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9-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蕴$ F6 _; W/ K; Q8 u
1 a# G& C8 E, `3 k! L# y2 H- b
: a3 m$ r6 y% ~+ h一、五蕴:
: u9 \1 _% {! _9 S6 Y: Z% `) w9 i% B9 P; @, \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f+ Z Y6 c9 l- d9 l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Y, K# _8 S$ e' @! ?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 P6 U4 L* g% e
+ C, y7 e3 C+ s l P2 i(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3 s/ t( u6 `; e; e$ n+ w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U; O, V% t/ [3 _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1 X; K3 Y( z8 }7 K3 [8 j
/ Y9 k8 |5 c% z8 Z2 ~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y' [, L9 y3 }# V }! n9 G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 J" P! c5 e- x6 o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 W# K9 M9 m6 y. K 质。
3 p! K, E7 G" C( t1 f. f
4 {# E! L" h4 M+ r: k A7 r: c(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 j1 h$ k+ g7 v6 E* ^/ G# |. M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F" g) m2 a& p* E* q: O
7 F: E8 a* b2 V8 r f8 j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9 s6 @# l% S: ~9 F8 r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8 }' P( `, P' F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 S( b( k. m6 A" ]% C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 M# B9 _" y6 Z9 ]6 |3 m& P9 Z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6 P0 y4 k4 I! K1 ~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4 ~$ B5 l& h9 W! Q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 Y" o) h7 k M9 X7 ^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2 Y0 @) y+ P9 O% g" M: a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5 D5 q1 P" m3 a6 H. `- v I
称为心所。
* I2 h4 g. H- w, m$ r. {) q h/ F# {+ D& b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4 } [; q/ ?7 W: o' R% G0 |/ u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 u$ r; y3 X# R$ b/ x0 a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
, @* [( x# w; q( ~" `* ~- \: s& T* y. ~0 Z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 o7 S2 V% v+ {+ @. \
说十二处、十八界。5 F5 L! K% W+ h2 T
8 _: S x5 q" b. O5 n, y6 A) K) _0 O$ d. A% y6 E j: P {- Q
二、众生的意义:; g, F4 U& t7 m( E" Z1 n4 w ~
+ w& q4 B1 @0 M. T; W2 U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3 _4 E: A. a: B& ?
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m' I( R& d3 y8 O
" i5 _# P/ h4 K$ {2 B9 R: D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
( I. y: z- m W9 H9 q( ]: J. W 好像植物、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0 t1 D* _" S) d/ @2 @' S$ }9 d# s( F! G* }5 c% ]- f. Z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我、爱他所执
( C3 J8 C& ?0 N" o9 W; z+ r 著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 l3 K2 k, g2 i$ F
( q* @7 b; R- S2 n, \& I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 {0 I" B7 q' q% U3 \3 k4 H/ x, u( q) ]" _. n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 ~: [' G( l; ?6 _/ J, {
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u& {$ Y2 {6 W. z8 S3 ^
4 q* A0 e( F3 @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9 z2 N, X. u* I
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
6 k( s& u' T) l, p 和精神活动。
0 p" i4 g% |" c }- z9 R% W! e- B4 T. b5 q5 u; Z+ G
5 U9 O8 I; f5 H& ] l) A
三、五蕴简表:5 k& V, `4 i* \9 z0 G, E
! Z; z* l4 w! O% F- Q
〔色 〕-- 色法 ---- 物质的活动 : [5 J4 Z% I. T* Q
〔受 〕 a+ m0 b1 t3 F& H. `
五蕴:-〔想 〕--心所法 〕
; t( d% u) h$ N: p& D2 x 〔行 〕 〕-- 精神的活动
7 l! x/ f7 x5 X( J5 D7 T 〔识 〕---心王 〕
+ W, j/ }" J: w2 I+ C6 ~; d9 Q: r( E" b/ @7 V2 T
$ o0 ^2 S# B b% W四、详谈五蕴:
+ ~7 `; G) h( D0 k
- r. q" o3 W! q; _3 n5 K5 l(一)、色蕴:
: D' A! \- H5 a$ I9 T7 p, g
0 j. ^, i4 A& P7 y% m( {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
# b4 c% K0 z0 X+ ~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
% v2 d; m, @! a8 z; l: p8 x* L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 j2 K: l* n/ H& _" i# e
1 b; H: N8 N3 r9 ~3 l. U( r7 Z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4 {% P- l5 o+ T$ z) F
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
6 B! V: n2 @1 Q$ V-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
( s! Q8 i3 T ~, R2 V2 l& [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
2 [ z7 J( X% P* z--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 p9 S- }2 b1 Q' S) H! C
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6 U3 L3 I# {+ Q, j& B1 |: O9 i: H" W
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
& [8 P4 i2 W T& K8 X6 n, ^) h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 y" Y! W0 e% y' _0 A
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6 W: E7 ?* e, S) ^3 H
大就多。
9 O0 Z7 P; o Q3 _6 J2 b, ?/ y3 [. N/ ~0 [$ _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 w6 |( x4 V" v* E3 x) A2 m
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
+ R" u" `2 Y _3 d& Y含何种元素,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
9 _( Q4 ^9 \& |7 C0 w( n1 Z8 ]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 @; q& _$ E( _7 X
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 U' a* |6 {* G" h3 W( I
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7 d8 e3 _$ X5 P0 `8 Y' v6 Y( p3 B
