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31. 佛教是什么?# ~: z( k, \  l$ W! q% i3 M1 Q3 Y& q 
 
. \* N7 s# [$ J7 R4 _- E) G梁宁随后在蒙特利尔作为博士后待了一年。同样地,家里人还没有跟过去,下班后就非常寂寞。有了和基督教打交道的经历,加上自己又是个博士了,自认为自己也能将佛教的“毛病”找出来。: ]. }& i! K0 i7 c" p+ Z2 _; b6 A1 |, }) u 
一天,他来的蒙特利尔图书馆,找中文图书。有一本书立刻进入了他的眼帘,那是《了解佛教》。里面的题目立刻就吸引了他: 
( U$ j' C6 j: ]  }7 [0 v第一个大问题,谁是迷信? 
! r" |% M# l& }* h2 r( \6 [为什么说佛教是无神论? 
6 H1 }4 S. z, T# w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d- _1 V% U& D/ K 
如何使人相信佛经的正确性? 
: y( m4 D! `2 t0 ]3 s  z佛经如何看待其他宗教?6 V+ d( T$ R6 c& D' e 
佛教相信有世界末日吗? 
* \$ y8 K1 c9 M4 M9 w; Q为什么说佛教不是唯心主义?3 {+ K( X: T: C1 j; n  Z4 B# L 
为什么说佛教比科学还科学?0 q& G3 i" r$ ~7 @ 
…… 
# c, ^' Y2 S( D: V4 ]2 h他立刻打开书看了下去,他倒要看看作者会是怎样自圆其说的。+ t' h# D8 O" W( Z 
书中讲:* W8 ^/ H# s8 \  M/ r 
--------------------------------------------------------  i, L5 z3 a" `/ k3 _! R6 H4 g 
第一个大问题,谁是迷信?# L4 ?! [4 W9 r% ]" U( a 
 ; k0 @9 E$ O$ J5 j9 W+ d! w 
佛教是一门古老的宗教,一向被人们,特别是被我们在大陆长大的人们认为是迷信的东西。从外貌上看,它的确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看那装金的佛像,听那钟磐咒 语,那不是偶像崇拜是什么?再看寺院里僧众的生活,他们不从事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性劳动,他们不是社会的寄生虫吗?我们那里知道佛教里的一事一物,都有理 论上的道理,只是这种理论太高深了,非但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而且有相当学问基础的人才能听得懂。说佛教迷信的人,他自己实际上就犯了迷信的病,因为他 并不曾彻底研究佛理,有的甚至连佛教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只是人云亦云,这才是真正的迷信 - 迷信他人的胡言。 
$ Z# H- e2 R. C( B$ A4 X( B迷信这个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指对某一‘荒诞荒唐’,‘不可能的’,‘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和‘编造的’事物的执迷不悟甚至身体力行。 
) D; D4 J' }3 T" G& M" I我们首先要问,在这个世界上,谁是判断是非的终极权威?什么是判断对与错的终极尺度? 
2 t9 K% k6 K* Z- [! ~0 Y' M6 p是科学吗?认为是科学的人们说: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的一切都是科学活动的结果。可是我们不要忘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否定的人类活动。用科学来作为尺度就象是用一把弹簧尺子量长短,能行吗?昨天科学自己达不到的和解释不了的,它今天就可以了;今天不行的,可能明天就可以了。" ~$ i& C$ I. \ 
所以,昨天以‘科学’的眼光看来是迷信的东西今天就不是了,而今天看来是迷信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是了。在这里,用不着我们来举例子,读者自己会发现说不尽 的例子的。为什么我们能给科学这么大的自由,容忍它不断地校正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容忍那些我们没有能力理解和解释的事物 - 即今天的‘迷信’的存在呢?科学毕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工具和过程,而那些‘迷信’的事物才是科学要解决和探讨的目的!相信手段而不相信目的,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2 t! b  h6 C% l3 C/ n* i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今天的一切科学成就,哪样在一百五十年前看来不是‘迷信’的东西呢?只要在当时并不存在和难以理解和解释的东西不就符合‘迷信’的定 义了吗?科学不就是在孜孜追求那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迷信’的吗?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迷信’的信念,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成果。, r1 c. Y7 F; [* ~6 k: f0 s 
科学曾将‘鬼火’解释为磷的燃烧;但至今仍解释不了为什么人能死而复生 (指心跳呼吸停止,脑电波变为直线的临床死亡);为什么会有‘灵魂附体’,‘心灵感应’,‘前世再记’;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却能将有关行业的事情在小说里描写的晰晰如生,就好象她曾干过那一行相当长时间似的......。 对于与灵魂,灵性有关的人间事件,我们的科学都作了些什么样的研究?: L5 R9 u' _! r 
