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  鸡蛋( 0)
|
一)第一个馒头! M5 B* ?1 L& @9 `0 {) e
5 T8 b0 @: Q( G- Z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 \6 o2 U+ Z; w3 o
6 G4 ]9 A6 v7 D; _# U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摆着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愤怒替代。他举刀杀了农夫,因为,他发现农夫还有那么多没有给他。
" Q2 x8 F$ s2 Z
+ o9 w6 h% k) ], z0 [+ O思考1:同样的行为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到自己得到的,会感恩;看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会仇恨。
( m3 ~- z- h1 L! e8 B/ G0 F: l6 c- C5 p2 J$ Y: e. W' r
思考2:救人命的是农夫奉献的馒头和水,与农夫自身拥有的并无关系。但现实的教育,更注重农夫一无所有情况下的慷慨,那意味着更高尚。这不自然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标准和预期。实际上,爱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点,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每个人都可以献爱心,而不是期待一个像A农夫那样的人出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每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N8 \( p- ^9 G4 o( J3 b
8 {) \; L8 n) R1 j思考3:感恩或者仇恨,往往都由一些细节决定而非本质决定。从本质上看,A和B两种情况下,结果都应该是感恩的。但只有正常而理性的人才能在两种情况下都保持同样的感恩心态。0 b5 g2 l' F( I2 }) g% y
z8 d1 I9 A) j; h9 M+ b% B1 X
思考4: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心态存在?
! w& z. v( U2 [8 J& B5 u. \! l 4 P( g0 W. v. ^! A) v+ i
(二)第二个馒头! D! X: k, a D0 y1 B4 I! k1 e! h
! g1 r2 m! _' ?0 P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被通缉的贪官。于是,很多人仇恨农夫,认为他助纣为虐。
7 |+ c: o) h1 Y( k5 F+ ]% \
9 [# D/ G/ R( V5 s h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曾经多次助人的善人。于是,很多人称赞农夫做了一件大功德事。
1 T3 C: ]0 Z# r# ^7 ^ \% c) z" k- [" `
思考1:当救人于难要视身份救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决定应该救什么人,应该不救什么人。于是,很多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什么人都不救了。 1 M- k9 ]! O$ d7 C r
& {5 u2 n# r$ ]思考2:如果人们在两种情况下,都能对农夫身怀敬意,爱心或会茁壮成长。反之,则在势利、戒心等等的影响下,爱心会丧失。
8 Z. X( U5 a/ O. F% d0 ^ r8 z9 |/ ~! N3 q; t6 K
(三)第三个馒头
9 H# ~: H& k! \: f1 W
8 i, }) ]: r; D( Q0 D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抱歉地说:“我没有吃的了。”于是,全村的人都仇恨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 n# t6 _; J; H
' L$ L- g* s; o* y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说:“我只有半个馒头了。”于是,全村的人都鄙视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k2 E" d5 P( I: a9 C( I
/ [& v: r% P' C: B" X- T( E
思考1:对于有爱心者,人们的标准会不由自由地抬高。
2 J$ g* y1 W/ t5 L" Q% A2 G( ~" u+ e5 a2 y: O0 w P
思考2:对于自私者,人们对把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因而也不会失望。, W Y* P+ j+ T0 c T) O1 `, `
$ {; ]6 {4 R4 v
思考3:超道德是驱逐爱心的强大力量,直到所有的人在面对饥饿者时都关上家门。
, ~' n4 K* n+ m; ~$ q; y( ~$ y+ f % {' |& u g; K) m( B# A7 J
(四)第四个馒头8 B* R: ? w& q$ B5 J
7 k7 s, j+ |; T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对于农夫的任何行为,他都不问善恶,全力支持。农夫失去镜子,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对的。后来,因犯大错破产。9 k0 E+ C% |: z% p% U, S
) H8 |7 R- w+ A! k" T* e# o- ^) x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对于农夫的行为,支持其善,直言其错,农夫辛勤耕耘,并不断改进,渐渐兴旺,广施爱心。! } ^2 a4 E! j
. Q) `1 O7 g5 ~2 m9 X2 W G. x思考1:感恩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 y; M$ l- l! w! a e8 V1 i/ M& j/ H( s; }
思考2:正常的思维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直言、批评往往是更好的方式。% o( K; r# o, u7 y1 o
+ e, X) W$ f6 C6 y
思考3:其实,吃完馒头、喝碗水后,转身离开,也是一种感恩。很多时候,帮助人的人,只是怀着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在做,并不刻意希望得到赞美或者回报。 . e3 S- K. s% W
% }, M) T2 U2 H# v# i& [7 }
(五)第五个馒头- [. w/ a0 N9 V6 n1 [2 J
: E' c- m' c, S/ Y( N# i' U. R" ?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村里人逢人见到农夫就夸他,做了一件善事。后来,即使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农夫也主动伸手相助。
1 ~) A* B- ]8 h' J) V0 u5 i
( n8 L9 }+ o1 A5 s7 s/ B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有人怀疑农夫作秀,甚至怀疑这个饥饿者就是农夫自己找人扮演的。于是,农夫遇到求助者,就躲得远远的,恐怕再遭诋毁。
- g1 T. ^+ [2 L4 Z$ u
l/ M }4 N+ O思考1:赞美或者诋毁,往往会影响一些人的行为——一些心智不够成熟者的行为。* h& C$ N/ m& r4 [- h! v1 M
7 i4 a4 e6 Y! `5 O1 H
思考2:如果祈求某种行为得到一致的评价,只会让自己走火入魔。/ R& M+ W# a( J; e+ U
h8 P0 @+ r4 c' A# h% F& ?思考3:遇到诋毁就逃避的人,永远只能当懦夫。
; ?- v& H2 q/ z* |) h
^7 G% }8 G. r' @思考4:农夫应该迅速忘记那个馒头和那碗水,并忘掉人们所说的,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快乐的农夫。6 l4 p* w4 M5 }7 w
. ^( n+ O! h8 b补充内容 (2014-3-5 20:18): i9 u" H( c- m4 A7 j8 D7 m4 m
thank you 送朵鲜花 |
鲜花鸡蛋taijijian 在2014-3-5 19:34 送朵鲜花 并说:喜欢这样有深度的文章,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北上太子 在2014-3-3 22:34 送朵鲜花 并说:花园欢迎您 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