1 t8 M3 u0 Z* n1 W/ M8 s. Z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 m' b# O# Z$ E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J$ q, z3 w; G7 _! u
耳根-----生尘-----耳朵听到声音
" \; X2 Y# G0 H& \- |6 G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4 }# A- i- i3 Q5 }1 I. g* v2 H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2 a. \1 f* D' v$ Z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8 J7 x$ ~5 n C8 Y! u
$ i* C. Z |0 h% o. P2 Y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 M! s x V# {1 X P# i
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 V, S7 `. d) ]
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
* p9 H/ a, k; \" y3 R! [) y- Z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
5 o6 g. N8 b; [: ]9 Y7 R$ S3 H为五双色和发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7 X4 ~- p L( I6 T4 L! L% d: J; l3 I( u& I+ p, h+ M
(二)、受蕴:" D; l8 I# S4 f
6 q, T- o+ _# {( X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 K8 O' `8 `7 H6 B0 ^& j
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2 s% e3 b" h$ S3 [6 x" `2 ]
称为三受。+ F3 S; ]& [6 M' P
9 w+ ]/ Y8 l9 ]& L, g" q b(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 V! ~$ n; R! m/ q# z" H1 H: F' k
6 Z6 V% G( f* d5 @0 \* B( Z1 Z P(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 v4 Z# F- f7 Z* [' Y. w
, |9 I" }3 }9 T' k0 Y(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7 x) N5 w5 K" U# p* _: H0 y
' }4 J# g6 n. P) n⑴、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 i* a' U& C |
( B l" A; x& k) d* g6 c: v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4 c6 G8 K, Z* |3 s) a+ R7 x; S
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
7 e, s8 k: s; l- t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7 f0 ^7 n7 [5 S( Q
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
8 s, L! |- f% ^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 d: M& q' A9 l# Y0 A# l0 l
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9 j# r6 a1 _ x9 `! S: W* I0 N- R
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
( N3 C. X6 q% L- M# Z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
0 T- ?5 a9 A: A5 q( w1 ~" ?8 ~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8 B+ v: w4 O# L, ~5 }
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 {5 U* N6 v$ F1 }8 n1 j
的眼睛在受苦。7 d2 n5 S4 w; G o
# o/ X9 G' y, v4 M8 I* ?8 b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
9 w: m; e- D) Y/ K& s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
& c; F2 c% x; w& w7 _3 t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9 ?$ q w9 g% q! {: C2 Z# G8 X. G, l3 k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
% `: x# g( r D) v' c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
v5 k L' V) D* w2 L: V$ U6 H6 O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 c/ X) P6 O; |0 v3 _
, K |" W$ f! h# z+ F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 I7 N! i& p n3 [
) H [6 q- g: v/ B% l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 O; r* {6 w2 t$ Y8 @# C N( `/ c
K8 E2 v9 b# I$ B7 T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
: F3 u6 V# o; K8 _" pdo、re 、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 G$ g" F; h) W+ I; C3 \. G
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9 [, [; V) F7 d% \
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o" L, K/ D, O; _
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 @0 F$ r$ M( m n# g
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 b) ^ d) d# m, D2 Y j$ n/ B u
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
, j$ J0 [+ L+ G3 n9 Z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 x: o3 r. J) V1 {# \3 T
那苦就没有了。
9 n9 V' y8 ^3 @3 x8 n- G' G& p+ A$ J& d# k. {: ]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 C6 v9 A4 a3 i" b3 J6 R0 ?* A' W
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
* o) [9 m7 h5 Z! A" {- ]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
' d0 c, N8 l0 o$ N3 J: ?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
7 {) ]7 G% l7 ?乐、舍不是烦恼。, G9 }/ O e, U
( u9 P, f5 o; Z' m4 S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 p9 Z6 `0 T: N0 v1 F X/ i
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 @* m- p% A7 f/ K) |
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
2 t: e7 }! y& m% M# W, H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
9 n7 o, N$ I9 c0 U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
1 m4 M7 T# p2 k& G; E/ G' x7 T. s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
, N8 O& S% z) B; v4 ?; _4 ]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0 Y. `- U* u( m/ K2 {+ H
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9 \2 u( M. e; m2 e- [% @
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 V' Q3 B* g" O9 [8 \$ @
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w8 ^( {: O( w7 u: B2 n- P& U
5 R1 ?$ s2 |/ C6 z' c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
8 B9 R2 R& u7 n& h: @9 u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t" B2 I7 U3 ]( ~" o5 W
# Y; m! W' Y7 l(三)、想蕴:
* Z1 O) Z4 Y: `+ f+ w
/ D( y* |0 d* v$ d% S$ |5 g W' S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
% a# R1 V5 @# R; o# M+ l ]; @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6 p- H+ e3 C9 p. O/ ?
