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85) 鸡蛋( 2)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asygoing 于 2012-12-27 14:48 编辑
0 H* s$ E8 n3 U9 p* [8 q1 ~5 [7 `$ c1 [
& @) _$ z3 Q+ F文化中国让我们暂时不必
2 o0 Z0 q2 p4 N- W2 h, n! |1 `
, A* k0 z! L9 g4 V5 Y! A 聚焦于地理或政治制度
: L [' z& N C$ N% ^
H- C; b+ }* H# Q k 周绍纲:我们知道,儒学长期以来作为经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孔子又是儒学的创建人,曾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您如何评价孔子?
1 c& i6 N, Z1 h( W
9 I" O1 R; n" D5 Z r5 e/ {; | 傅佩荣:研究孔子,首先必须分辨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在后代学者心目中的思想。孔子的时空背景是封建制度趋于崩解的春秋时代末期,他的思想难免具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他依然能够提出一系列有关人性与人生的见解,深富普世价值。
4 Z" R% @" x6 B
( ? v: H2 A9 f9 v$ m, `1 p 韩愈所谓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其实只是孟子所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一语的加强版,这些话可以视为个人对孔子的衷心推崇,但不属于可论证的观点。' j1 b A& u2 b1 `6 ^
1 X* m# v9 R4 K- l0 Q3 O' S 今天我们研究孔子,与其传颂这一类空洞的赞美,不如认真分辨孔子的真正思想。我的看法是:六百多年来,中国念书人学习孔子,都必须经由朱熹的注解,而朱熹本人是哲学家,他的做法正是他的论敌陆象山所谓“六经皆我注脚”的最佳写照。表面上朱熹在注解四书,其实他是以四书注解自己的思想。学习孔子若不先看清楚这个事实,实在无法真正认识孔子。我对孔子的评价见于《译解论语》、《人能弘道》、《孔子的生活智慧》(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等书中,不另赘述。6 Y1 ]" n" @7 a) l+ p& J
! N I4 q5 O0 b- x+ A, } 周绍纲:在“如何获取幸福生活”这个问题上,孔子的见解与苏格拉底有何异同?! M" [6 H% w4 g4 @, z2 p3 o7 ~. X
. {* g3 m0 K8 H+ c) c
傅佩荣:相同之处有三:一是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得到安顿,所以苏氏强调个人与城邦的关系,孔子也倡导礼乐治国,修己安人。二是他们都肯定个人良知的要求与神明的旨意相互呼应。苏氏一向遵守内心精灵的指示,孔子则力求心安。三是他们都认为人生是一个走向完美的过程,并且自我修养是必经之路。相异之处有二:苏氏在对话中探索真理,孔子则以老师身份回答提问。另外,苏氏以灵魂为人的真我,视死亡为解脱;孔子则兼顾身心双方面的需求,希望使现世趋于完善。) s/ j" a! z! N6 z9 C i9 P) y
# B6 |& j) y. t
周绍纲:无论古希腊的城邦,抑或中国的乡土社会,都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前现代,个体之间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作为主体“我”可以替代“我们”。而现代社会显然是陌生人社会,个体的生命叙事不同,“我”是无法替代“我们”的。现代哲学在解决“人们如何获取幸福生活”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您觉得现代哲学能够担负提供“幸福生活”的职能吗?
+ Y0 @" [; L! y1 e
1 M8 o# q: t$ p" x% n1 `" Z+ g 傅佩荣:有关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以西方而言,原本的考虑顺序是:一,追求自我实现;二,保持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三,在社会上但求不违法或违法而不被抓到。这其中,所谓别人或陌生人,似乎沦为背景或阴影。到了二十世纪,马丁·布伯强调“我与你”,经由存在主义马塞尔的“人与人互为主体”,再到勒维纳斯重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然后人际相处的合宜性才露出曙光。另一方面,在先秦儒家看来,这并不构成问题。其主张有三:一,人性向善;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三,在判断关系是否适当时,要考虑“内心感受、对方期许与社会规范”。因此之故,儒家强调真诚、恕道与礼仪,孔子的志向也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幸福生活的方法即在其中。# j4 `" r! i u9 D3 [/ l9 o
. b! l/ s( q( g" b8 | 周绍纲:那么重返儒家或者重返传统的意义何在?
