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
0 q) O/ Q s# `$ n 卷三
, |, a, ?0 }' u; _) q4 V3 [4 G / m; T7 f3 i, J o$ [: e0 Q
■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7 i, T% ?! g1 L% V J
■ 我们身上有多少改变不了的东西
7 K1 a. _5 V5 } f) y$ T ■ 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3 Z9 |0 @' y/ V, G( u
■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7 Y5 K+ a1 }# u6 o _; u% s ■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 c$ [2 L" e7 S) {" {, ` ■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 {% J1 c* |. T* y% w U4 n
3 l9 u3 |. M! P3 T0 ~' q ■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5 @9 e+ v5 l9 i$ _, |2 ~
不过,我们无论怎么期许这个孩子,希望他能够生得健康、健壮、聪明、漂亮,成长得顺利,但是任何一个孩子生下来,其实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什么意思?任何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你都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也许只有在童话中、在神话中、在幻想世界里才有尽善尽美。比如大家看我是个矮个子,有人可能要把我称为几等残疾,不过如果不和别人作比较,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太糟糕,但是一跟别人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确实长得勉强了点。这样的比较,其实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只要一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短处,也都会有长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目光看待这个孩子,所以,也可以说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你的标准才是最大的问题,社会的标准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6 @* s% B8 o; B1 d. A ■ 我们身上有多少改变不了的东西 2 |, B" ~5 \$ I4 l1 k$ \& G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孩子出生后,他身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比如出生在什么家庭、什么时间、什么国度、什么地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你一生的因素。又比如,我刚才提到身高,可能遗传所起的作用就非常的关键。像我这样的人,如果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话,可以选择乒乓球、体操、举重等,根本没办法选择篮球、排球这样大个子的游戏。你看姚明,他是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杰出代表,身上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品格,但是要说到起核心作用的还是他的身高。我相信他一辈子都会感激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一辈子也会为自己的遗传优: e6 x* f# C) R [( R* F3 p
势感到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身高这份傲人的优势,姚明才踏上了通向荣誉、财富、影响力的卓越之路。说起来,这样的"给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给定",比如像我母亲所关心的"健康与健全",其实正是遗传里面更让人紧张、揪心的东西。一个孩子生下来,"什么也没多什么也没少",至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命的某个水准线,这样的水准线我们进入了,可能你觉得没什么,但是对那些身体有残障的孩子而言,他为了达到普通人都习以为常的水准线,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啊。身为父母,我们目光既可向上,也要向下,要珍惜孩子已经具备的,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正常的普通人,恰恰就是一种努力的方向。 0 n$ [* T: g7 ^ N( v1 J- I9 \& R0 g
在我们身上,除了刚才说的这些"给定"之外,我们的智力状况往往也受遗传巨大的影响。这些既包括我们智力的总体水平,也包括我们的具体智能分布状况,比如像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所说的人的"多元智能",它既强调人的智能其实是在不同的领域分布的,又指出人的智能其实也都是有长短项的,类似于"上帝关上你一扇门,就会打开你另一扇窗户"。当然你从遗传中所获得的智力状况,往往决定你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你能够达到的高度。按照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观点,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天生如此,不是外力所加予的,* F$ Z k7 O+ ~( o0 `
也就是你生下来身上所具有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 Y/ f* {# b. I7 }
每个人有了最基本的身体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你身上 "自然"有的潜质就能得到发展。但是,真正的问题却是,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去判断,如何去抉择与帮助呢?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既不理解,也缺乏期待,更缺乏鼓励,因为我们不明白孩子身上到底具备了什么潜质,这些潜质又将怎么发展,我们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又是什么?