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
/ W: y5 Q1 Z- s$ m2 e- x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
0 p5 F, Z' `7 s; R) e# f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
0 l9 C$ @ ~, U" R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
+ n4 |- d( N; K( K& D' v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 }8 c3 z; M- x0 n- P
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 C6 z) X/ s4 e1 `7 b; z
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4 Z: b n |, o& L
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
* V! Q& m- b* |) r* v |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1 _6 x1 ^4 O6 ~* o1 b9 h
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 X( M3 p+ t, S9 D! [) x
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0 M* c8 `+ R4 B: t6 _. m# ~" D
2 w( g: q8 s# R! m4 P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
* r0 _% J) T6 h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 d+ _$ \* ^: n1 a& t; q
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
& A, U9 T4 v/ R0 v! P* L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0 e6 H7 `# ^2 _, ]) G) @% l. k
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
5 W3 y! V3 ?- _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
0 O* b- v2 E2 Z% [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
) P8 P, i% B; I, `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5 W* R) v$ N% u, |
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
( m* r- p, n4 m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
% `/ q9 \1 Q$ G: ]1 H! A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 _+ D" D' g3 D) c4 i5 O
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
9 N5 s9 S0 i6 E. W. b1 s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 m0 @0 f$ }/ G. [" q; ~
; j5 O& Z) c; g, w(四)、行蕴:
; l% |& Q; C. f' G" w q3 E c$ i4 [5 h1 g6 U6 o3 @2 w3 D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 ~8 M1 r1 O4 j }
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 c- }2 F9 Z" _ c% |$ b0 f
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
4 p/ Y5 e5 I9 d w% K1 N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此外,贪、
' o+ W' f: f9 R0 }& k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 Q; T8 i& w% f
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 t- g$ N6 q/ ?- n
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1 N6 I; u2 C; O+ u2 x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
' T! T6 Z# }" v8 w+ E7 E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
/ z0 v* c- Y2 V1 [, r: R3 l( J, t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 Q% U. _7 i5 m( R0 S# O' I- u
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3 g/ d1 o. p' V: r/ q! B- y( F
+ f3 r- U. j. o) a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
[7 l+ b# z. h3 t0 {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 n W+ h8 o( _
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4 j1 e3 c3 D8 @' d+ G1 l0 B
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
7 _8 N3 @2 j. ]) b6 ~$ @# {& {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
3 l! }$ a+ p$ ]) k7 l* C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 ?* N9 r4 R! z: r2 D
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6 I, `1 I3 y% `# P* Q" c' n: \- Q4 G
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 }) K8 q( @8 Q/ M1 _
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
1 c! y8 W# Z( k7 w# l: {2 D% Z5 z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 ~1 n" \( V& F) Q" {
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4 M+ B7 G- a/ o' {! N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 ~" E! S$ @1 X8 f& ?# A$ s$ G3 H) [. Q2 Q- U
(五)、识蕴: D8 e; ]- g7 j
& T# a: l. {6 ^* @) I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0 [3 b; U L$ t( ]% ^# v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
- V, u7 |/ U. w* T' B外尘了别外境。
8 U5 ?% ?) S8 }1 [5 ]0 A
# P* r3 @9 z# ^. w! k/ [(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 b2 J2 \ n, B- |" p" ?5 L
, L( K4 K7 @/ Y g: o2 Y% L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 ? n! k; D0 L# a! J2 g. c3 C
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
; j, S. a2 ~) c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 \) K" z0 u7 ^% n$ d- `4 Y
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
, K$ x( K+ q1 Y: Z3 J0 Z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 P* Z) M8 }# O Q% H0 N* H' P
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
9 x' Y8 H" X3 g& T. b' S" N. o: E9 n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
' Q) T; Z" P1 Z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0 {8 S3 k; |# h1 K
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
* N' ^! V! K; t" Q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
, A; k7 \$ }4 w- J q( {6 l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
/ H8 v6 t1 E5 T& A: P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0 W( k0 U( p" J3 P' `/ F# d: h. g- I0 i- q$ W" M, `% }9 A
