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54)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8-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山水月 于 2011-8-4 23:41 编辑
; |. u2 h& p/ @5 a8 e2 `- Z$ { O/ T# j
十一、关于薪水(之一)
. ?0 ]6 [* ]% v/ V; y' [( N4 W* ?4 t
阿省是加拿大普遍公认的高薪所在地。石油城是不必说的了,爱城也不例外。两三年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网上有几个朋友拿工资条出来争相晾晒,蔚蔚然颇为大观。这些年略差了,但是高收入的人未见得就减了薪水,之所以不拿出来晒,恐怕是担心更容易招骂的缘故。但是收入高,房价物价也高,一加一减,也就那么回事了。. q9 G% d! L! P
4 o! A6 k2 _+ _/ X, l3 m' U- ?
但是即使是爱城这样容易找工作,薪水又相对较高的地方,作为一个工薪族,要存够给两个孩子将来上耶鲁法学院的钱,其实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 w1 G) j' J6 f& j: p4 _) [% x: B) ?
那还是我在多伦多的时候了,有一天闲极无聊上网来看耶鲁的学费。一个学期的学费,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似乎是一万五美元左右。一年三个学期,就是四万五;书费,生活费什么的,就按最少的算,至少也有个一万五吧。这样一年下来是六万,五年下来就是三十万。两个孩子呢,就是六十万。不管美元加元如何折算,这笔费用都是税后的真金白银,而且只会一天涨似一天的。* E0 n- S) V. N9 U j. Y0 ^3 Z" o6 m
; ~ [* D; B& \0 Q( r8 L
后来有一天,在网上竟然看到加拿大对于“富人”的定义。该文章说,一个家庭,在无债的前提下,还有六十万以上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就叫做富人了。这里说的资产,不包括自住房,车子,等等需要归入“消费品”之类的东西:这仅指你花掉就花掉了,对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的那部分钱。7 {1 G( ^4 Y$ K, t
( h& O: }7 Q% J2 m( _2 _
照此说来,如果我竟然能够供养得起我俩娃儿上大学的费用,那么在给他们交学费之前的那一霎那,竟然可以勉强挤进所谓的富人的行列。然后瞬间回归到穷人的队伍中,继续我虽穷但是开心的日子。 x @6 S% ^( T% s
& f8 X, v4 b3 J/ \8 v5 B* x* i! x照此说来,孩子争气,是父母的福分;孩子普通一点,父母更有机会做一把所谓的富人。这真是所谓的双赢啊。
/ N; A3 M6 b; T6 l1 u5 i# V a7 h
; {5 Y& q" W) V7 G工薪阶层的悲哀,大概就是在这里了。所以其实是很无聊的。但是这奋斗仍然是必要的,理由如下。* d2 P. e6 K9 G' ]& a
' Q: q9 ?' G" ~不管怎么说,放弃当时在国内舒适甚至偶尔有些神气的生活,跑到这里来洋插队,挣扎于托福,G考,苦读,打零工等等的愁云惨雾中,终于落实到一份职业上的时候,如果最后还不能混到我国内的朋友,我这些不考托福,不考G考,不打零工,不曾拿脸盆接过眼泪的朋友,所混到的中间偏上的状态,那我也太失败了。
: @/ e# f$ C, h, `
2 b, C; }) j% W( u. p* v不能和成功的人比。成功的优秀人士,那永远是有例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但是如果说我当年出国前有五十个各方面情形近似的朋友,其中有二十个甚至以上的人现在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优越于今天的我,那么我理所应当要对我的奋斗过程有所反思。6 q+ Y% A3 h+ x5 T5 O: i: W
v1 K3 Y" n/ \, x4 Y9 F2 P
有朋友说了,生活质量,空气,卫生,安全,等等方面,还是不一样的,没有可比性的。
! n' q) b. y" h0 l
& ~* }+ F7 r1 b) t3 v: u这哥们还说,你不要忘记,国内这个年龄的人,生活的紧张激烈,白天上班,晚上开会,一周到头连娃都看不到几面。你如果要和他们比收入,应当每天下班之后,或者自己做生意,或者去哪里再打打工,干个三四个小时的,这时候你和他们的收入才有可比性。这个说法实在很精辟啊,我于是晕死。
5 e2 }! _6 { _$ U# J7 N0 h3 x5 r) H
但是,还是那句话。虽然我可以安于现状,但是我在留学移民初期的苦痛挣扎所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却让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停息自己的脚步。在这一点上,安然和淡然都只是表象,一步一步走向前去才是骨子里的真实。就是这样。或许,重要的并不是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看到什么样的风景,重要的,是我还在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