$ _5 B& @5 A' e Z: p# B
c" s$ k! e/ Z- p/ r
. ]( C6 ^7 B- S还有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如果抗议主体是华人,成功率非常低。马宝区刚开始抗争的主体是华裔,挨家挨户征求签名,社会关注度不大。后来抗争主体逐渐变成西人,议题就上了主流媒体,得到了很大的关注,迫使市政府让步。 -
% G" t8 a9 J. N$ I
: D8 `: {" G; T o- Z由此看出,这个社会的主流还不是华人,华人不论人数有多少,社会话语权不大,这种状况只有积极参与选举,让每一张选票讲话,华人话语权才可能提高。面对这种现实,华人家长应该全力动员西人家长一起抗争甚至主导抗争,可能事半功倍。如果连西人家长都影响不了,更不用说影响政府了。 4 T3 ^3 w4 ?! a l- {* V& m7 r
: v4 w% v3 q# j2 w7 t& a
这里不得不佩服马宝区抗争核心的组织能力。他们广泛利用社交媒体,设网站,主动和市政府对话,定期组织会议通报进展,讨论下一步策略,统一口径,发放抗议标牌,搞得有声有色进退有度。反过来看华人家长的抗争,不知己不知彼乱枪打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相互矛盾相互抵消。所以华人抗争首先要战胜自己,自己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别人。 " ^4 W; t, m- o! u(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