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  鸡蛋( 0)
|
有人說,“生命樹在創世記裡有,但是到後來就沒有了。”其實這是不對的。生命樹不僅在創世記裡有,啟示錄裡也有。
g- V1 q8 }# y2 m' D0 q1 ~6 C2 q
, _0 E9 t& a( r* y; f% u啟示錄二章七節說,“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二十二章十四節說,“那些洗淨自己袍子的有福了,可得權柄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聖經中也多次提到與生命樹有關的“生命”。有人宣稱,在中東地區找到了那棵“生命樹”,是一棵很大很大的樹。其實,那不是生命樹,僅僅是人的想像。
) c _# R. O' |: y聖經裡許多神聖、屬天、屬靈的事物是不容易領會的,所以聖經就用表號來表達。表號就是有屬靈意義的象徵。生命樹是聖經中一個很大的表號,表徵神自己要作人的生命,給人接受,給人享受。, G$ ?' @& i) r$ d5 `4 W4 c; y* h3 ~
& a0 c( m0 D" i0 {* A, P- g3 W首先,生命樹的“生命”,不是指人的生命,更不是指動物、植物的生命,乃是指神聖的生命。在物質的領域,受造之物中有植物的生命,如青草、菜蔬、樹木等;也有動物的生命,如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走獸等;也有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受造生命中最高等的。但是聖經中所講的“生命樹”的“生命”不是指這些生命,乃是指神的生命。聖經裡提到人的生命,用兩個詞來描述,一個叫作“bios”(白阿司),指人肉身的生命;另一個叫作“psuche”(樸宿克),指人魂的生命、心理的生命、精神的生命。講到生命樹的生命時,是特別用“zoe”(奏厄)來指明,指神自己的生命、神聖永遠的生命。
/ D" ~% m3 Q5 q8 n& ?/ m
; ^& g4 K! j0 _4 L" X2 B/ M讀整本聖經,把有關生命樹和生命的經節連在一起看,就知道生命樹表徵神自己。
; M+ t% Z% t3 q' N q s) D( _5 c5 Q: l. D# B d, J w
主耶穌來到地上的時候,約翰就見證說,“生命在祂裡面,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一4)這生命在耶穌基督裡面,這生命就是人的光。主耶穌自己也說,“我就是道路、實際、生命。”(十四6)“我是復活,我是生命”(十一25)“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十10下)這些經節中的“生命”就是生命樹的生命,也就是神自己的生命,永遠的生命。7 Y& s& U3 K# H2 Y; N" C# d
" t, D; I4 ]: y! D5 @
約翰福音十五章一節,主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一面祂是生命,一面祂又是那真葡萄樹。把這兩個加在一起,就看見生命樹就是表徵主耶穌自己,主自己要作人的生命。這也就是為什麼神把人造好之後,把人擺在伊甸園生命樹跟前。祂的用意就是要人吃生命樹的果子,接受生命樹。祂告訴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創二16)這生命樹的果子好作食物,是給人吃、給人接受並給人享受的。人如果選擇生命樹,吃生命樹上的果子,就能得著神聖、永遠的生命,就能過一種依靠神、依賴神的生活。
2 @( u# k0 T6 m+ o3 {+ @6 i
1 L# o, C! ^2 k: W8 S' v! }後來因著人作了錯誤的選擇,人就被趕出了伊甸園,生命樹就被封鎖起來。生命樹被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封鎖起來(創三24),人就不能接受生命樹,因為人有罪了。神不能容讓一個有罪的、被玷污的人接受永遠的生命。神那聖潔、榮耀、永遠的生命不能進到墮落、有罪、污穢的人裡面。神不允許墮落、有罪、污穢的人活到永永遠遠。
& h2 N- B7 f% J; F8 V2 I* O, O, }8 L2 Z7 u
雖然生命樹被封鎖起來,但是感謝神!借著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流血,開創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20)。祂來為我們成功了救贖,除掉了罪,親自把通往生命樹的道路打開了。也可以說,祂自己就是那棵生命樹為我們裂開,使得我們可以接受並享受生命樹的生命。8 ~. j& `4 [ C. e; `8 U5 H
9 g6 c! s# N8 F, M) g信主耶穌,就是重新回到生命樹跟前,享受基督作生命。吃生命樹的果子、吃主耶穌,就得著永遠的生命,就能成為神的兒女。信主耶穌得著兩面的救恩:: }% H, O }, t: S' W$ X9 T3 q8 l, l
/ O$ D1 c5 H& ^" p6 g7 W. h/ M
一是罪得赦免,免去沉淪;二是得著永遠的生命,重新回到生命樹跟前。
8 Q. O) Y* Y! M+ l
, M: _+ |8 ]3 B3 Z8 V1 f3 U這是借著主耶穌自己為我們開創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肉體。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身體裂開,為我們開創了一條道路,叫我們可以重新進到至聖所,重新進到生命樹跟前,享受神作我們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