( j, A! n) h, c 我们往往只会作最粗心的评价,也就是看你的成绩是多少,做简单同时不太负责任的比较,比如有时孩子成绩不佳,你一看某某人的孩子,他父母受的教育都不如我们,成绩怎么比我的孩子好,或者人家读一遍就会了,你怎么读十遍还不会呢?其实在会与不会背后,都有每一个生命自身的秘密在里面,有的光靠勤奋还真不能解决问题。 N4 c1 J8 s" L/ W
■ 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 k5 U# X5 W, {
我们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爱迪生的格言,叫做 "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个格言所强调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就是所有成功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无数成功者的事迹也在不断地佐证着这句格言,以至很多不成功者往往要承受双倍的痛苦,一方面是不成功的沮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自己还不够努力的自责。我女儿读初中时就对她妈妈说过"我为什么这么努力了,成绩还不能提高"这样的话。让人想不到的是爱迪生的这句格言,还有另一半,他说的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他不是和大家开玩笑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啊?他强调的是人身上那个特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具备这个特质,那么你在这个可能 "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哪怕再勤奋,你能够获取的"荣耀"大概也极为有限。这一点,真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困惑所在。现实情况常常是,只要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老师、学校、社会所要求的那个标准,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勤奋,就是孩子的努力还不够到位,其实这样的评价貌似很公正,实则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每一个人身上很要命的生命秘密。当然,有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那个"1%的灵感"它本身也是变动不居的,可能在某个阶段,它是混沌一片的,而到了另一个阶段,它则是灵光闪现,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好像就是发现和等待的艺术。像华人世界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李安考大学考了三次,最后上的是家人并不满意的艺专。而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天分也并不表现在童年时的语言发展上。这样的迟缓,不在状态其实也不是什么特例,也许每个人都有他的短处,都有他找不到感觉的领域,尤其在童年时因为作为父母你什么都看不出来,你特别没信心,因而他任何的短处,或者不适应学校,不适应学习之处,都成了父母最大的焦虑。说起来,任何发展不平衡、任何的迟钝之处,在今天非常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和评价体系中,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种痛苦。我们总是太急了,我们太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了。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了孩子的焦虑。
/ ^% V/ k* B( a2 v
, `# k0 f0 h$ v- Z) o 有一次我到广州一所学校讲生命教育的问题。讲完课,是学校的一位副校长上来做小结,那天她特别激动,流眼泪了,说是非常感激我。感激我什么呢,因为这一天下午她正在家里和孩子作斗争呢。孩子背一首古诗,背了一个下午还不会,母亲在边上早就听会了。我想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评价。一个孩子,他背了一个下午的古诗还背不下来,你首先不能说他不用功,甚至也不能急着说他不用心。他的不会一定有他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机器的螺丝可能没拧紧,某一个小的窍门没有被打开,某一个灵感的闪现点没有被点亮--这一切要是他自己能知道,能改善就好了。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这样的"知道与改善"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有时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对父母而言,不是生气,不是责怪,更不是失望和恼怒。好父母就是有耐心的人,等待孩子思维的觉醒,鼓励他的觉醒,相信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觉醒"的那一刻,也不泄气。 $ g$ o! ?2 m+ E& E! s
■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 W8 }2 A1 M4 l- |: a( B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对你,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铁是铁,钢是钢,这个铁是没办法变成钢的,而且铁有铁的价值,你也不要把它变成钢,可能铁好不容易变成钢也是废钢,也是派不上用场的钢。教育中有不少悲剧就是 "恨铁不成钢"造成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最重要的不是靠勤奋刻苦,而是它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只不过生于鸭子窝里,被人误以为是一只丑小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我们也应该努力帮助他成为健康的丑小鸭,快乐的丑小鸭。 ]; {; v3 ?8 [' o& G: h' [0 O6 n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 : p% J, ]2 E4 Y9 V; z# ], M( f: r1 o! u
从太太怀孕开始,我已经和孩子一起走过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我思考最多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你要用无限的热情和期待,你要用无限的信任与关怀,你要用无限的细致与感恩去接纳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唯一的一个孩子,哪怕他很笨拙,你都要努力使他成为笨拙而又快乐的人,哪怕他发展很迟缓,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帮助他、鼓励他、关怀他,做父母也就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给了孩子更多的希望。父母用心多一点,孩子就可能胜人一筹。
/ {6 J. M& ?: e" J! l ■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 V- S! |0 \, n Y. g5 E. e7 d+ a) V 下面我再接着说说问题的另一面。 ' ]* r2 u8 ?3 U1 ]
