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据世界日报记者陈元诚专访徐晓慧文章,一个在中国学了10年以上英文的人,为什么没办法用英文有效沟通?这不但是许多华人的痛,就算是从小移民到加拿大受教育的人,在形容朋友的个性,可能也只是「He is a nice guy」而已,无法用「贴心」、「慷慨」、「正直」等更准确的形容词来表达,甚至有人连一封抱怨信都写得「字字是英文,但句句不是英文。」
6 l) B- z6 J8 m8 ]4 l) e; j' L: f( \
4 r/ Y, C. G% G5 p" B% J前西门菲沙大学(SFU)口笔译课程主任徐晓慧以她多年的教书经验及观察,认为华人常见的英语学习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的心态、僵化的学习方式,以及没有了解支撑语言背后的文化。
3 X7 z' I1 e3 p" m9 \; v" Z% \: S5 t S
徐晓慧移民加拿大十余年,在台湾曾任辅仁大学英文系翻译写作讲师,天下杂志与中广公司编译,来加后担任Maclean’s杂志编译,加拿大联邦政府、BC省政府特约翻译。她从事英语与翻译教学多年,任职西门菲沙大学14年间,培训不少西人ESL英语教师与华裔翻译人才。
6 g- d- ^, t/ ^% v3 A, \# G! N( r/ h- k8 {/ A: R' l b& U+ U
华人移民即便在这里受完高中及大学教育,英语能力也不错,但最后仍有很多人无法打入主流社会,造成就业不符所学专业或者干脆回流的现象。徐晓慧表示,学习与社交环境及亚洲国家传统的英语教育固然是因素,但移民本身的心态也是关键。
8 K. t' D2 ]7 L9 D2 Z/ ~9 M. W
( x" J3 }2 P" c$ p6 h% P/ m" e根据她的观察,有些在十几岁就随父母移民的小孩,被迫从生长的地方连根拔起,虽然避开了高中及大学联考,但父母要求子女至少大学毕业的压力还是存在,青少年在这个尴尬年龄,本来就不易和父母亲近,面对陌生环境与省考的压力,交友圈自然倾向华人,错失真正能提升英语能力的学习与社交环境。
8 ?% I/ l z$ m! S2 i' W2 d
8 O: P. P o: M0 t! F( n' g徐晓慧表示,几年下来英文对这些人而言,只是一个听得算习惯的语言,可以用英文顺利沟通,但不代表他们对支撑语言背后的文化感兴趣,遑论深入了解。她形容,缺乏时事议题及文化指涉建立的英文实力,就好比水上一栋漂亮的房子,只用几根大桩支撑,缺乏扎实地基,风平浪静时美丽如画,一旦遇上风 暴就有坍塌风险。
' s$ M* v' a" U) j( }- o5 T8 ] @+ ~: N& d, b/ a3 p
许多华人家长移民,是要让孩子免除升学压力,讽刺的是,来了这儿依然是「变相地为考试而读书」。不论是家长或孩子,打从入学起便期盼尽速跳出ESL,进了正规课程便赶紧补托福,托福考过申请到大学便忙著应付LPI,考试通过与否成了衡量英文程度的指标。4 S# x, M: G3 Y. T, g x2 v
, b. `; D" Z6 ~9 a她也笑问,不论那个年龄层的移民,在这儿居住求学几年英文就一定好吗?这只有瞎子吃汤圆─当事人自己心里有数。
: v: N( i5 P/ }
) M' l1 {# e6 V& S. L当然有人认为,只要能用英文生活沟通就好了,又不是要发表演讲或出书写作。徐晓慧笑说,道地的生活英文可没那么容易,就算聊天气也都大有学问。她举下雪为例,本地的加拿大人对于雪天有太多形容词,懂得愈多就能和邻居聊得愈久,说完「Hello!」、「The weather is really bad.」,还有呢?8 H7 {; `- a1 }3 z: G! b8 Q& @# R% W
2 S- Y M- ?8 C6 P: z2 M& n T x徐晓慧教书十几年,学生年龄从10岁以下到65岁以上,她从不质疑学生的能力或智力,只在意学生有无动力,有时候「做不到」背后真正原因,其实只是「不愿意」或「无所谓」而已。在她接触过的华人移民中,凡是咬牙纯粹为改进英文而努力的多半都是因为「痛到了」,够痛才知道自己实力之不足,才会愿意从根治起。; t+ X* x# m \3 i( r
; {" g7 e+ E3 U0 ]
徐晓慧表示,华人受限于先天环境,学英语的顺序其实都反了。小孩子学任何语言时都是先听再说,也从来不会去质疑文法对吗?符合词性吗?时态正不正确呢?反而年纪稍长开始接触英文时,习惯强迫把所有讯息塞入「拼字、音标、文法」的框架下,但只要一开口,往往连最简单的过去式到底要用「is」还是「was」都说不清楚。
