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8|回复: 1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不能踏进相同的河流两次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1 20:07 编辑 + r) K5 m  ?" q7 V5 Q

* I) V. z* T+ x意、识和心在早期佛教是同时使用的,属於同义词。
) B: F+ R  p' X0 |3 @2 v" r, I+ n+ q5 J! d! t
识与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相关,当眼看到物体便会生起眼识,如此类推。识的出现是取决於六根和外界东西的,三者是互相依缘,是一种的感觉经验。% M4 L$ M8 [9 k- o; ^8 C

  O% A1 B/ C* h' t9 x% l! ]眼 — 物体 — 眼识 — 触:人对外界的心理经验(Phassa )
. x: y$ M6 ^) Q) K1 Y2 g  j! E6 I1 j+ y% A/ e
假如没有识的话,心与外界的接触便会断绝。
) s" s" m9 H+ ]5 G/ C* r# \: R& k9 a+ S* T$ ]2 [% l, {; C% {' C0 ?
识对认识下一生的开始十分重要。结生识把各生连接起来。. m2 O0 }$ N* F& e! j

% m/ _& H1 P: V入胎识是指现生的识会受到过往业力的影响。业是由心所产生,它的流动非常迅速。
# [& W6 g) N% |3 m( o" }8 T6 x5 L( A# `& b- C& c
识不是实体,而是以一连串的模式出现,就好像电影是由大量的个别图片所组成一样,是连逐变化的画面。
4 S& l, A) Y' u' L5 a( v4 x' `0 X- i, p/ {) _# Y$ P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说了个故事解释以上的观点。2 X+ D0 ?, A) \% N% c+ \$ S

! P+ ?5 H3 {. A0 h8 w! t$ O! _8 d5 b) P佛陀在说本生经 (Jātaka)时,最後会说出故事主角现世的身份,一个名看沙提(Sati)的比丘听到後,便以为当中的人物在各生中都是同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变化。沙提把这观念说给其他比丘知道,他们认为沙提的观念错误,并要求他不要再持这样的想法。由於沙提坚持己见,比丘们只好把事情报告给佛陀。佛陀着人叫来沙提,吩咐他解释他的观念。沙提於是说人在过走、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变的,灵魂相同,只不过承受不同的果报。佛陀再问沙提自己有否提过这种说法。沙提沉默下来。佛陀指出,识是依赖其他东西的,它并不是一独立实体。2 y! Q, @1 f# a5 ]
* {1 Y$ I. p2 m) f( F2 q! ?# y" \" B2 G
识就好像一条河流的流水,不断的流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你不能踏进相同的河流两次」,这正正说出了河流的特徵,识的本质也一样。: I) j1 c3 n) U- B
5 [" Q) q: s8 ?5 L
识又可解作最高状态的心,当成涅盘来看待,除去了所有的污染,变得光亮和净化。
! _4 I6 [: h5 P* F! L
5 [" T7 f" ]+ a6 o' x! s. F集阿罗汉是断绝各种污染的人,他们涅盘时识会同时息灭。
' @+ L3 C! t) q/ d8 P1 V% a/ |6 H! g7 b& Z& c* \
有一位比丘在修习时没有取得甚麽成续,感到非常的失望,於是决定自杀。正当好要死亡一刻,他成为了阿罗汉。後来佛陀和其他比丘到来,发现魔(Māra)在死去比丘身边盘旋,但最终失望离开。佛陀解释魔无没找到该比丘的识。
0 b8 D4 D# p; l2 Z2 k1 ]
& L; E! D  {& r3 }0 n' ~修习要具备五根—信、勤、念、定和慧,各样要平均发展,不可偏重其中一项。法师曾这样解释五根的均衡发展:
7 @/ a: [3 ^. v" @: R+ ]- I
- u8 g7 b; C0 D: p中道亦是一种平衡的方法,五根要平均发展,不能偏重於某一项。信和慧不应超越对方,信过多的话便出现愚蠢,慧多的话则变成狡猾,只有再者均衡才可促进精神发展。勤和定的关系亦同样,勤多会导致思绪烦乱,不能平静,但若定过多又会令人懒散。念是正念,在修习其馀四根时都应保持正念。
, R+ B2 s' L* C
: }' i6 a* |5 S- |输那(Sona)比丘向佛陀请示了修习的题目,便很精进进行。他采取行禅的方法,日以继夜地修习,就算两腿弄致流血也不停止。佛陀知道後便前往探望输那。
9 M" r) O, d1 j# s6 K. u4 ?, w& L. E
3 W/ U$ _' k: F0 o9 J% c  Y佛陀对他说:「你出家前精於弹奏弦琴,假若琵弦促很松,琴能否奏出音乐?」+ M# _  R) e/ `' E2 z3 @

( K: q6 a! x2 t. T# }( v( A; w1 L) N3 O输那回答:「不可以。」! y3 I0 @  C" t" \# W5 K- W

! ^3 ^& ~" ^& c- a- {2 i6 \佛陀再说:「假若琴弦很紧的话,琴又能否奏出音乐?」
2 f1 a; T) D' g" X
. x, ^6 r3 z+ [4 u( A; o5 v输那回答:「也不可以。」  `" d/ I9 A0 u/ D
0 X  {* L6 e/ X* r9 B  Q7 N. M
佛陀接着向他解释太松或太紧都是极端,只有中道才可取得成果。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8-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2-22 09:22 , Processed in 0.16124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