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人的內心狀態其實不是不變的,耶穌用「田」來比喻人心的不同狀況(太十三18-23),如果人心是可塑造的話,那在墮落中人的發展只有每況愈下,每一次的犯罪都會加深將罪刻劃人的心中,每次拒絕悔改的機會只會使心更加剛硬(羅九17-18),因此箴言特別提醒我們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0 r) s) C0 X4 t$ s$ ^: U, S
$ ~& Y% Z" J. T% j
其實惡人也有不同等級,可以按照內心的開放性分類:' @( M: l/ F" u, n, y) ?( k: S- o a
. f7 W" B4 F( e3 A
「愚蒙人」是話都信(箴十四15),是初出茅廬的菜鳥,相對而言還有被糾正的可能。% [' g+ Z7 z, M0 Z. b6 @7 `7 ?
+ Z- _/ a' T* ?) J9 a. h
「愚昧人」行事愚忘,而且行了又行,成為習慣,比喻為狗回轉吃自己吐出的髒物(箴廿六11)。0 a# E: j4 K: [: F) p
& Q; y, b) e" A8 r+ U% N V 「愚忘人」似乎已經到了刻骨銘心的地步,用任何嚴厲方法,甚至用杵責打也無法把他的愚忘除掉(箴廿七22)。& C3 _' R$ d4 n8 ]
$ ^ [' h" ?& M3 N/ B% p7 m 還有「愚頑人」則向智慧完全封閉(箴十七7,卅 22)。
! ?* u( U: r: z% T( m# C/ ^& ^
* P0 T3 r0 I: @6 y( h0 b: J 所以,兒童需要管教,免得掉進愚昧中(箴廿二15;廿九15),從此看來,犯罪是可以建立慣性的,當人選擇走上罪惡的道上後,每次犯罪會比上一次來得「自然」,因為罪行加深了罪的性向(disposition to sin),而罪的性向又促進犯罪行為。, n. t2 G' F- V# _
5 x0 U j, g1 V! k9 u
奧古斯丁在探討墮落的人類深層如何被私慾牽制誘惑有特別的洞見,他認為人一旦掉進私慾的漩渦就無法自拔,這漩渦始於人的靈魂自願轉向肉體的滿足(voluptas),而這轉向又引起自身從肉體而來的腐敗,這腐敗又牽累著靈魂使其「更易於」被肉體的滿足所牽引。再者,人對真理「屬靈的無知」更增加了他無法脫離這漩渦的誘因,這種被肉體的強力吸引就是奧氏所指的「習性」(consuetudo)。另外,奧氏後來更將這肉體的滿足的吸引力歸根到人類難以自制的私慾中(concupiscentia)──尤指性慾。他講的滿足感甚至以「甜」(sweetness)來形容其誘惑的強烈。" Q$ }8 `" I) H; _+ V
: u* |2 `1 Q, Q& Z: N5 C
奧氏所言其實離不開人類自我塌陷的議題(他稱之為inopia),就是人轉向滿足自我時的「自戀」(narcissism)表現,在奧古斯丁發展「習性」的觀念時,提到人原初犯罪墮落的原因就是接受了自戀的試探,跟試探者因驕傲而墮落的原因同出一轍,因為驕傲是自發性的自戀,成為撒旦越位要成為上帝的動機。
% k0 H; P9 b) o# \% M. `$ k. o' V3 T) I7 ]8 p& {
被造的人類在墮落後的扭曲就在於無法自己超越出於自身的私慾,他位格的延展不斷尋找愛的對象,沒有上帝為終極對象時最後只會找上自己,人位格的無限性所賦予愛的潛量(capacity for love)促使他對愛有無限的渴求,自我轉向的滿足變成了私慾。) O" ]- s/ e( W4 D5 ~
. R% I6 g T, J' i
雖然奧氏談論私慾也有一般的意義,包括食慾,但他把重點放在性慾上不無理由,因為正如前述,在人際關係中夫妻關係最為密切,「性」正反映了人作為被造的位格者的「天然本質」,脫離了上帝而自存的人對愛的滿足,性慾就「自然」成為主要的焦點。歸根到底,唯有靠賴耶穌基督的拯救才能拉拔我們脫離罪惡的漩渦,又藉著聖靈的導正才能將人的愛慕滿足於與三一上帝的相交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