(2)、六识了别的作用:3 Q/ b$ P- P% h7 X& F9 s
) ~5 v, M! |! Z+ A2 F% m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 [/ T: X9 f0 I- Z3 u3 G2 C1 a
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
, e0 L* E) w$ b7 V/ g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8 d' ~; D2 P/ ~: H
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
; O6 b' q" v c7 b. I' ]* K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 s- T3 c% L( M; X
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
# B8 `. j) R4 ]6 R- ]( L s. R, m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
; r2 M4 ^7 M2 z3 M3 N# X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 x0 S( b4 B+ {; \5 U6 ]4 W
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
# i* m( C1 C( Y6 W+ `1 c0 O% N- B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
7 T) X5 t1 M$ _4 Q' G: R, ^! H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3 s" e" u* ?2 w8 C
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 O) [* d7 v3 h$ Y
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
3 y( c9 q5 ^3 z( Z" a5 n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 Q( |# w! l e/ m0 Q
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3 H/ o: m( c9 G. S) _. D6 {
2 M' p& g5 ~0 ]8 m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0 I7 E$ g7 Z0 p; h# m: D
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
3 @; R$ d# B; r9 O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J0 S% `2 O. P! b% ^
& t6 b+ D& H/ B; F1 U. Z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0 N& `1 L: n; x+ ]7 \
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 g T( d" x/ a* n% g1 d$ |
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4 l. O- ~6 | m4 z1 Z; \& g4 K% r
--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
9 f. p& u0 s2 P4 g- t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
$ @' y+ V4 p+ ^' K$ |) Z3 W7 Q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
* n. y1 J0 q8 p0 {" a& G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 {3 `6 }. n% E. P k. A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l) E# i0 E4 ?) f
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 Y) c, V/ v) k8 I% l8 M3 l8 _2 b+ D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C+ e7 j1 _& R' `% \, N' X) q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7 s% X. i* M) d" X0 B, X" G/ R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
: R, S- ^0 h( K" H8 r$ W2 X' v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
5 U2 i& A/ E" S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Q4 ]) P. L0 w C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6 {3 A- ~9 L9 u6 v' _
"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9 E0 \" a8 [ E. J" \7 q0 b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R& u0 Y. Q( A
所以称为意识。
- }( @1 F: n, p/ c6 b" g# \, W# r# D, ?) Z5 o1 r) r
' V( l$ I8 Y- i, @. `; y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 ~# i, d$ A- U6 g
( b+ B! m- ~; }$ e+ a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4 R: w& J: {4 V3 F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0 ]3 i/ S3 T) g+ h2 T( Y- J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 ]% H2 g5 Q- D4 T. N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8 n9 [- w& c" h8 i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 v, p) x! K; Y9 T5 U( D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 C' m- ~1 u" x9 {* A* k/ @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 A- B9 a* |- z
0 x W* o( U7 ]" `4 [/ x
, x' _% W. {! V/ n; R) ^- \1 y/ b六、五蕴的真相:+ ~. |* \% M% x& o& Z( ]9 p
9 U- u* _, G* l- w; t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y5 f- ]% `! \1 B5 l6 f, t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3 o% {8 Q/ X# T K5 \! I8 }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4 |( p& u* e) \) G2 q: |8 L# m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 S/ V9 [7 H$ L: _ F7 R+ z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0 v1 t" I; \& u$ F9 o
4 S8 K$ e% R2 O: x
& Y U+ S3 m# N7 V4 t- q( q, L3 B- W( d七、观察五蕴:
0 y l/ N7 ?/ k. h$ @4 y" w* j, t) I/ ]/ y- j1 {, E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L. A0 n( X' m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7 S9 g, v" |8 Y1 @4 ?" e" u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Y3 }2 }; r" `2 n5 g% J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Z+ h( z3 o5 f Y# }6 Z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p- p" i( G: c- M2 ?' [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2 y- \4 g: m, D/ N1 {
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 i [, q' ]& n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3 h( `% @% ?. u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H1 ^3 z8 \0 X# [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8 d) d, D& B7 C" a( y# m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O5 J- p A- [" Q% M
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q$ d$ i$ T% g1 F2 I1 t
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