另外,我们能用现行的和现在存在的事物判断什么是迷信的东西吗? - 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比久远的封建主义要先进,而封建主义又比更久远的奴隶主义先进,所以当人们提到迷信一词时常将迷信贯之为是‘封建’的迷信。 
! i( s( D: Z% O9 c0 N6 j0 L/ c和上面的理由相同,我们也不能这么作判断,因为‘今天’的东西也是短暂的,而不是永恒的和完美完满的东西。7 P( `. t9 C! I2 p$ w- N0 O8 p 
现在再回头看佛教是不是迷信。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佛教不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泰上老君;不是土地爷,灶王爷和财神爷;也不是关公,钟魁和马祖娘娘。我们不能把佛教和道教及儒教等混为一谈。而这种将各种宗教学说‘融会贯通’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特点。 
0 X( W# E5 K: v: o1 y8 m佛教强调的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强调的是事物的相依,相生,相克性......;强调的是看待事物的客观性而非主观性;佛教的逻辑推理用的是因明学而不是三段论;佛教认为宇宙是广漠无穷的,现有的世界万物都是‘一念无明’的结果 ...... 我们现在的科学在那一点上能证明这一切是错的,不成立的,虚妄的?如果连科学都对此无能为力,谁能?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宣判佛教是迷信呢?+ ~# l8 I- o: w: d) M" _6 J 
 / L( f# y& W+ e3 a: t- i/ w 
为什么说佛教是无神论? 
6 c6 p4 C0 J  F3 {6 y 2 u- V/ n, A; t$ U 
世界上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另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的无 神论,是说诸法因缘而生,宇宙万物因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 一的神。佛教认为任何鬼神都是宇宙间的一份子,是众生之一。他们的能力有大小,但没有那一位是宇宙的根本,开始和最后。! J7 `! V  @+ O# m2 L 
佛教的无神论主要是基于诸法从因缘而生的现象,说明众生是由业力感应得的果报。每一众生,各自造业,个别受报;而许多众生,于往昔生中,曾造无数业,同类 的业因,感同样的果报而出生在相同的环境中。这就是佛说的众生无尽,世界无穷,是众生的自作自受。我们的世界属于太阳系,是地球人类及生于此界的其他众 生,往昔的共业所感,并不如一神论所说的是神创造而来。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是说没有神。从信仰者说,他是有的,从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 神,大福德的主神,或来自于她方世界的天神,他们不只有一个。(注:这一点完全被佛教猜准了,参看《海奥华预言》)。因此,一神的信仰者们对于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此一神的信仰其实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u3 x  T- m; Y; H( \: {+ V 
  
: B8 o' m* ~# b! y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 T# U/ n8 ~% T- b- l+ H' h要明白什么是佛教,就不能不了解什么是佛教体系。一般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能使人被动地求助于神的救助,并不能使信仰著自己起而自救,更 不必说有些宗教更是极力贬低人的能力,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著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自己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佛与菩萨去 救助别人,以致最后也成为佛或菩萨。相对于民间的信仰,佛教既有 2600 年前出生在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有层次分明的教义 (佛经) 和教仪,也有代代相传的教团和教师 (僧侣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佛教象个学校。 
- S, D5 e: C$ V0 v教主释迦牟尼佛以自己悟道成佛的经历传授了佛经 (教材),教团及教授们 (僧侣) 负责佛经的整理,保存,修订,佛法的研究演讲和传播 (弘法)。因此,佛教徒拜佛祖,主要是敬仰和敬佩佛祖的大慈大悲,无私地传授了自己成佛的心得的无量胸怀,而不是因为惧怕他的法力的惩罚。* F" g/ \- _9 S2 @" @) x; h 
教主,教义和教团在佛教被称为三宝。唯有信仰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些打著佛教的旗号,或只引用佛教的只言片语及个别经典的宗教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间很常见,特别是最近国内的某些气功组织是如此),都不是正信的佛教。! l: X/ @7 P! N9 _ 
  
, W# E( a" g7 ^0 B; k  D, R% ^$ g8 ^' [7 D如何使人相信佛经的正确性? 
