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 不,我和你的观点不是度的不同,而是质的不同。回家的目的不是决定病情是否需要救助,而是本着体谅尊重小孩子的不适甚至不愿,这个时候根本不是教育小孩manner的时候!还是用我的原例,一个刚刚打针的两岁小孩哭闹,这时候她的身体健康完全没有受到威胁,请问你,是不是应该制止她,教育他?) `) L/ m6 m+ G _
关于这个问题,核心是教育孩子不可以用哭闹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提设中的哭闹是有目的,与打针因疼痛而引起的宣泄性的哭闹是不同的。偶不认为前后几分钟的过程,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痛苦,老师也许认为帮小孩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比区区几分钟的困倦来的重要。 2 P% K% d1 ~4 b. ~7 v$ k
如果是后一场景,偶的处理方式是——抱抱安慰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痛,哭可以啊,可是哭没有用啊,不如咱门去做XX吧(小孩最喜欢的玩具或游戏)。这种方式某种意义上对孩子也是一种制止和教育。肯定不能强化孩子的痛苦让她越发投入地哭下去吧? 6 Z/ }, f8 v1 M
---你混淆了" 给与关注" 和溺爱。给与关注,并不代表无原则的给与,顺从。给与足够的关注,是说从小孩子的处境出发,满足小孩子的正当需求和要求,而对于不正常的要求给于坚决驳回。
! i& A/ |! {+ ^* `; f) S所谓关注与溺爱,偶举的是几个极端的例子,有些时候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你认是关注,他已经认为是溺爱了。比如一种菜,如果宝宝不吃,偶会变一种做法让他高兴地吃光,偶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关注,可LG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小孩适应各种口味,是一种溺爱。; j4 N3 ?2 I8 T3 u
一般而言,偶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被溺爱的小孩已经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9 b, `- `9 H: @7 t$ \) {$ `
如果是, 那么这三个小孩同时也是被给予了足够关注的小孩,那么“,一个受到足够关注的小孩子不会随便苦闹,他们哭闹都一定是有原因,困了,累了,病了,或者是不耐烦了,这是正当的需求。”这一论点就不成立了。
( A x. r6 `) D6 l. c如果不是,如果您认为溺爱与关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也就是说这几个被溺爱的孩子仍未受到足够关注,那么,比如,请举例?& b, k7 D4 U- {, }9 U7 }! t7 R
2 s7 V- y8 L; w, N9 @& n---对于上桌子的例子,孩子当然应该探索,但是必须在安全的条件下。你的经理在这个事例上,如果他一直看着,小孩摔不下来也就罢了,否则完全可以被起诉criminal negligent。* ^# [4 o" f3 v9 \; G7 U
! e1 c# V; G) g1 S* J7 |
起诉是可以的,但偶不认为会被判罪。理论上说,任何设施虽有安全设计,但也都是存在危险性的,甚至婴儿床,高脚椅,只是不同特定情况下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这也判罪,谁还敢开DAY CARE,谁还感做DAY CARE?
6 T. P0 K1 c" ^. f$ l
% d) l- U& D: E5 \6 R; ?--我相信所有人在移民生活中,都会发现自己民族文化对于自己的影响,不过能够理智判断的前提,第一是多学习,没有知识后盾,很难想出什么道道,往往是从低一级接受高一级的灌输而已,而看不到这个所谓的高一级也有局限性。第二是自己动脑分析。 - ~- e, R" A, o" S* |5 G1 H8 d
1 u, g9 m" F6 M$ o# {+ \3 z) K# G
偶不是在接受灌输,而是在讲述一个客观发生的场景。偶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与自己常年形成的概念上有冲突。没文化、不动脑筋,对这些冲突会有两种处理方式——接受或排斥;有文化,动脑筋,对这些冲突依然有两种处理方式——接受或排斥。
' N, t6 Z, [' L/ u8 \
" m7 h4 Q- s P3 Y+ {" ]---我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夜奶对孩子健康,我是为了说明,我们是有自己的想法,不轻信二级权威的父母。 不过,我还是来稍微解释一下我老公的观点吧。我老公是个儿童教育发展论的推崇者,孩子的发展是一个unfolding的过程,他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发的完成这个过程。我的小孩有喝夜奶的习惯,社区护士照本宣科的认为,奶里面的糖留在口腔一夜,对牙齿不利。但是我老公说,第一,我们给孩子喝的是低糖奶,第二,阿尔伯塔的水里面含佛。他认为强制断奶,对小孩情绪上的损坏比牙齿的损坏要大的多。我老公的观点在儿科医生那里得到了支持。
# X5 o$ R' X1 ?0 Z$ R2 i--郑渊洁的事儿,我不太明白你在说什么 ! I/ m$ V' F% ?+ ~2 t$ _
关于孩子的养护,父母是绝对的权威。您们的做法有您们的道理,养护上的普遍道理有它的依据。您们不给自己的孩子断夜奶,对自己的孩子或许有好处,就象郑渊洁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教育一样,这都是个例。您的儿科医生支持这一做法,不代表所有的儿科医生都支持这一做法,也许更有相当部分的医生在权衡了各方面因素后,依旧认为对大多数小孩而言,夜奶弊大于利。所以,您,郑渊洁,坚持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但教育体系,阿省的指导手册,也并未因此而做变动。
J n. l( R/ y4 u
# B! _2 [; Q0 _- R, X1 Z1 p8 e--说到这儿,我想我已经全面反驳了你老师的道理。我倒没有看出来这道题设计得多么成熟,恰恰相反,这道题的答案说明一个问题:这本书的理念有问题. 他的理念不是现行社会倡导的" 以儿童为中心”,而是强权为中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同样会以成人自身利益优先,不懂得照顾儿童,体谅儿童。令人堪忧哪!
4 D; K2 `) }, X1 T. s说到这儿,您还是没有说服偶,偶的理解是:老师也是以儿童利益为中心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他认为帮小孩养成良好的处世习惯比区区几分钟的困倦来的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您有您的看法,偶保留偶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