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
+ E- s2 E+ Y6 o: @ ■ 孩子,爸爸非常爱你 6 f2 f/ f" T5 Y0 v: f- f
■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 t& k) N; A, @9 Y' y
■ 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
! U% P% q7 J- @, d- | ■ 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 3 @0 U w1 T# j* p) h) A% l I
■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 Y( D& x' R3 v' X
■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4 t! f+ f! r; g/ Q' a3 S# {% @7 \
■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3 @+ z0 Q0 Y# D Y
' F0 \& O0 N4 d7 V: X* U. | ■ 孩子,爸爸非常爱你
1 ]: z/ x6 L9 |) B5 S# G3 D, k 我女儿上初中之后,学业非常的辛苦,起早摸黑,我心里也很难过,很想和她说些温暖的话,有一天正好她妈妈也不在家,她也是像平时一样六点多就起床了,自己吃过早饭,准备上学,我还躺在床上,我听见她开门的声音,就把她叫住了,我叫她的小名,我说豆豆,你过来一下。女儿一脸茫然地走到我床铺跟前说,什么事情啊?我说爸爸非常爱你。女儿一下子愣住了。这本来是应该经常说的话呀,这本来就是亲人间每天要说的话呀,可是,因为疏于表达,我说完之后也觉得好像说出了让自己非常惊讶的一句话。其实爱是需要说出口的,爱需要表达,爱是需要不断去表达的,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爱的表达应当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我们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自己最想说、最应该经常说的话语,它能够直抵孩子的心灵,成为最美好的鼓励,最美好的慰藉,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我深信对孩子真挚的同时让他可以不断感受到的爱,一定能够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 E1 v$ A: t& l/ C" U7 c. \ ■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 C9 n; x' {" F( [5 ^0 j
同样是一位上了初中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有一天她找到我,说是和孩子已经一个月没说话了。冲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太少在一起,就会对他特别担忧,而这种担忧往往不是落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就是落在学业成绩上,一说话就是批评,而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情绪就躁动不安,特别叛逆,他一听你的话就生气,孩子根本不考虑你说得对不对,就是觉得你说得对,也对你那个批评的姿态很反感,你那个语调一出来他就想和你对着干,所以你一说话,他就说你不要说,我知道了。你要是还接着说,他就说我就这样,你要怎么样?这个时候没办法的往往是父母,我们中国的父母,到了孩子上初中,几乎没有不和孩子冲突的,几乎没有不痛苦的。这位小学校长也是这样,她自己是个名师,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更是沮丧。她找到我,其实我也知道教育孩子绝没有什么马上能见效的对策,所有的改善都是细水长流。不过那天,我还是教了这个校长一个办法,我说你回家试试看。到了晚上,这位校长给我挂电话了,说张老师你教我的那一招太有效了,各位朋友你知道我教校长那一招是什么吗? 5 u8 v a( B5 _/ x9 T% |3 ^
她回去之后,孩子给她开门,门一打开她就扑上去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对孩子说,傻孩子你怎么不理解妈妈的心啊!说完妈妈哭了,孩子也哭了,两个人抱头痛哭,所有的怨言、怨恨,所有的敌意、所有的隔膜都消解了,太有效了。有时候千言万语真的抵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样深情的拥抱不是一年只抱一次,不是一个月只抱一次,而是应该每天都拥抱一次,孩子越小,我们越要经常拥抱他,同时把这样的拥抱坚持下去,每天无论多忙,都应该对孩子说一些柔软、甜蜜的话语,每一天都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欣赏他,也让孩子分享你内心的情
1 h" B3 E) m# I. t感。 5 U8 ^0 o' P9 l; X4 B. g
■ 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