; L+ z+ g# b9 D  v  
5 I. B1 r# z# ?- a5 }4 b佛教以以下三点为说服人的标准:9 }4 S2 w0 p2 P9 T+ p, _0 L 
(1) 现量。 就是说用事实来证明。 
& Z! d( K3 ]; n. M! v0 e(2) 比量。用逻辑推理。 
9 s/ n( V- S9 ]( G7 v(3) 圣言量。即佛在经中所说。9 d3 F& M7 L# g' Z$ t% h6 J 
前两点尚不成问题,而第三点在今天已经成了争论的焦点。这是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而是以口传口,代代相传。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不同的分歧观点,形成佛教的不同宗派。! r) }" i8 Z4 q) C 
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应该贴切到佛法的根本教义:三法印和四依从。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从因缘法看,是无 我的,是空的;从因果法看,是无常的,是苦的;无常与苦是世间法,无我寂静是出世间法。四依从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了意不以不了 意。从三法印的原则看一切佛经,就可以过滤而明白什么是纯佛法;用四依从来衡量一切经典,也可以发现何者是佛法,是我们可以信赖和依据的佛法。依此标准, 即可明辨那些是根本的教义而那些是随顺世俗要求而说的方便教义了。1 z, ]1 U1 _% s" w" C4 g 
 - h2 o2 ?) Y  S5 F. I* [2 f 
佛经如何看待其他宗教?. d8 s0 h- u1 {" B- m) p" o 
 9 x' {- g5 U4 Y4 a0 s 
佛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天善法;第二层次,出世善法;第三层次,世出世法。4 M) T0 [! u6 h' ]4 Q5 ] 
人天善法通用于世间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的 ‘一切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层次。! j2 U- Q$ e; }6 y2 e 
出世善法能使人超越于人天,也超越了欲,色和无色之三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 (阿罗汉) 的层次。 
5 o" i0 k5 D6 m  r第三层次的世出世法使人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于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即大乘的菩萨境界)。 
! k' O% X' Q4 d2 A4 o因此,佛教并不认为其他宗教是错的或邪恶的,也就不会极力排斥和打击它们了。佛教只是以教义的层次高低看待其他宗教而已,这一点从2600 年来的历史中就看的很清楚了。* n! l6 l  L8 ^, D% R 
 + x0 q2 _. J: j7 {2 e, k 
佛教相信有世界末日吗?+ N* T, W" n! O( U, N" Z8 P& l 
 8 j; ^9 C8 R  ^! Y 
佛教相信有世界末日。佛教把此世界的生灭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是从无中生有,成是有稀薄的物质团聚,凝固,渐渐形成地,水,火,风四大类的形 态,完成四态的定型后,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即进入住的阶段。再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演化,必然会再进入坏的阶段,即万物凋零死亡,地球毁灭成为空有, 再进入下一轮循环。宇宙学的研究越来越支持星系的生灭循环现象。' i) @7 w6 f# x# v5 J 
佛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即指坏的阶段的开始,但这和基督教的世界末日的意思不一样。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为了对于信者的救济和对不信者的惩罚。 末日来临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他将把他所爱的选民带回天国,把他所不喜欢的人打入地狱。而佛教认为最初的生命是由它方世界而来,而不是出于任何人和神的 创造。(注:这正是海奥华预言一书所宣解的)。佛教认为住的阶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于衰老,终至朽坏,直至物质世界全面崩溃毁坏而归于空的阶段。之后,再由于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的业力所感,而完成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生的消长而有起灭。+ Q1 M. @: i- m* ]3 O0 P; n0 s: w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唯心主义? 
