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8|回复: 8

宋词浅谈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1-1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一> 艺术奇葩7 p" n  Y& J$ {2 y, \  C1 V3 U, z
词源于唐历五代盛于宋,是一种比齐言(通常五言.七言)构句的诗体句法更灵活的韵文形式的古典文学体裁.
1 C3 a4 H! _" f. o: d, W 在华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以至一提起那个时代,人们就会联想起那种文体;提起那种文体,人们便会联想起那个时代.正如文论家和文学史家所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文章".宋词就如汉大赋,六朝骈文,唐诗,元曲,明清小说那样,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历千年而不衰,为大众所喜爱,是华夏艺术殿堂中之瑰宝,是一朵珍贵的艺术奇葩.; J8 S5 m8 p: _' O
词始于配乐的歌词,所据的乐曲称之为"词牌".作词也习称为"填词".即按固定的乐曲配上词.而且可供歌人和民间演唱.所以,在北宋时就有"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之谚,也有评论家说:"苏轼词是曲子缚不住"的佳话.& p3 M2 P$ R6 ]7 Q3 }
随着大量文人墨客纷纷作词,词作为配乐词语的意义逐渐淡化,作为一种韵文体裁意义渐占上风,而于社会普及.词的抒情境域日渐拓宽,感情盛量不断扩展,更能抒发不同的主题层次,展现各异之情感对象.随着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的丰富,于是,作者有必要给词标加一个题目,就产生了词题.也有作者用一般比较长的一段文字来说明词的缘起,并略为表述词意或欲达画龙点睛之作用,而产生了词序.5 Q5 b' Z2 ^" O
词的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艺术的精彩与广博,是华夏文化的骄傲!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继承优秀艺术形式
4 t' r2 j  `; A5 y; i既然,宋词是华夏文化艺术的精粹,且历久不衰,那就好好地予以继承.2 {( n2 d1 W" C6 P
但在日常抒发中,却听到一种声音,说:"作词既要平仄配合,又要押韵,且有字句规限,太不自由,束缚了感情的表达,不如想到怎样就怎样写好了".对此,我感觉有如下三个方面:
5 s  X! ]  q) c+ r: G一是,宋词之所以历千年而流传,正说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是一种经历史验证的优秀文学体裁,一种为社会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 L' u- G+ t) x6 }, ?
二是,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先经历辛勤努力,才进入自由王国,宋词同样是如此,经过一番的学习实践后,在多读.多写.多交流.多改进下,就可自如地运用各词牌的格律,以优美的姿态,表达丰富多彩的景色和情感;
* P7 L: C/ f9 P( ]三是,写作也如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一般,打球也分为有蓝球.排球.羽毛球等等,游泳也分为蛙泳.蝶泳.自由泳等等.玩那一种项目,就遵循那一项的基本规则.当然,在家里与孩子们玩耍,可以抱着球在地上磨爬滚打,只要能坛进父子感情,只要能活动身躯坛强父子身体健康,只要能每天笑一笑身心百年少,那就达到目的了.写作也如此,如选择宋词这种艺术体裁那就遵从这种体裁的基本格律.不然的话,也可写新体自由诗,亦是一种表达情景的体裁.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发扬光大更上层楼
+ O! ~6 O5 a( ^! a# D任何事物都是跟随社会的发展步伐,人类生活的演变而前进.宋词这种艺术也应如此.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去充实其现实社会内容与情感,使之更富有现代感,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喜爱,而推上新的高峰.于此,我以为:! H  j0 l1 l. ?( S0 ]( B
(1) 首先要使这种艺术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在作词时,应注意不要使用辛涩的字句,不要写一些只有你自己才看得懂,而别人不知你所云.不要误认为,搬一些古老词句,才显得词味浓郁.却应知道,只有大家看懂了,才是发挥艺术形式的第一步;! o4 n/ x! [/ C; j" R; P) J
(2) 作词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结合,如要引用古代经典,最好也应在词序中于以略述,以起画龙点睛之效;
- ^, n9 @) L& S3 V2 s+ u: Q(3) 写作时应注重情景交融,在以景寓情,描景生情中,自然舒畅.这才能通过生动的现实内容,丰富的情景,去拱托去体现宋词这种艺术形式的优美.同样,也应醇熟地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韵,去提升情景的美态.使内容与格律,情景与声韵,寓意与字句,相互衬托,和谐配合,相得益彰!
鲜花(12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1-1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欢迎普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词,更是古典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的帖子