; @* o# r) l4 C- ]- X6 |! O( _5 { h$ m) m
她说,华人学英文都是本著「分析心态」,接收讯息时忙著套用熟知的公式,符合公式后才放心接受并学习,却忽略了和你讲话那个人的情绪及语调,错失黄金学习的机会。学英文应该要用「回应心态」,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放开身段来模仿听到的话语,学著与英文肌肤相亲,否则永远只是在隔靴搔痒。
8 X6 F( z% x* p4 t) e+ z
( \0 t' S" x: K/ p; w" ]0 y对于徐晓慧而言,英文的「听、说、读、写」是无法分开学习的,偏偏传统 ESL都是如此教,有的人觉得听力不好就只加强听力,其实那是对英文的理解力不够,而理解力不够又与自己的发音标准与否有直接关系。有的人英文写作怎么写都是「中式英文」,殊不知写作能力不好其实是因为错误的阅读习惯所造成。) T3 X" M7 k4 }# d
# L0 Z3 n0 l4 {4 M她分析,华人往往都是带著「过五关斩六将、砍字汇」的心态来阅读文章,一看到生字就查字典,完全以一篇文章中出现生字的多寡做为进步的指标,但这种方式不但过于量化,而且间断式的阅读看不出作者的思考逻辑,这种「看到生字就难受」的习惯,会让你无法用心去感受文字想要传达的情感。6 g( B% t* ^0 f) u2 Z
$ W _9 w9 h Z) ]$ S H& @也因为「看到生字就难受」的阅读方式,连带影响华人的英文写作能力。徐晓慧表示,中文写作是由核心向外螺旋状扩展,英文写作则是直线型思考逻辑,一味地查单字会让你忽略文章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折,并失去分析中英语法差异的机会,这样子写作技巧如何进步?
' R z9 X$ I9 Z& A* l; L, D
1 i6 _7 t" k, y# G- p' L: ]: d很多人看电视开字幕,徐晓慧认为,这只是当下有立即的满足感,对增进英文的听说能力没有帮助。她笑说:「有哪里个西人说话时,像漫画人物头上顶著泡泡,打出所说的每个字?」开字幕增强的是你的速读能力,对听的理解力一点帮助都没有。9 k& J5 }8 M/ b8 O' C' s
& ?9 h, ]$ J: _4 n$ j或许有人认为,开字幕才可以把听不懂的字记下来,但徐晓慧表示,这和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的心态一样,都是依赖心理作祟,那样只是站在一旁冷冷地分析单字,「你抓住了文字的意义,却失去了语言在不同情境给你的感受。」
7 a, J* T! |! L2 u
3 I( V* f' s2 `* L' J* S; t" V她指出,所有的单字都是要放在上下文一起看才有意义,同样一个字下一次换个情境意思又变了。一次听不懂就让它过去,真正常用重要的字绝对会再出现,更何况很多时候听不懂的不是生字,反而是已经会的字,这表示是自己发音与听力的问题,而不是字汇不够的问题。6 g, y3 C+ w+ O Y L
7 F& ^0 J/ x u/ N6 }( r/ {
另外,有很多人以为说英文有口音,是让人听不懂的主因,但徐晓慧表示,美国从南到北的口音何其多,就连加国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口音,重点是发音要清楚。她也提醒说,「快」不等于「流利」,「讲清楚」永远比「讲得快」重要。
) y* Y" ~. l$ k9 F( Q& `# ?9 [( w; l+ S. Z4 K% X0 F
徐晓慧指出,语言会受到历史、时事、环境、音乐、娱乐及社会文化等因素不断产生变化,如果一个懂中文的西人会觉得「海角七亿」好笑,那他的中文才称得上好;同样的,英文有太多东西不是单纯字汇与文法能力强就能掌握的,华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太重视技术层面,只想找捷径,而不愿意蹲马步。, R) G* I$ F9 o; i& w
- ]0 x% T6 h# h$ G/ b; J1 |她举洋葱为例,外面那层皮很好剥,就好像学生背单字及学文法一样,初期很容易满足,但如何再把一层层果肉给漂亮地剥下来,除了用对方法,另一个代价就是会流泪,我们要追求的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体会出语言的深奥与美丽而落泪,而不是因为一再碰壁而难过,剥到一半就不剥了,其实中间才是最甜美的部分。(世界日报记者陈元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