今天很多父母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在孩子身上寄予自己太多太高的希望。不是只能生一个孩子吗?那么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一个天才、全才呢? 4 e y5 h# i9 B- V7 u! ^+ b
既英俊,又富态,又穿着体面,又是一个出色的田径健将,又能一年赚一百万,是一个说话风趣的人,是一个讲究美食与生活享受的人,又是一个情场杀手,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慈善家、政治家、战士,又是非洲探险家,还是一个"音诗作者"与圣人。但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生命的开端,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许会被设想为具有相同的可能性。然而,要让任何一个角色成为现实,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必须受到压抑。因此,那个寻找自己最真实、最坚强、最深刻的自我的人,必须谨慎地审查这份清单,并从中挑出一个角色来压上其自我救赎的所有赌注。所有其他的自我随即变得不真实……( 资料来源:[美]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第32页,吕家铭、韩淑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 Z# i! {6 ~1 x& m2 d, Z# o( X1 P" R3 F; E
在孩子身上寄予希望越多越容易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成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碍。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助于我们去接纳一个生命。
( G& e& B2 g# I. ~# _) d3 K9 Z6 l 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只能进步一点点。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严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0 G3 } O( D: V/ S+ z
我曾经主编了一本书,《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我发现有不少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败,做教师的孩子除非极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较压抑,道理很简单:
# v" \) h2 |( H9 _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要出色。 : [4 E' a$ L& W) s$ {
作为教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严格。
5 n! g" u2 d! v$ B" w+ Z7 \ 作为教师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鸭。 5 U$ J0 a$ a3 ~, a" F
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孩子的落后与不足,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2 H; q2 Z6 N8 C7 f0 `
下面让大家看一篇我的朋友雒宏军老师写的教育自己孩子的感慨: 7 |. _# G( m u f
有人说,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丢到了爪哇国,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简直要咆哮了。我是教师,自诩脾气甚好,甚至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特别能想得开,希望童年时代留给孩子更多的是快乐,而非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可能因为是教师,就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也是"黑乎乎"一片。) ]% _# C/ V: j1 L
一个多月以前,女儿练习册上错题满篇,纯粹的计算题错的有十之五六,第一次看过之后,强忍了怒火,大声呵斥她去改正;第二次去改,仍然有错题,我将本子扔到了桌子上,让女儿自己检查,检查完了我再看。女儿沉着脸,眼泪吧嗒吧嗒嘀了下来,错就是错了,也没有什么狡辩的地方,只好乖乖去改。不是教师的妻子这时就会批评我,说我对孩子态度不好,只会训斥。 & j v0 Z; B0 w w- K$ u
一个周五下午,放学以后,女儿到朋友家里去玩,天黑了才回家,回家时却忘了拿书包。忘了拿书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准备明天继续去朋友家玩,一个是确实忘了。不管怎样,这一次我和妻子都很生气了,我让女儿马上去取。女儿的朋友家在另一条街道,虽然不算很晚,但是天已经黑了,女儿从来没有在这么晚的时候单独出过门。我有我的想法,做错了,自己去承担,也算是自然惩罚法吧。妻子虽然有些不忍,但是没有阻止,女儿含着泪水走出了家门。女儿出了门,我却不安起来,于是换了鞋,跟了出去,悄悄地走在女儿后边。女儿最后还是发现了我,扑到我怀里,嘤嘤地哭泣起来。我们一起去取了书包。
" l; b, e. @" z& l, z/ P( m. w4 Z5 U 那段时间,想起女儿的学习问题,心里就隐隐地痛。语文老师婉转地告诉妻子,女儿写的字太难看;数学老师说女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说话;因为不会读单词,被英语老师打了手心。我也想不通,文静、听话、成绩一直不错的女儿怎么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变成这样?看见家里气氛不好,女儿也乖巧起来,一回到家里,就像一只猫,乖乖地到小桌上做作业去了,可作业里问题依然不少。 0 F5 i, ^2 d) z7 E" f4 E
一个周末回到家里,女儿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都能把英语第一课背下来了。"说完,拿来了英语课文,让我看着,她背诵。确实不错,她真的背下来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却流泪了。我知道,女儿这是在尽可能地表现自己,讨好我和她妈妈,这段时间,我们都没有给女儿好脸色,话也说得不多。我们是否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还不到9岁啊! 1 R3 E- |; |4 K
我这里举的是教师的例子,其实很多所谓的成功家庭往往也会对孩子更为严苛。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要么特别自卑、懦弱,要么就会特别叛逆。 2 M) D7 { W3 l' x6 z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从幻想到接纳的过程,就像我们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一样,每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一次看似简单的生育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命运的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