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2c. 六经辨证:少阳病# q* }' R' ~$ `: M/ Y. E$ l: n
4 V' p& Z7 j3 V9 n3 O) _( b* t! S# I, l3 k8 J
如果病邪入侵更深,但是没有到达阳明层次,即里层,而是逗留在半表半里的层面,我们就说邪在少阳。这时候的病症就被称为少阳病。
c1 H8 Y8 g, S( [$ n% s+ B; R: D. V2 F
(1). 就伤寒论书中提示,诊断少阳病的要点是口苦咽干目眩。我们可以先將这个综合症说成是少阳I 型综合症,这是为了以后讨论其它少阳类型的方便。
+ w4 }- p" ]2 t0 e; \$ d0 ^) `; s * i: A& k# |& s6 _1 q
如果病人口中有苦味,咽喉干燥,头有些晕晕乎乎,我们就说他得了少阳病,或者说他的病是伤寒病中的少阳阶段。 / ]( _7 o @1 k( c7 a0 a' ?
$ k7 A0 q6 @# B% K% K+ o% g8 ^' i, T口苦:口中可以是典型的苦味,但是也可以是其它味道,比如说甜味,辣味,辛味,等等。如果仅仅拘泥于苦味而诊断少阳病,对伤寒论的理解就有些狭隘了。后世医生将甜味归为脾脏之疾;苦味为心之疾;辛味为肺之疾,和咸味为肾之疾,是受黄帝内经的影响。这里要提出的是,伤寒论对于疾病的病理生理的理解似乎并不完全遵循黄帝内经-我们同意这种观点。临床上,口中有异味,包括口中粘粘腻腻的不清爽的感觉,就当考虑少阳病,而不要过度强调是什么味。 2 r: }% n- J- `* K
5 o x3 f# P5 |" c0 J! @
咽喉干燥:伤寒病在太阳阶段,没有口干或口渴。病在阳明,当为口渴。而病在少阳,为咽喉干。 2 z1 V7 e5 {5 n% Y7 o9 n8 i
5 c4 {& B- O! W% q. Q- U
目眩:目眩当指睁开眼睛或闭眼后有头旋,或头重脚轻的感觉,也可以是眼睛怕光的感觉,但不指由于体位变动而出现的这种平衡失常的感觉。如果是后者,或者由于颈椎病,或者属于血虚等,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阳明病也有眩晕,如阳明中风经证者,头眩;阳明伤寒经证者,进食后也会有头眩。这些都是头眩,其头眩和体位及睁眼闭眼关系都不太大。
1 l3 e0 | L6 X$ g( u/ J; I
" l1 b+ a5 U$ z. `( P4 Y ^对于少阳 I 型的治疗主方是著名的小柴胡汤。 * @ F& W' x8 U, q3 }% p& n# l
0 S+ b/ j3 ~7 ]. ^(2). 少阳 II 型综合征:少阳中风,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 L! O+ ]6 j8 y, {9 z
/ d Y' G( _* O2 R3 c在伤寒中风病程中,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项, 如寒热往来, 或默默不欲饮食, 或心烦喜呕, 即可认为病已涉及少阳. 当考虑加用柴胡类药物治疗.