# }1 m# Y9 B% \( Y & p% Y/ V1 j5 f, Y$ T( b
傅佩荣:重返儒家的意义在于:一,回到先秦孔孟思想的原典,由此摆脱两千年帝王专制之下的学者的偏差注解。二,重新展示儒家“一以贯之”的系统,建构一套圆融理论,可以协调人我,打通生死,联系天人。三,为现代人指点方向,使儒家成为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资产。依此进一步可谈重返传统,亦即包括道家与易经的珍贵资料,以及“经史子集”中值得传述的作品。我个人认为现代人必读的经典首先应选择四书(论、孟、学、庸)与三玄(易、老、庄)。其他则依个人兴趣与能力再作选择。正如大厦有了稳固的基础,然后屋内的设计装潢不妨各取所需。
. K ^9 T& p" j- q/ V; _1 i & p: y7 f! ? D) m+ g
周绍纲: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您是如何看待儒学三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意义的?
9 u. T+ n& k z9 }: \. {
1 F# {! _, M$ ?. c4 V, N. S 傅佩荣:《大学》是古代为培育贵族子弟成为政治领袖所写的一篇文章。文中提醒这些学生有关修身之法,以及后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以“内圣外王”称之亦无不可。现在暂且撇开朱熹的注解,稍作说明所谓的三纲。 [) M3 |1 ^% J3 y3 c
$ ~, N# B2 f- w9 T- d& ?
一,明明德:“明德”一词是《尚书》常见用语,专指统治者“对百姓行善”。因此,“明”明德是要求学生“理解”此一重责大任,不容忽略或混淆。二,亲民:这是明德的具体作为,要亲近爱护百姓,使百姓也能相互行善。三,止于至善:天下百姓皆可得到安顿。这其中的理解关键是“善”的概念,亦即前面第九问所谓的“人际的适当关系”。, W* [6 P! g5 i7 x0 G
6 R% X5 J+ W7 b1 u4 K 焦点转向今日的大学教育,大学生将是社会上具有专业能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岂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孔子推许的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要“成己成人”,与大众携手创造一个日益完善的社会。/ t- U5 x# }, u/ g% o- U& k) O
5 @! I" s) V/ z* |( W( ?- D. I. V 《大学》的三纲在今日仍有启发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以“修身”为本。若不先修养自己的言行,并且做到“诚意、正心”的功夫,将来恐怕不易历经各种考验而坚持原则。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许听来像是口号,但仍有无比的人格尊严挺立于其中。大学生有志者何不致力于此?% R9 d1 V" O4 J3 ^3 H& ]8 e9 R
9 l: m4 N/ \$ E6 ?" P
周绍纲:新儒家曾提出“文化中国”的大概念,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1 g% z( M6 u$ D; J 9 X+ m! z$ A9 Z0 X/ t
傅佩荣:原则上,这是很有意义的概念,因为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并在血统、语文、思想方面皆可大致保持一贯的只有三个民族,就是中国、犹太与印度。简单说来,中国历史上虽有朝代更迭,甚至异族统治,但其文化依然循着先秦所奠下的理念在扩充发展之中。这里所谓的文化,是先区分其内涵为“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再扣紧其理念层次来说的。这种理念不论以文学、艺术、民俗或宗教方式来表现,都可以推源于儒家与道家的相关思想。因此,光说“文化中国”一词,有可能沦于空泛,最好是努力界定此一文化的理念到底对现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它在面对西化与现代化的冲击时,能否“再生活力”,提供我们健全的价值观?此外,“文化中国”一词可以让我们暂时不必聚焦于“地理上的中国”或“政治制度上的中国”这些观念,同时专就理念上进行研究、沟通与发展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