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3)  鸡蛋( 1)
|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18 13:03 编辑
# g" s! F, o! N# ~- b$ Y; R
# |. H5 |0 f, z4 q二十三 我们这一代人是被谁耽误的; e, m9 f1 J/ ~7 D) Y8 a
4 q. A. {' h$ p) N! u/ i/ G8 k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多数人英语口语不佳,发音不准,是谁耽误的?你要说这个赖四人帮,我也不能说不对。但我自己的观点是,那个时期英语的学习是普及性质,水平很低,语音方面极少有人重视,达到了全国上下以讹传讹的程度。但是话说回来,就算大家都重视语音,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因为没钱。) ]" L. b5 _9 V7 E) U. e
! d L/ a. \! J2 i
在当时如果给全国的中小学都配备足够的外教,来形成所谓的英语环境,则需要把现在整个阿尔伯塔省的人口都聘请到中国去,可能还要搭上萨省曼省的一部分人口。把当时中国全国的国民总收入搭上可能都不够。
; c- e2 D5 C( N, _2 O$ ?
' C8 @/ N5 ^4 ?& N1 }9 t2 N或者把全国的中学英语老师都送英国培训一年,那把当时中国全国的国民总收入搭上可能都不够。: l6 @# C3 f3 ?( _) S
1 U5 M" Z X+ J; n八十年代初央视引进了BBC的《跟我学》。在当时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的情况下,大家都跟着看。当然绝大多数人是看热闹,跟着学成的没几个。节目里的女外教,发音自然是绝对纯正;另一个教师胡文仲教授,至少发音也是非常准确的,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是似乎没有几个中小学的英语老师跟着他们学会了纯正的发音。这正好也能证明我的另一个观点,绝大多数人不能靠听广播看电视来纠正发音。
, p7 x. x% K/ d9 S. F7 [/ D3 d" d2 B8 u& M+ Z
当时的英语教材,弄了一堆什么口型图来指示如何正确发音。在我看来,如果谁能看着这个图把发音搞准,那他一定能通过看书学会游泳,骑自行车,而不需要任何练习。8 |5 @" ~4 `7 H& `1 @1 x: d
b3 h3 C( W; d" q/ a7 q& h, [, u于是,缺少了正确发音的意识和训练,中学英语老师一般都会自己回家琢磨一番,然后把英语发音和汉语发音大致对应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倒也学得热热闹闹。
! E y- ^6 }' [8 H) b8 y6 v5 U" U2 u2 m4 R6 Z1 e
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发音准确的人极其少见。这个群体,一半人是大学里的一少部分英语老师,另一半是真正出过国喝过洋墨水并且真正系统地学习过英语发音的人。这后一部分人,通常都是出身于大资本家,大官僚,大买办,而且一般有海外关系,所以文革中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到了80年代,能幸存下来并且帮助别人提高英语的,寥寥无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