) ^# \7 L2 D, l 快乐的首要来源是嗅觉、触觉和听觉。从一出生,婴儿就能够识别父母的声音,并且会更加喜欢自己父母的声音。对婴儿来说,被满怀慈爱地抱着,便是对他们发展最好的刺激,甚至比哺乳的效果还要好。圣母玛丽亚怀抱婴儿的肖像,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图标,这其实绝对不是出于偶然。躺在母亲或父亲安全温暖的怀抱里,婴儿的肌肉可以放松,呼吸可以加深,另外,父母温柔地轻拍和轻轻地摇晃,可以驱除婴儿的紧张。研究者发现,婴儿和母亲的心率是同步的,如果母亲的情绪处于放松和稳定的状态,婴儿也会如此。通过触摸和安抚,母亲的自主神经系统可以有效地和婴儿的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当我们的身体被拥抱时,我们知道有其他人在支持自己。在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e)的电影"触摸"(Touching)中,有一个场面,形象地传达了触摸的效果:在精神病院中,有一个烦躁不安、情绪狂癫的病人,在同一个精神病医师见面,当精神病医师伸出手来,握住精神病人的手,以此传达他对对方的关注时,这位精神病人似乎突然安静下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精神病医师的脸上,并同他交流起来。这种由接触而带来的深层次满足,依然是成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当某人痛失亲人时,我们会给对方一个拥抱以示安慰,伴侣之间通过性接触进行沟通,以及人们通过按摩来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7 Y" E) |, Z$ T9 d% L |# S
我深信这样的情感生活比任何养育儿女的经验与生活都重要。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家庭生活中情感的欠缺,目前最需要我们意识到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交给爷爷奶奶,交给亲戚,交给熟人,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在城市里,很多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家中,回到孩子身边。今天儿童教育的缺失就会变成明天家庭的灾难,变成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 X! e& f: z( a! t% G5 H
■ 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
+ ^( a5 s8 ~" C/ g0 {& H 我经常对一些外出谋生的朋友说当你外出时,无论具体的生活有多大的困难,你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这一定非常困难,这样的困难肯定超出我的想象,但是你先别急着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对任何家庭而言,孩子都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抱负,最大的希望所在,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阶层流动",要改变孩子的未来,教育一定是最主要的途径。我见到太多被孤独、无助、疏于管教、缺少疼爱毁掉的孩子,当我们历尽艰辛回到故乡时,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被毁掉的孩子,我们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讨回公道的,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补救时一切也都已太晚了。要把带上孩子去打工变成我们生活的信念,变成我们生活的勇气和责任,再困难也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可能是对我们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父母一个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只能去承受。 # \5 L" o# J4 S, U+ o
任何一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往往突出地体现在怎样对待各个阶层的下一代上。我们等待社会的变革,这是一条很遥远的路,与其生活在失望与惶恐中,不如现在就去改善,改善多少都是改善。而如果不去承受,我们很可能要面临后半生巨大的痛苦与悔恨。现在先请大家听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吧。
! L% ?8 D& @1 X7 m6 H4 D. x! J6 B ■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2 X, M- |3 W. ] 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0 r' e6 T! a3 s& Q+ l -- 一群留守孩子的心声
' Q8 g! q+ S5 _) m& ^4 Q 一、羡慕:冰心不缺少母爱
4 r0 y q ?3 _3 _9 v9 ~. Z 课堂上,我和六十一个孩子一起读:
6 z7 d2 Q# n! T9 ?5 Q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3 m( H3 I" b
我说,冰心还写过许多散文许多小诗,她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爱,赞美童心……
9 E8 s, G; b% _/ o- U5 c9 x- F3 ` 学生小周感叹道,冰心真幸福!她小时候,肯定不会缺少母爱。
8 ?8 p& s. f3 n! \: a 是的,冰心从不缺少母爱,可是于这群小读者而言,母爱离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3 m2 m0 n3 s0 o/ m
