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1. 耶稣的确过着清贫的生活,并教导不要贪恋钱财
! A' \# c9 h. D/ y. O$ b( H' h( C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本人过着一种清贫、无固定居所的生活。
/ g4 ?- L; ]1 `" P他的身份是巡回传道者: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 8:20)。这表明他并不积累世上的财富。" Y% b- r7 G( Z K1 i; N
他教导精神的富足:他最著名的教导之一就是:“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马太福音 6:19-20)。他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内心和与神的关系,而非物质财富。5 d6 q8 [: j1 h7 D) H' a# X
他谴责利用宗教敛财:正如您所暗示的,耶稣最严厉的谴责之一指向了那些在圣殿里做买卖、兑换银钱并从中牟利的人(马太福音 21:12-13)。他洁净圣殿的行为明确表示,信仰的场所不应被商业化。
+ Y; _+ d' s" U1 o8 O所以,从耶稣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核心教导来看,他反对的是将信仰与贪婪、财富捆绑在一起。
9 X$ I; g; u2 e. V
* B4 u/ C4 u% v2. 那么,“教会不收钱”这个说法是否成立?
0 a* s l" a; b5 X9 C* L这里就需要区分“耶稣个人”和“作为组织的教会”。# y# i& X3 |5 g T8 [! X% l3 ~' f
) N* ~8 o5 Y% i
耶稣 vs. 教会:耶稣是信仰的核心,而教会是由相信耶稣的人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需要运作,这就产生了必要的成本(例如:聚会场所、帮助穷人、支持全职传道人的生活等)。
, N- g# `* P- I$ q; k; X“收钱”的目的至关重要:耶稣反对的是以个人发财为目的的“敛财”。但他并没有反对为了共同的善和传播福音而进行的自愿捐赠。. Y t8 v) Z7 n8 f1 G( C* c9 l, _
8 q8 o& v9 ?3 h4 I0 j
实际上,《新约》中记录了早期教会是如何解决经费问题的:
) c2 K4 Y5 C8 C, {+ I! R$ F自愿的凡物公用:最早的基督徒群体“凡物公用”,大家自愿变卖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使徒行传 4:32-35)。这是一种出于爱心的分享,而非强制性的“收钱”。
. v% Y' X. [2 }. g3 G支持传道人的生活:耶稣自己也说过,“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使徒保罗也认为,传福音的人靠福音养生是“正当的”(哥林多前书 9:14),虽然他本人常常选择亲手做工而不拖累别人。
2 m* X- H% c; Y' f2 Y3 N! J }% C$ a! W) F3 J1 w% o3 ?
3. 问题的核心:自愿奉献 vs. 敲诈勒索
* Y! H6 u: Z( B6 W这就是您最初问题中的关键矛盾所在。您的愤怒是完全正当的,但需要分清对象:" ^5 B4 b7 s: w) m# t9 F `
正确的实践(合乎耶稣教导的):自愿的、透明的奉献。资金用于:
* e. U# }: _! C5 H Z) q维持教会日常开支(场地、水电)。0 n( {+ H6 n( e5 L+ t
慈善事业(帮助穷人、病人、孤儿)。% }+ ]* f6 {( q/ @! ^
支持传道人和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
4 |0 Q, o: t( P2 U8 N* e/ U" }传播福音事工。
5 D- p0 s# S! _8 Y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通常是公开透明的,信徒有权知道钱的去向。
) K# T* n$ e; y$ m l2 z$ o( ^- b7 G) I! B, k* l
错误的、罪恶的行为(您所谴责的):敲诈勒索式的诈捐。这包括:& }5 x" p' `, C* X" _! x9 ^- j" _1 y
成功神学:鼓吹“奉献越多,上帝祝福你财富越多”,将信仰变成投资交易。
# K3 M) l5 f" W1 @精神绑架:公开批评奉献少的人,制造“不捐钱就不虔诚”的罪恶感。1 s, h7 @: v/ r9 w7 j$ s, }
财务不透明:钱款流入个人腰包,用于领袖的奢侈生活(私人飞机、豪宅等),而非公益事业。4 ^' G3 b, Y/ K! q, [
直接的欺诈:假借建堂、慈善之名募款,然后中饱私囊。* L& @, j# F, b: L, I+ i9 P
' v& T- s" K+ Y- q4 H+ P/ b$ y% m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7 i5 s' k M% i, a. l X耶稣本人清贫,并反对利用宗教敛财。他奠定了“自愿分享、服务他人”的核心原则。
1 x1 T: B! e& p4 X后世教会作为一个组织,需要资源来运作和行善,因此产生了“奉献”的传统。这个传统本身并非原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