( P* D' P& o+ u. Q/ A2 w# q% y- l
* Z% z7 A5 T: o6 k! V9 n, @这里的心烦喜呕指的是病人主动作出呕吐的动作来缓解不舒服。这和阳明病时病人进食就呕不一样。阳明病呕吐时病人不舒服,所以病人都不敢吃东西。 / H- F6 M [* |- _& {$ U" y
. \% g' {2 F% x' C- l少阳病时病人没有食欲,也能吃,但吃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而阳明病时病人一吃东西就不舒服(特别是阳明中寒证时是如此)。 % L* }: L7 R9 V8 a7 o) s; v8 l
/ t- }7 S+ C& \5 b- l2 H6 ~- a) ?(3). 少阳 III 型综合症:如果病人听力下降,眼睛发红,胸满闷,心烦,也属于少阳,也以小柴胡汤为治疗主方。(原文是: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满而烦. 用小柴胡汤) 6 i$ W" J! h7 w3 w/ t1 _
: k/ S+ _. q' c听力下降:可以是真正的听力下降,也可以是耳内有堵塞感或痒感。
3 ~! G/ R. D) E! G8 S R! W& {" s; t- @
眼睛发红:眼睛发红可伴有或痒,或干,或胀,或少许流泪的感觉。
5 q" T$ s' P9 Q5 M" \
( O4 P) A8 u8 W& C5 D4 `9 Q1 s, u(4). 少阳 IV型 综合征:少阳中风, 腹中急痛, 脉浮涩, 或沉弦,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 D' u! y) [- k& s! Q6 P
少阳病特殊类型为:8 B6 Z/ ]% C0 Y3 b
4 K5 h2 x( T5 @) p6 b
1. 热入血室:
) }6 Q! y; ^# s- t0 z& T
. e' G) x$ v5 ?& j8 y$ H# c(1).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 E2 X/ T8 }7 `0 j& }8 u$ Y* ^! |4 [. F- g" I
(2).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0 e! C9 j. P( s- {5 K" F" M% A# V8 P( j' _4 c
(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j! u, ~2 O* ^% W' r
m, ^' u9 N2 t4 ]2 {7 i/ Y
2. 少阳结胸证
" O2 W: T' V0 R' A# u( _3 n1 q& h* A: u4 F
结胸证是由于邪气纠结与胸部所致。这是由于应用汗法后出汗过多邪陷胸部所致。(注意:汗出不畅会导致邪陷阳明经证)
. G! X6 V2 A+ l N: z! d# R9 G8 g) T( w1 {! o
结胸者有气短,心烦,焦躁,上腹部硬而痛。需要用大陷胸汤治疗。 ?: D4 M% C/ h8 N: |, U
1 D. V- K9 |. Y( {结胸证者也会有从上腹部到下腹部的胀满痛 – 类似于阳明腑证。但结胸证者腹痛而拒按。也会数日不大便,口干舌燥而渴, 午后稍发热。本证也需要用大陷胸汤治疗。
N# a1 @* V1 j5 X) n% k
' z8 w& W2 Y2 m- |& h, k" b9 I5 T如果病人心下痛, 按之痛, 脉浮滑, 为小结胸证, 为邪陷少阳型. 用小陷胸汤治疗.
3 B$ g4 n/ Z: Q
; @: D W3 R( H# g伤寒病结胸证, 项强如柔痉状, 用大陷胸丸下之.
9 O- X* Z( T D% G9 i4 _, o# r
: D+ V, U; M* Z. B8 d( k0 }* n+ q. A! \3. 栀子豉汤证 1 R4 X0 [3 _4 J2 N
1 A4 x1 U. r, w6 l/ z
伤寒论中有栀子豉汤证,该症候散在于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中,但几乎都是作为误治后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来介绍的。这种栀子豉汤证或出现在发汗吐下,或加烧针后。其基本特点是虚烦,心中烦闷苦恼。其病变位置在胸(其实在于胸膜腔)而不是肺脏,所以病人没有咳嗽咯痰等呼吸系统症状,反而是情感障碍性反应。而情感障碍反应是少阳病特点之一,因为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都没有这种无名之烦恼症状。在其它这些疾病中,如果病人烦,是由于有具体的病变导致疼痛等而烦。
2 Y% B+ w* q. t) s! \ Q5 ]
! j& F4 C" H- o4 l' w伤寒论中介绍栀子豉汤的篇幅如下:
U! Z0 d& d/ X1 p1 z( u* b" I0 z4 b) j$ Q' ]$ I, }
<<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侬 (烦闷而苦), 栀子豉汤主之.” 4 O9 z" r' j# B
& h# K( R2 i6 n7 P* S/ t6 \! O
“发汗, 若下之而烦热, 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 @) M, F3 G6 `; C( ?