我用目光一一扫过他们窄窄的肩,他们稚气的脸。 & T7 R5 d0 @) d8 H/ Y* z( {
女生艳咬着自己的嘴唇,眼睛望着黑板上方的国旗发呆。 . l6 p$ C: Q0 |/ T8 u
男孩余之涨红了脸,鼻孔张大,重重地吸了一口气。
/ u3 l3 |6 B' ^" U 他们的眼亮晶晶的,像在诉说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 ; D w& e$ h0 a. ], i
我的心抽搐了一下。 ) i% V4 I; U' [ ^
我曾经做过小小的统计,我班有32个纯留守学生! 7 ^' `) V7 Z$ |7 Z6 `
这32个孩子,在他们或是婴儿或是幼儿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扔下他们,去了遥远的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挣钱。
& A$ G" l6 P: f/ m; A0 |2 A 所以,他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生活。 8 L9 k+ f2 R: m, k+ `9 ~
所以,他们没有自己温暖的家,他们只能对着电话筒叫-- 爸爸妈妈。 , |; O0 }* Y/ p9 R/ `. }1 \
二、艳:我是一位不入流的演员1 F% `0 e. Z5 q9 ^, c
特别关注女生艳,是因为她的笑容。 ' d1 {% ]4 c7 l( L0 [" Z$ @/ R
她的笑容实在太怪异,满脸通红,目光迷离,嘴角斜张,像一个受了责备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大人。
7 N v* _8 Z: f$ `* X 那一天她突然走到办公室里来,看着满屋的老师,紧张惊惶到了极点。她说:"老、师,我、的、作、业、还、没、做、好,就、被组、长、抢、来、交、了。"她说话的语速极慢,像是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的。音量很小很小,我看见她嘴角在蠕动,站起身,几乎把耳朵靠在她的嘴边才听清。我微笑着点点头,拿过一摞作业本,把艳的找出来递给她。我抚着她的背说:"做好了再交来,好吗?"她看着我,忽然就这样笑了一下。
0 ?1 e( J; ]+ ]& X0 \1 c+ n3 h. x$ k 看了她的笑容,我无法轻松。 3 k$ f+ S* @5 G: I0 V- `, Q
艳很小就和爷爷一起生活,奶奶已经不在人世。除了弟弟,她几乎没有其他的玩伴。她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竟有点儿自我封闭的迹象了。听班上的同学介绍,她读小学时就没有朋友,大家都说她怪,不和她一起玩。她不和同学一起跳绳,也不打乒乓球什么的。别的孩子说说笑笑、打打跳跳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一边观望。
/ z4 |% W% @, A8 r 读艳的作文,我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福建打工,好多年都没有回来过,给家里寄的钱也实在少得可怜。艳的爷爷脾气很暴,或许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他经常打骂两个孩子。艳如果不慎犯下一点儿小错,爷爷气起来就说,"把你撵了"。
: f& H$ x. Z# {6 X3 V/ P- ^% p! e 和爷爷一起生活,艳还是略略知足的,她知道,自己班上还有许多同学被迫寄居在姑姑阿姨家,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更是凄凉。 4 u; D; h3 a$ d7 r7 E! U% V
艳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她常常想,如果大人们一回来,大家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可那仿佛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近好长一段时间,父母连电话也没有了。
+ M9 |8 T+ G9 ^( m) e" i 天气已经很冷了,艳还穿着非常短小的衣服,紧巴巴地绷在身上,手腕和脚踝不得不裸露在外面。我提醒她,应该穿一件更合身的衣服,这样才不至于着凉。 她又少有地对着我笑了一次--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难过的笑容,说:"我妈妈老是忘记给我买衣服,她肯定不知道我长得有多高了。" 9 e8 S3 w( i) D, Y P. n
艳的日记摘录: 6 L9 ]. p1 [8 T' Y
12月11日 星期四 阴
' n* b) A7 x: {3 l- q 今天上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但是我却认为一点意思都没有。
; h* x4 o0 R: R 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徘徊,有时也停下来呆看别人。本来在这之前我还有一个伙伴的,可是现在她和别人踢起了毽子,正玩得高兴。我感到孤独,突然就有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这一切恍惚都成了一片空白,她们也慢慢缩成了一部正在放映中的电视剧。我仅仅是一名观众,只能寂寞地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诠释生活。我努力地要为自己寻找一点快乐,却永远不能加入到剧情当中。我多么想一头塞进电视机里去,和演员们一起经历一个故事,可是这能行吗?这部戏中没有安排我的角色,导演又怎么会兴师动众地在剧本中加入我这位不入流的演员呢?
