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6 a. G' X L6 n8 M! @
6 p, y m. O7 }8 e8 [/ \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自尊自重不是傲慢與貢高,自尊自重須從謙卑中去陶冶。古人說: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居卑處下,不拒多少。# v3 l! L- n4 `1 e, p2 B, D9 ~4 f n, T
0 H7 y" d: t( n1 v1 c: P" o與人相處,最得眾望的人,是懂得謙卑的人。做為一個佛教徒,所從事的是教義的傳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信念,更須培養謙卑的美德。- I4 }! `( ?! U* p1 g5 n8 `
8 ^7 h5 X0 r- \. Z# X2 M8 F以前的出家人「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能夠上與君王同坐,那是因為具有尊貴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愛戴;肯與低賤的乞丐並行,那是因為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雖然是乞丐,但人格並無欠缺,能夠以謙卑的態度去納受他們。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貢高我慢。
( ^$ I f' {$ P- _& u+ R; n! [2 h) R2 W
謙虛不是畏怯退縮,也非卑劣懦弱,更不是對一切事情推諉而不負責任,當然,謙卑也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講道理;一個自棄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主要從謙卑中養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5 u& n: S8 p0 U [5 W+ I3 M
$ v; w. O- s( ~& N2 \0 A印度比丘以乞食為生,即是要出家人從與眾生接近之中,培養謙卑的美德。平常我們至誠禮佛,把尊貴的頭匍伏在地上,以雙手承接佛陀的雙腳,也是要袪除我慢貢高,養成謙卑的個性。
% j: }0 _/ c9 s0 D% M9 X: Z2 [* V- d) W4 X! \$ Q \
為什麼要謙卑?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為什麼要自尊?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怯懦的。' b' Q! J( M! E2 V4 f" H) M- c7 |
9 U9 V4 s' T$ X, F0 h西方哲學家說:「一個人如果驕傲,即使是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成熟的稻穗一定會低垂下來,「宇宙有五尺高」,我們六尺之軀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都必須低一低頭。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上,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的德行,過那低頭而向前的人生。" ]) l% {' c# V, g% w% ]! O
" C( t# a9 M, L4 F) x關於自尊,我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2 s, K2 w+ u2 e7 g+ j4 ?" ^7 H. s# {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u D, k( D" ^/ B8 x& K! T. a" ^
+ y% m( ]9 E' {! L/ _* k8 Y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沒有自尊,哪有自信?有了自尊,才能培養自信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載著一冠」,他對自己的人格有無比的自信。佛教裡多少古德深山苦修,甚至三餐無以為繼,仍不肯放棄僧侶的尊嚴,隨俗浮沉,他們對自己能體解大道有無限的信心。因為有信心,最後終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1 H# a' Q% L: B+ _' z$ d$ d2 l a# q0 v# v
(二)自尊是節操的根本
5 J2 |$ t1 l) a/ {' @1 I; e9 D
4 g2 e( u- m& H5 l# A社會人士有社會人士的節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不管什麼人,他的節操必須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會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會冒犯人,自尊,是人類高貴的節操。隋朝的道悅禪師,住在荊州時,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強搜寺中道糧後,命令禪師引路出城,若不從,即予殺害,禪師坐在地上說:「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這種從自尊而產生的節操,雖是盜賊,也不得不肅然起敬。4 V6 ^. `8 {7 s, e* W0 F" ~
0 ]7 J+ M" {6 V3 t9 }0 @5 i
(三)自尊是人格的標準
+ _" V! M3 I" L% J4 l( }9 C# O
' m" [$ A2 B7 y, O7 G: z2 I一個人有沒有人格,主要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而人格的標準,人格的方向,完全取決於自尊心。出家人應該莊嚴,不能和俗人一樣,一個出家人終日討好世俗,向權貴奉承,或者只為了一點小利,甘心出賣人格。例如有人公然抽煙喝酒,不以為恥;有人出入淫樂場所,不以為羞,這都是由於不具備自尊心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