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陈志动
4 s$ E0 R! P+ e. _ M$ ?/ O( E, i* }8 x/ v' P+ D2 d
近年出现一个新词,叫做"新移民后遗症"。数天前,收到一位从祖国移民来的友人转发的一篇文章,就是讲述这个后遗症。文中举例一位女士,移民这里之 后,由于生活未适应,对本地社会制度与文化,骂不停口,该文章作者与她细谈之下,发觉她对美国与西欧,亦甚多抨击;对中国的生活情况,她更诸多抱怨,最终 还是决定留在温哥华。
9 a: S5 q& T2 o- x) B. a" J b$ s4 D
5 `' p5 C9 P7 X2 C F
1 ]7 z6 G6 a* z$ G' u# f4 ^* ]1 q- Q' ]+ W+ t
' ], v. E. c6 C7 c; v' e+ @该文作者形容这类新移民是好吃好位好懊恼,闲着无聊,用抱怨宣泄郁闷,渐渐成为习惯。该作者建议新移民要认真找辨法去纠正这种负面心态,以免对心理健康做成损害,对融入社区,安心在这里定居生活,做成障碍。
9 W8 }4 Y# j4 t
/ n5 s/ j2 i* v
/ @0 k+ | V4 T& X& U) ^ @, T) G- I' H1 B! n7 R
) n" S3 L7 |, m. G# A( o6 t
以我看法,对加拿大情况不满意的不单是新来的朋友、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士,也很喜欢在茶余饭后发牢骚、抱怨加拿大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对。这可算是加拿 大民族性之一。祖国来的同胞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一套,真是不错。但是不少的加拿大人在发完牢骚之后,还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全情投入。无他,因为他们对这里 有归属感,无论这里是好是坏、这里还是他们的家。
1 U1 t6 m; X, _# p
( G+ |5 I) k7 x- W& w
! Y. {$ K- K' k# a( j- c对新移民来说,要对加拿大有归属感殊不容易。挂在口里的还常是「他们加拿大人」、「这里的老外」。从来没想到根本上自己已经是加拿大的一份子,要说 的是「我们加拿大人」、要把「他们」变成了「我们」。拿了加拿大的国籍,回祖国探亲、依正手续是要到领馆拿签証。在中国的法律的观点来看、自己就是一个完 完全全的「老外」,那么还为甚么叫「这里的老外」?从叧外一个观点来看,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的眼中,新移民才是「老外」。说实了,归根究底,还是很多人对 自己的身份搞不清楚,移了民,做了加拿大人、还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一个加拿大的中国人。要是能化解了这个矛盾、放松了这个情意结、我 想要对本地开始有归属感就会比较容易。
& w/ h3 v( ?$ [* }1 ]9 t5 |1 F
/ u6 P/ M: ~: n8 E$ m5 j4 |0 y2 H* j0 n; a% {
7 z, e+ t5 g1 r9 Y8 d7 F: n, c$ [- Z有了归属感、就会更有动力去学好加拿大的国家语言:英语或法语。有了归属感,就更有兴趣参加本地的活动、再不去管甚么「主流」、「副流」,因为自己 就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在这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有了归属感就不会主动地先把自己看扁,抬高别人做「主流」把自己贬成「副流」。我很希望有"新移民后遗症" 的读者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花点时间去做些思想工作,了解一下自己是移了民,而不只是搬了家。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地去享受人生。 - \; z" N9 @4 I {: E!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