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6-5 13:55 编辑 : ^" t H' s0 S8 R5 l* C
& F* e; v. q8 f) c V R
(一)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4 ~8 a. E- w3 E: }
正心、修身是关于身体的、心理的,《大学》对此有详细的阐明。 + h4 r( y0 q$ h ?1 J“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8 O( C/ ^: j: ^# o' U7 d" [# X
% {8 n( S2 u/ F7 h1 G* N' l“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 & W5 a+ k6 A' i/ s ^/ R4 @% _0 x O: N
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辞、姿态、仪态等要合乎道德规范。修身就是用一种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会其它角色能够和谐相处。 " @$ I4 p5 N* P: ~ Q; |, W0 z8 o+ L2 `
我认为中国强调“三和文明”—$ l. G" ?4 `# G
—对整个世界和人类来说是“和平”、 # w- b4 a* g1 P5 q; F- V对国家来说是“和谐”、 M% i. E' h+ i6 ?' w) d6 q' _对家庭来说是“和睦”。 1 C4 z" Y$ K7 M这三个“和”的境界很难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修身在正其心者”,即“心”要“正”。7 A7 u- X8 r' Y! l' q. J
/ Y& B- ]% ^1 a) i7 }6 }4 o
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大学》列出了四种心不正的状态。所谓“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种客观的、中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带有成见偏见,带有过分情绪化的自我情感,当然就不能保证中正之心。 ( Q" T" {5 B9 T7 Q. f " R# e G2 e7 h" M( J2 b四种不正分别是: 6 q: [( @0 ^6 Z" @! m& ^+ h 9 L% v* Y! L1 G“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忿懥”就是愤怒甚至勃然大怒。人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是不清醒的,有人可能会说“愤怒出诗人”。的确,愤怒是可以出诗人。但鲁迅认为,当诗人真正写诗的时候,他一定要等那种愤怒忧愤的心情平静下来,等心灵的愤懑冲撞平息之后,才可以客观中正地去写作,而不是说在愤怒的时候去激情澎湃地写诗。那样可能会出浪漫主义诗人,比如像李白。但是,像杜甫的诗——《三吏》《三别》却不是愤怒时写出的。这就需要通过内心陶养把这种愤怒加以过滤,变成一种中正之气,一种深情冷眼的历史眼光,才能够去更有深度地看待历史,故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忿懥愤怒的情况下,要去把握事情的真相,“则不得其正也”。 8 r+ G" _! [3 K& I9 I1 f* @7 }' j {4 d/ ?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有所恐惧的时候,心也偏了。当一个人畏手畏脚、畏前畏后的时候,他要去做光明磊落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恐惧尤其是巨大的恐惧会使人丧失基本的判断力。2 D h$ {! @% s H5 m& g9 J: G# J
. i1 A9 }0 I5 L1 i“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如果人有特殊的爱好、偏好,那么在对待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保持中正之心,也不能够去正确客观有效地去看世界万物。过分地沉醉在某一种喜爱之中,也可能麻痹了自己的神经,掩盖了自己深邃的眼光。" N) y5 W# B) P7 C.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