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  鸡蛋( 0)
|
相由心生
- F: x0 L' d* U+ Y z" E4 g# V, m: H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e4fu.html
9 u, g1 s$ N% r B N+ U4 o4 I* V Q- q& o* y
人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 O1 i( X7 b# C0 Y2 [! o / e% z- B* o& h7 h7 r" r P4 ]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 q' L7 X- W- p8 t+ M3 o5 v ) M; b, B/ _+ V3 ~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 Z% O) o0 g6 I5 l / A( Q# A! g2 x+ h6 Z$ W/ I* B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L2 Y2 ^8 T7 r# O( h2 ^' A9 L
. M# C' @ b# q! ?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3 ]3 P* Y7 Z S' p: p: c6 M4 J
! @+ m, `" c+ O4 X' @! K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古人所谓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h3 Y* v& l" x( p1 r! J
; A4 ?9 ?0 O0 f- q7 u1 X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 Z1 L5 l0 ^( m
" w7 [% e( R- L5 P) y. [/ ?+ H4 }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
) Y/ N+ p+ u \3 _* E* { ' }6 p! k: m& H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
5 o Q) i( p/ r+ C7 L1 L: a4 I
) i" a, ]; `" v) V# Z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 l& k) H1 E: l5 c) l% q4 @5 ], T5 Z
1 | ^/ ~! u" R, h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6 E2 @- J. b1 _
9 x X$ r8 Z! t ?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B4 a1 T& t. ^
/ y4 R1 a1 \# d- y- q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
' K2 i% [+ y; A, ^; c
. x# d$ ^& o7 E$ t- w+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