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原帖由 micher 于 2009-4-29 17:07 发表 4 ~& _ Q* B5 D; N) A1 e+ L0 y' D
看完您的回答,經不住想問一句,在您看來您這個人的存在是真實的嗎?還是只是一個幻象?有點嚇人的說。
4 ` N. f" D+ F/ C" \.... % z0 D+ j, q" k+ Y8 s
# K6 [) k1 Z& u% w4 `
micher, 你的問題非常實際,是真正追求宇宙真理的人種。如尼采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請努力!繼續鑽研,一定在哲學上大有得著。以下只是我個人見解:
/ G. X. Z0 n& U4 l+ W0 s9 s; ?+ B5 ?9 Q6 O$ ~) l/ ]6 Q
首先你要明白,佛學是治心之學,佛法是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的,因為所談的都是吾人內心微細的境界,所以佛陀要弟子親身去證悟。先前賢聖大德們都是『以手指月』的方式去形容悟道的境界,但大多人只看手指,而不看月亮。
G* X9 L* s- n- R% e. }1 e& m7 y2 r
' c% _7 q3 j# z" I: C& E) r2 z以物理學的觀點,在您「看到」的當下,您所看的人、事、與物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因為環境的轉變,您先前所看的人、事、與物就應該都變成幻象,因為它們已經過去了,只是你的回憶。例如,當你把一隻杯由左放到右邊時,先前那隻放在左邊的杯只是你的回憶,在當下那隻已放到右邊的杯,才是實境。但世間事物沒有這樣簡單,好像瀑布流水、音聲、顏色、氣味,你是不可能緊捉先前的情境,因為它們的組合條件已有變遷;時段、空間、光線、速度、最重要莫如自己的心境等等都在改變中。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便是描述這些境界。" w+ p9 `) k( B( P: F* ~2 G
! d) X9 I- E% O$ f7 E
既然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聞到的,所吃到的,所觸摸到的,都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其實這些變幻都自然定律,是自己沒有能力去控制的,為何我們還要產生執著呢?『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主要目的都是要您不要產生執著的心,懂得放下萬緣。' M% v! m& V7 d. T( L$ z+ ?
6 f8 b) M) I G! u
原帖由 micher 于 2009-4-29 19:17 发表
1 S4 h" b* z- S3 U- Q另外,如果生死的區別都可以模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那又何必執著善惡呢?善可以是惡,惡可以是善。$ h5 ~0 z$ ~! b( i
.... & h2 X0 q3 g7 K
" y. |! w) H1 e6 v4 T% E你這個問題是十分有意思的。其實以下的例子都是比較而已,都是用來描寫某一些事物,事物卻是一樣東西。從經典上看,例如『楞伽經』,佛陀觀世界事物的立場是沒有絕對性的好與壞,只是人心所生起的分別心,加外文字的描述和演繹,每一個角度有著不同但又類似的見解,正反不一,令到事情複雜化。
+ M' O4 \' Z( X0 Y1 O& u6 ?6 L8 F8 U5 g7 D. c
『對』與『錯』、
, r& ^; `4 d# K+ Q( J% X 『美』與『醜』、
( i% q* O9 F6 D" z 『長』與『短』、
+ @# w. q% i' \% S* N6 O 『大』與『小』、: r; K8 m9 K0 T3 C1 G$ ^& C
『生』與『死』、1 }/ y/ P7 |/ g* m, }9 g- a% u
『善』與『惡』、3 Y z% T1 `# u9 o R: V. o
『煩惱』與『清淨』。. }* r F4 W; T- j
$ y2 t7 {! n) H1 v9 N總結而言,如果你認同以上的都是比較的話,那麼你便可換個角度去觀事物,當你站在已死的境界去看受生的情形,你究竟是生或是死呢?有沒有看過『莊周蝴蝶夢』,究竟莊周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莊周?只是觀點與角度而已。" B% f, N7 f) k6 Y; w9 b
" G7 M" }- ~/ @/ j; D1 {
其實,佛教之『業力』之論,主張『自作自受』,無論結果是好是壞,人是要承擔和負責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實以現代醫學的範圍,是很合乎科學理論的,佛教之『業力』,其實就是類似醫學上的DNA,人的智能、結構、體質、身材、樣貌、行為、意趣,都是決定於DNA。要有一個比較完美的DNA,一定要有一些具備的條件方能成就。在佛教的「唯識學」指出,人有比靈魂更高的層次的意識去支配生命,凡所作的(稱為『種子』)都會輸入記憶中,而且永不忘滅,會在每一個往生的生命中延續,這就是所謂的「第八識 」-- 阿賴耶識Storehouse Consciousness (Alaya-vijnana)。「唯識學」更指出:『現行薰種子,種子薰現行』,說明了你現在的行為是會影響你在第八識中的種子,而你在第八識中的種子亦會影響你現在的行為,這互相影響,循環不絕。所以『善』與『惡』的行為便變得很重要,因為是『善』種子和『惡』種子都會生生世世延續和互相影響的,是自作自受(所謂業報)的根源。聰明的micher,你現在應如何選擇善與惡呢?
V* A2 Y3 @! S( ~7 p4 Z/ u
$ r7 H: g- d& r) @- z原帖由 micher 于 2009-4-29 22:39 发表
' ^# t4 W7 x) v0 o0 P, o' T?????已經不明白我是在和何種性質的對象在對話了,無生無死,無善無惡......除了一片混沌,還是一片混沌,我放棄。
* _$ ? o" V- }; a' A3 S- Z....
5 U; e( ?. r3 `$ ^. u4 Z2 T5 A* l1 Z2 G! t
現在,我們是談信仰,性質當然以尋找真理為對象,我會建議你不要只看文字,要真正深入了解「為什麼」佛陀有這樣的理論?真正的含意是什麼?與自己的生活有何關係?要自己親身去證悟才是自已真正的開悟。
3 j5 b ]4 I2 _5 m0 I7 o$ @* U2 h g) p }8 u
『生』與『死』是宇宙的定律,請細觀宇宙萬物,凡物都是有生必有死,佛教的輪迴論是確實的。請問你是否曾遇到某些人,第一眼便覺得很親切?但有些人卻一眼看去便生討厭?這些都是含藏在你潛意識內的種子所產生的作用。
, b7 D" A; Y1 G" b$ G$ @+ F
& `# n, C+ W) _凡人、事、與物都是沒有『善』與『惡』的,有分別只是自己的心和處事的手法而已。籠統來說,凡出法點都是為了大眾的行益著想便是『善』念,但凡只為自己的利益便是『惡』。佛教決定犯戒是注重在行事時的心態,如果出發點是善,惡行未必是惡,行善亦是如是,但是業報則是必然的。
: R4 A |; w- Y6 ]" n
; H5 b: l$ A) \[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4-30 02:0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