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乌鸡白凤丸* G; P5 t' J. { B4 w
n1 z: G" @ Q ·方舟子·
8 G0 d, [1 \. } H- V% x* \1 z: L7 w% r& {2 x% n; T
【标明的成分】
( b* c7 O' A# F* [/ e/ E0 t! S1 B: c2 D6 h6 k/ V S+ I
乌鸡(去毛、爪、肠)、人参、黄芪、山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4 k7 N- ?5 Z' O* n, j" q. O1 N( w. m丹参、鹿角霜、鹿角胶、鳖甲(制)、地黄、天冬、香附(醋炙)、银柴胡、芡
& k* r0 N/ P8 x1 [/ i+ t! l实(炒)、桑螵蛸、牡蛎(煅)、甘草。9 ]2 }9 C N) _$ [
. |; y& d2 z9 N7 E0 \# A1 p! D, j. \
【声称的功效】% M" V) Y; O5 B3 T. ]: @ |8 q
# K0 W# F. f. y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
: n& h5 j/ X! l漏带下。% D$ [8 v% q, W- p- z
# ]5 Z8 ]. {: ?- \" K
【真相】
( T" _7 _3 [1 K, S. P' B! O
4 ^/ U6 @1 ? ` M% T2 ?$ o( e' o 乌鸡白凤丸大概算得上是最著名的妇科中成药,是根据明代龚廷贤《寿世保/ {: C; j$ F! k' U' F3 @
元》中的白凤丹、乌鸡丸加减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乌鸡(乌骨鸡)的肉、骨。
2 t0 ?6 w; d- s: M* [乌鸡的皮、肉、骨均为黑色,羽毛多为白色,所以叫“乌鸡白凤”。乌鸡肉、骨$ Z5 p8 q2 p% h. D( t
颜色显得很特别,是鸡的罕见品种,也就被当成了珍贵药物。至于它的功效,则
0 r" y* t, d t9 M6 }9 f+ d是根据阴阳五行推测出来的。鸡在五更时鸣叫,这时太阳在东方,是八卦中的巽
4 h* I0 `/ ^: t* b% l位,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古人认为鸡属木,但乌鸡是黑色的,黑色在五行中属水,! i0 \$ Q4 y0 K% f
所以古人认为乌鸡得了水、木之精气,其性属阴,可以用来补血益阴(《本草纲
8 ]! S+ F8 l& l, X目》、《本草经疏》),当然也就成了妇科良药。
: Z4 o; Q( ^1 g r! Q
6 z) K1 q- i! q8 f" ^ 其实乌鸡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一般的鸡并无差别,99%以上都是水、蛋白质、
+ O1 N# K2 }3 R& S3 e. `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它和其他鸡的区别在于其骨膜、真皮、皮下组织、腱膜
* j. F$ D" s$ Q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黑色素。乌鸡黑色素属于真黑色素,它和人的皮肤、头发中0 i2 i* v5 S1 l
的黑色素是一样的,属于二羟基吲哚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并非什么稀奇的东西。
% V- h. g- @- I0 e6 T9 v每粒大丸乌鸡白凤丸重9克,乌鸡肉、骨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大约是2克。乌鸡
. S2 E2 C1 T6 D* ^3 m肉、骨中黑色素的含量大约是0.2%[1],即每丸乌鸡白凤丸中黑色素的含量只有
7 w' H& W A1 Q' E) t0 d( M大约4毫克。即便黑色素真的有什么神奇功效,这一点黑色素吃下去也起不到作# A3 b9 ~( }3 R& n' c/ \
用,与人体自己合成的黑色素的量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么少的黑色素甚$ B- {# l& |8 l* W
至还不够用来喂养果蝇:国内有人用实验证明乌鸡黑色素对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
5 ?5 r! B" i9 x3 i1 y时,加的黑色素悬浊液浓度是8毫克/毫升[2]。人的黑头发中黑色素的含量大约) x" t7 N. o4 Y+ g
是200纳克/毫克[3],即每丸乌鸡白凤丸中黑色素的含量与20克头发相当。那么& b1 x3 q0 ]6 w! X4 F- V
吃一丸乌鸡白凤丸摄入的乌鸡成分,也就相当于吃下2克普通鸡肉、骨再加20克
, m- p" ?9 `$ X0 m0 Q头发而已。4 F3 p9 T0 `$ m
* }6 f: e7 S6 v' ?2 Q8 ?9 | 乌鸡白凤丸中的当归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并能够显著地刺激乳腺癌细胞的
7 Z- i" G) ~: y- X增殖,参见“当归养血丸”。
f! Y4 ^, p5 L7 U) v
+ F, j0 X7 [. W/ @ i* S0 H 临床报道,乌鸡白凤丸可引起药疹[4]。8 P! ?# u, Q1 s! M3 U5 N) }
" c* N& C! S/ j
【文献】 F! p( e I) v5 c: H
" {/ j/ C' K) C[1]胡泗才等,中药材,1995,18(12):626& O* ^3 X5 {( d. h& _- o, s% G
[2]徐幸莲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105! y; R) l# o% B( Y1 |& j# l) p2 x
[3]Zoccola M et al, Pigment Cell Research. 2004, 17(5):579( y0 L1 w2 \8 x2 P
[4]王会英,中国中药杂志,1997,22(8):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