是的雪友,我们作词既可以活跃业余生活,从中得到生活乐趣,自乐乐人.也可以让这朵艺术奇葩开得更灿烂!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 > 趣意词牌
: N  P( M) v0 \# G0 ~( C/ z在填词过程中,很喜欢一些十分趣意的词牌,既可坛加写作的乐趣,又可磨炼笔锋.现略谈如下几个词牌:
' ^- E2 c/ L5 r1 |: z, `0 I7 Y( ! ) 转应曲 --- 该词牌一个特色是:第一.二和第六.七两言短句,均为叠句,且第六.七两言短句是第五句末两字的倒转使用,从而由押平韵转为押仄韵,故称之为"转应曲".
0 l2 Q- H/ g' M0 ~, D词例:+ f* x5 z; m2 i1 u
.  . 转应曲 .  .8 ^" J# D% V- Q- s) p' z
<  戴叔伦 >
* ?9 r$ x, h) |2 W3 w+ o边草,
, J: ^3 U2 [) [" L$ t边草,
, g' p# l7 ^" l边草尽来兵老.+ \" |  m2 M# O
山北山南雪晴,
# y1 O* U- N% R+ O9 J4 ^9 l2 b千里万里月明." E& x8 x$ m% B6 z, @+ b! F1 S) q7 m
明月," u: E% V) W* p3 c6 F# w
明月,
% }% }" Y& q7 O; U0 y! t: T) e芦笳一声愁绝.
$ z9 M5 Q) G" o# \8 s1 N8 P
3 P& e/ @3 u$ T8 o3 G: c! T9 w  i( 第六.七句"明月"为第五句"月明"的倒装使用,从而由第五句押"明"平韵转应为第六句押"月"仄韵 )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1-17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谢淡云河汉君普及词学知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楼 的帖子

翁勿客气,相互交流,携手共进!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2 ) 行香子 ... 此词牌的一个特色: 上下片末三句的末二字均为叠字,以此营造词的美态!
9 E- R4 v  U" ?; f" G& C. g词例:: n! P/ h6 b3 O( L7 n; A% h
. 行 香 子 .# \: ?4 n! W6 E; D7 d
< 苏 轼 ># c: S0 a3 A2 N6 q1 D  i; M# M
一叶舟轻 ,
1 d& A7 P6 p5 u2 j3 y5 x) l4 I双桨鸿惊 .9 r* ]0 ?. c: `! ]8 Q# o) S' T' G
水天清 ,: Y8 t( o2 X( I( R  b7 c
影湛波平 .' R/ ~( C/ Z0 p2 m
鱼翻藻鉴 ,5 z$ C7 V8 C7 W: ]8 e! F9 {/ @
鹭点烟汀 .
. `) ]/ N' B1 ~4 y) q0 L( E过沙溪急 ,  S- X* E5 ^  \0 T2 l4 j9 L
霜溪冷 ,
) `2 I- H( v7 F9 q月溪明 .9 I" y4 [* i- N% ~6 ?" S

& C  q( S, U' D7 i重重似画 ,6 |* B% a" L5 G' t7 K4 _
曲曲如屏 .
$ ?$ \; Z* Z! b* J! l算当年 ,
# g. x6 C  }9 ^虚老严陵 .
: w/ R7 J' E1 ]' c0 v& F6 u; o君臣一梦 ,
- G, c! T( s- s( N$ M* J' A今古空名 .& V- [# l* y+ d# S2 i: ?
但远山长 ,2 j5 ?$ S/ {- m% k
云山乱 ,0 v. v" y; l5 E& F/ V5 \
晓山青 .
1 s8 B; f/ o0 c$ r. `
1 c& W4 g9 w& h/ b9 q& S% Q( 苏轼通过三个"溪",三个"山"以不同的角度描划溪的动态,山的美态,将"七里滩"的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展现得淋漓尽致!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5 11:00 , Processed in 0.13417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