8 W2 O/ X, J7 w4 ~# D5 w3 m K 三、余之:我也想当好孩子# O9 n2 G- `4 E u6 I5 G: X; O
余之是班上最让我头疼的学生。大家对他"告状"不断,竟有点儿"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阵势了。
7 @& G# |, M R; Z* x 才开学两天,就有同学来报告说,余之的生活费花光了,今天中午就已经在饿肚子了。
) v1 x# M" n, Z/ I; R L 英语科代表反映,说他不交英语作业。
/ g& B& {4 o8 `6 e1 U 语文数学各科代表也纷纷投诉。 8 q% u, q% B' C
室长说,他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还从不叠被子。 ) ]! `" {- p3 c
生活委员说,冬天的早晨,余之还穿着凉拖鞋到教室上早自习。他自己把仅有的一双球鞋弄丢了。 5 M) r6 P3 n, I* R' A; f/ `
卫生委员说,余之好长时间都不洗澡,耳朵后面、脖子上堆满了污垢,脏死了。 + f2 b o8 X) e6 M# B
劳动委员说,劳动才开始,余之就先跑了。
8 {+ b8 Y, ^% z8 z! e 坐在余之周围的同学说,他上课就脱鞋,臭死人了。
" Z( A0 n3 W1 b* A 班长说,余之张嘴就是脏话,你劝告他,他不听,继续骂,继续骂。 : ~4 P5 C' l4 j" M, e
……
) B0 G h4 n- x# o( S1 [ 不过,余之所惹起的都是些小麻烦,比某些孩子还算乖得多。至少,他还没有打架。上一次,学校某班有个同学带了一把菜刀到学校来,让全校师生都猛吸了一口凉气。 / C* v: J( g8 p, g1 N# v0 x* w' \
至少,他还没有偷盗。某个孩子钻进本村一户人家,偷走了好几千块钱,后来被警察带走了。
: N: ]2 o0 r4 o/ X& p$ y 留守孩子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容易犯错,甚至犯罪。不会花钱,不做作业,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服,不爱劳动,出口成脏,几乎是留守孩子的通病。他们当中很多人自私、狭隘,性格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批评与建议,自以为是,更容易走向极端。乡村教师,正在孤单面对另一个重大的教育难题。
3 }! y8 {, K" G8 f. k我小心翼翼地和余之交流,谨慎地对余之进行教育。余之的妈妈从广东打电话来,我委婉地建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孩子还是应该放在自己身边比较好。"电话那边沉默良久,才说:"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0 q4 z( B) b( v6 H) y
有一天,在办公室里,余之对我说,我也想当好孩子,只是总管不住自己。爸爸妈妈在家监督我,该有多好啊。
! L. J+ u1 H$ s& ]$ j 四、"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 ?1 V1 p- E" p* U 我班的留守孩子,爱哭。 8 ]8 K7 |- R. S) D5 E
记得有一次,是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文娱委员责备他们唱得太不整齐,他们一起嚷嚷:"记不清歌词,记不清歌词了。"文娱委员就起音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她以为,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同学们一定会唱得很洪亮很整齐很起劲。
" p' b: \$ ^: a1 r 一开始好像是这样。可是后来情况渐渐有了变化。伴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时,很多同学的眼里就有了泪花。然后就有同学忍不住伏在桌子上小声啜泣起来。
6 T/ s0 D* n' c8 n! Y2 K" I, I5 [4 x 有一次书信写作, 他们似乎写出了爱哭的理由。
1 n" Q) G, [ t& H 琳说,妈妈,我已经记不清您的面容了,可是,我并不感到悲哀。我小时候,你天天和爸爸吵架,我只好躲到厕所里,只有那里,虽然阴暗却可以抵抗外面可怕的阳光。现在你又走了,我被寄养在外婆家里,可是,我真高兴,终于可以过安宁的生活了。
. Q# S0 ~3 h$ ]2 S% [8 \. B* z 燕说,妈妈,你离开我到外面打工那天,我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您知道吗?您走后我躲在被子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把嗓子都哭哑了,把眼睛都哭肿了。
! j* Q; B9 h7 z. @% I( P- C 熙说,妈妈,这两个对别人来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儿,可它们却不知几时才能又从我的喉咙里蹦出来呢? 1 n7 ?" y* ]) {- f+ [
望说,那年,我才八个来月,妈妈你就抛下我,和爸爸一起去了外地打工。在我记忆中,每年就只能见到你一次。现在,我已经读中学了,和你在一起也不过十来次。 : y7 u! Z. ?5 J
杰说,不喜欢下雨天,因为那时别的孩子会有爸妈接送。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我的嫉妒之心和羡慕之意就涌现了出来。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回来看看您的女儿吧! ' H' i0 L- Z) C
钟说,爸爸,您知道我有多久没有跟您在一起谈心事了?大概也有好几个月了吧!自从暑假我从广东回来就再也没有跟你说过话了。我多想听听您那温和的声音呀!我还不到一岁时,您就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我知道您出去打工也是为了攒些钱来维持生活,可是,我的童年和少年,难道就只能在无父爱无母爱的环境中度过吗?