: P. D! w0 Q' L  
/ a6 W9 M8 N" |! O* M' q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人们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和哲学上的唯心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 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能够思 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界的存在部分。名词虽同,含义完全不同。 
, R9 ?5 E8 V$ R4 B) N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解释,如佛性,真如,菩提,一真法界,阿赖耶识等。随著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和哲学家的固执不化是有根本不同的。 
/ n# F5 n' Q4 y9 e+ i6 a3 h% b 6 E/ j* Z' C( z, g 
为什么说佛教比科学还科学?0 C5 E( R' B: r: s( H+ J& |+ R5 _ 
  
1 P: ^, A0 c9 b& B一 佛教的研究领域比科学广. `- z% w8 ^3 f 
这是因为佛法的一部分理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而更多的部分则超过了自然科学的领域。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辨的部分,而更多的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辨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 
# m% i0 J7 N& c4 i7 @$ M3 g" G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佛教中的色法 (即佛教的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 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 (关于香味接触的研究太少,远不能和色声相比,几等于零)。 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数学物理中研究的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也就是有关物 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份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经相当完备,但 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 (佛经名为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那一种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它诸根发生关系,则还不甚清楚。 
' K2 d& {' t  K" J$ R/ J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的最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 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研究的对象转为可见的色尘。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次于色尘。由于人的耳 根对于声的感觉是有限的,普通人只能听到每秒二十次到每秒二万次之间的声波,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使得研究受到一定的局限。由于人的视力和听力各有 不同,可见色声二尘是离心有别的。 
( {) x+ J! ?, q4 E+ X. U' v+ |《楞严经》中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的最透彻。佛对听众特地辩明‘声来耳边’是错误的感觉。声来耳边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我们学过物理的也会这么想。但仔细 想一想,的确是错误的。因为击钟的时候,钟因被击而振动,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再击到耳膜,传达到耳神经细 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到达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错误地说成是声波。空气波动时,它的分子只在原位震动,并没有一个分子一直从钟边跑到耳边,因此不能说是‘声来’。可见在我们的声学研究者认清这个道理之前,佛早就指明了。# r8 c1 V( n. v5 o3 u$ X- A. K 
心法与色法实在是两个对应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道色 (物质) 与色 (物质) 的关系,还很不清楚心与色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两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俱灭。其它如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缚脱,净染,圣凡,人我 ......也都是相对法,都不是实法,都不应该执著。科学家们实在应该用这些观点反观自己的研究工作的。 
, _3 E  y) B3 C: F% y* W1 M二 佛教的研究精神远较科学为大  
) Q: H2 x2 f  r& q% R* g佛教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的野心也很大。普通人以为科学最善于怀疑,最喜欢研究“为什么”,其实并不如此。科学家大多只问“什么”,而不大敢问“为什么”。最敢问“为什么”的恐怕只有佛教了。 
# w' b/ z6 [' ~  A6 h) e电学家只说明铁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会发生磁力,但不再问为什么发生磁力,为什么铜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不发生磁力。又如水到一百度会变成蒸气,科学家只说明如此 如此,并没有说明水为什么必须吸收了潜热才能变成汽,也不再问为什么这潜热会潜藏在蒸气里。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但至今没有人说明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 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科学,以为所有的“为什么”都被科学家解答了。其实单就物质一方面讲,尚有无数的为什么始终没有人敢问一句“为什么”。5 R, t& Y/ [, z3 M! F' |' X 
佛教确实是胆大而聪明的多了。他好象是狮子中了箭,不看箭伤,偏要看这箭的来源。佛教处处在找原因,就是说处处在问“为什么”。它认为人生宇宙的问题,并不是单从物质方面就可以求得答案的,必须在精神物质双方面去研究。所以说,佛教的研究精神较科学为大。 
1 g) f! T5 b/ F/ m' f$ B( D' i' f5 k  
( _5 ]% @. |8 \8 l7 K1 r( I- ]# t# j三 佛教的逻辑推理比科学严谨- K) }6 @0 V/ G 
“因明学”是佛教的逻辑学。科学家虽也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像哲学家那样高谈哲理,所以实际上也并不靠它过日子。只是偶然作为参考罢了。 数学实在是实用逻辑学。所有自然科学中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数学来推测表达,不怕发生错误。但如果论到有关心的部分,那就不是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 明学不可了。因明学胜过逻辑的地方,现代学术界差不多都知道,在此不多讲。6 ]9 b$ C0 w5 L9 a) ^6 a 
 
: n, K+ p7 d. b这之后,梁宁又看了许多 (是许多)有关佛教的书籍,当然还没有看正式的佛经。但是,他脑子里关于佛教的疑问早已经不存在。现在不是他还能不能挑出佛教“毛病”的时候,而是他在佛教面前败得一塌糊涂。他服了。" e( b. A! m, Z6 A,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