8 R5 h8 X: n; \
<<伤寒论; 阳明篇>>: “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 若发汗则躁, 心愦愦 (心思不平静之貌), 反谵语; 若加烧针, 必怵惕 (惶恐), 不得眠; 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心中懊侬, 舌上胎者, 栀子豉汤主之.” / ^, S6 \* s& m* r* i
5 {9 b f/ R) F" t# _
“阳明病下之, 其外有热, 手中温, 不结胸, 心中懊侬, 饥而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9 Y% r) v [2 `* w( A9 p$ U- P5 Z8 w4 r" b. y2 y
<<伤寒论; 厥阴篇>> : “下利后更烦, 按之心下濡 (软) 者, 为虚烦也, 宜栀子豉汤.” # T+ g% g' t& P- W
8 j4 ~9 v7 [. E3 t8 ]1 z4 u
注意事项和解释: - W. {' K% X3 J5 o. [( ~& I) r$ y
3 q. U0 o/ s9 Z(1). 少阳病也分为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两类。但是少阳中风类型远远多于少阳伤寒类型。似乎是中风者易患少阳病,而中寒者易得太阴病(见后)。
' f+ e$ f3 ~& [3 H) u4 G S8 m
- U6 Y7 o5 G# g# o1 G' I9 `(2). 中医教科书中每当提到应用小柴胡汤时,脉象必为弦脉。如果我们查仲景原文,前三个少阳证型中都没有特意点明诊断少阳病之脉象必须为弦脉。所以,如果我们按照中医教科书的理论,拘泥于诊断少阳病以及决定是否使用柴胡类方时必得弦脉才行,那么使用小柴胡汤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0 g& n/ K0 E' T9 E4 w% K- n
. @' |1 f; ~& f, m: g4 [! ~(3). 现在一般中医医生一看到病人一阵热一阵冷,所谓的寒热往来,就想到是小柴胡汤症,就会用小柴胡汤治疗。实际上在伤寒论中,还有其它证型也有类似的“寒热往来”。都需要和小柴胡汤鉴别。主要的有太阳病中的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另外还有更年期综合征时的寒热往来,也不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 ! {. w1 H- O {& D( m: o
b" ^1 o) |+ W4 d. q$ [桂枝二麻黄一汤者发热恶寒脉洪大;桂枝麻黄各半汤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痒;桂枝二越婢一汤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而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但还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q4 t' L' T' D. l7 N
/ W' V- L6 D8 ? q* [/ g3 B(4). 现在我们看,太阳病,病位主要在体表背部 (后头部,项后部,背部,下肢后方,踝关节外侧等(膀胱部位特殊);阳明病,病位主要在腹部之胃至大肠和直肠部位);而少阳病,病位主要在眼,耳,口咽喉,膈肌和情感方面(子宫部位特殊)。似乎是太阳病病在体表,阳明病病在与外界相联通的“里”。比如说从胃,小肠,大肠,到结肠,都和外界通过口和肛门“相通”。而少阳病牵连的是这些入口处,如眼,耳,口,咽喉,以及与外界不通的腔体,如胸膜腔(诸陷胸证和栀子豉汤证)和腹膜腔(大柴胡汤证 – 以后讨论)。
. Q# x3 u9 Q" G5 {4 w% K1 h: _8 W" ^9 ]2 x: P1 D: w
特殊的是鼻子和肺脏。外感导致和激发的过敏性鼻炎需要用小青龙汤或桂枝附子,或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属于太阳病范畴;而慢性鼻窦炎,肥厚型鼻炎之类需要葛根汤类方治疗,又属于阳明病范畴。但就伤寒论而言,怎么都和少阳无关。伤寒论中有关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在伤寒杂病论中讨论了,并没有特定提示其属于六经中的任何一经。
3 y- n$ S/ U8 N( _' X* a2 X) B1 O" {" F7 S W9 |
我们倒不是说眼睛,耳朵,咽喉有病就先考虑少阳病,但如果这些部位的病变病程短,而且是先有感冒症状,后有这些部位的病变,那么先考虑少阳病,而且先用柴胡类方是没有大错的。
0 o/ W ]) {4 v( u
/ w! ?& v9 ~& ~4 Z, Q8 `. Y; A(5). 伤寒论中,相对于太阳病和阳明病,少阳病的篇幅很短。但这绝不是说少阳病的证型很少,而是因为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病邪强则病深入而表现为更多阳明病证,机体抵抗力恢复或治疗得当,则病返回太阳病范围多一些。另外,特别是在太阳病阶段,治疗失误则病极易进一步到达少阳,病人出现烦,闷,恹恹,恶心,胀,寒热往来等表现。由此,我们將太阳病误治后的病症,除了明显归于阳明病的表现,都按照邪陷少阳病看待。 . [% ] I H J7 K- {- o
7 k. t' F, P$ U+ B! J
9 Q3 u- F/ [$ e+ E; N# ]; x2 L: z, }) r$ J) j5 l' G6 B
* Y2 S8 ^# q7 m4 u8 ?9 r/ u
3 v$ y3 I5 |# I& ~: s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