& Q) @, N) V3 Q* c4 @ ……
* m5 Z: K- ?: K 他们在心里大声呼喊:"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4 e/ H0 H; t: ~: | B 可是,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们,你们能够听到吗? ( f2 }/ \( D! \( o. R8 `$ E
这是我的朋友冉正娅老师写下的自己学生的声音,以及对留守儿童情况所作的介绍,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孩子们的声音动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远离孤独、无助与恐惧,看着孩子长大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前不久我在福州一所小学做了个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很多父母都谈到"孩子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去克服,因为孩子如果教育不好,等于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把孩子带到身边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有的还谈到,"没有爷爷奶奶不当的干涉,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好一些",其实,也只有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一种优质资源,孩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活的不易,看到父母的付出。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能够激发他内在的改变自己的愿望。教育说到最后,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遗传很多方面是不能改变的,但可以改善它,教育最重要的是改进文化。我认定在家庭之中最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陪伴着孩子成长,在有爱、有鼓励、有帮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很艰辛,生命照样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0 L+ n+ c, r) X3 j7 V- a 上面我说的是我所理解的家庭文化,这样的爱很辛酸、很不容易,也很不幸。有时我会很难过地想,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就是想爱自己的孩子都这么不寻常,爱就是一种勇气。那些在艰难的谋生路上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他们也在为中国更好的未来做着卓越的努力啊,即使不为人知,得不到援助,常常陷入我们难以想象的绝望的境地!在心中我对他们怀着无限的敬意和祝福,也愿有更多的父母能够坚守自己的责任,再艰难对自己的孩子也能不离不弃。5 }9 T) e2 ~% m* L
. x) |) {3 g0 U- a% k
■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3 ^9 w3 L8 d+ \4 m) U( w7 R 下面我还要接着谈到城市里的白领父母和各个阶层的父母。我的观点仍然直接而又简单: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就是树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理念,我们的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确实是出现了重大的偏差。
- f' c' r& P+ o1 I5 C1 o4 {3 G 我们下班之后,很多车辆不是开向回家的路,而是朝着城市各处的餐馆和各种休闲场所。我们很多最重要的时间,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不是得益于你有空时和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他成长的好坏和你与他讲的那些大道理没什么关系,也不是因为你给他买了什么礼物,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自然而然地在他身边所作的示范,你怎么细致地理解他,你怎么耐心地陪伴他,你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他,你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说话,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有很多的秘密,我们也用不着非要破解这个秘密不可,也许这个秘密就藏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0 A' f4 p8 @4 o7 V/ b: A/ M" Q- z
我们非要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倒是愿意相信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0 n# ^1 Z5 k s; z2 F" r! |, j 父母没什么问题,大概这个孩子也不太容易出大问题。 - @* q0 a$ ~; O5 P( |
父母走正道,孩子的路一定也会走得更正一些。 4 F9 d; I2 y( M# R0 W
没有被忽视、受冷落的孩子,不是说他不会有问题,而是他遇到的问题总是能够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
3 I- R, U( O& Q: |7 L* \& _$ ]5 X ■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0 e, n! S+ Z4 D9 t8 ^2 u4 W4 `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你不要认为你上了什么学校,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文化。学历与文化还不是完全一回事。有些人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没文化,有一些人受的教育不一定多,但他有很好的文化理念。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文化。也可以说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的教育责任,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在你不在场时暂时停下来。只有父母回到家庭,"看着"孩子成长,我们心里才会有更多的主意、主见,我们才像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我重申的
3 }( J" N5 z* K8 n7 w! Q! D是,夜晚的时间应该是家庭的时间,周末的时间应该是家人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你也会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一定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 E4 i4 s9 k- J5 H0 |$ b5 s0 m. W9 S, h 美国有位很著名的商界人士,51岁时得了癌症,时日无多,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反省。他发现自己是个工作狂,为了拿到一个工作合同,他愿意从美国飞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再陪同商业伙伴从悉尼飞到堪培拉,然后再从堪培拉飞回美国,连续飞行四十几个小时。他把自己这么多年交往的人作个统计,发现在交往的两千多人中,可以分成三个圈,最外圈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中间一圈是亲友,最里面一圈是家人。这么分完之后,他非常感慨,他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最外围一圈了,给予家庭的时间是最少的,而真正决定人生质量的都是最里面的这一圈。时常我们总以为我们投入工作、投入应酬的时间越多,越能够提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能给家人带来幸福,现在我们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当应酬成为习惯时,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 8 }- m) _: f0 b! z; X4 q
如果我要把以上的内容做个归纳,就是无论你多艰难、多忙碌都应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职,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会少犯很多错误,你对孩子的爱越多,你的烦恼可能就会越少。 : r ?! l: q0 }9 [8 z; O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
I4 ~3 |1 M$ {) k. M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5 i: I T# z9 w, q* ^3 }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责任开始,从反省出发,在改变中去承担责任,在反省中去获得新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