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M( |3 l$ P' I( F. }; `
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
; }! c4 {& C; W& H" M/ e# v* i 一、内住。
( `* p# d4 |4 s9 F+ U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前面讲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6 F# ? }1 V& X" F* Z8 D4 @+ L3 q
7 \; ]+ e4 a( K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犹如抓野马的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是有难度的。
# F' J% u+ E G% {2 x. h
# W% M$ l) t1 c 二、续住
3 ~( T j9 g5 ?- A4 F% K ^ 不散逸为续注。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P8 ~+ X, F8 I I3 E4 L7 {% i
: T6 o/ T1 a/ a! P 三、安住) U, [" C5 K9 c* b- ] a# n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i5 _" I( U4 t- Q* z( F2 J
) ~3 S: K/ G. b! s# _* c
四、进住) }, C3 n- `1 A% A1 E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v) w+ H- J2 ], ?- _# q" ^5 r! C( C. a) G5 R, ]6 s. Y( h
五、调伏
2 w4 O# G# R" a/ f9 b* I 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 M4 m5 k t, X4 h2 Z( g$ O
3 |) J/ ]3 n# {9 b 比如,现在一讲禅定的方法,有些人兴奋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下课后晚上十二点还不睡觉,修禅、打坐。但是时间长了,用不上几年,仅仅几个月就不想坐了,一要打坐心里就不愉快,特别勉强,有的干脆就不坐了,放弃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虎头蛇尾。虽然有的人还坚持,但是很勉强,不愿意坐。甚至有时候一看见禅修的地方或者坐垫,心里就厌烦。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回顾三摩地的功德,对禅定生起欢喜心,增长信心,增长欢喜心,这样可以调伏内心。
# A* y9 C& f+ t# }1 f4 M
) t/ _ \- D+ A4 v& r% ^ 六、寂静1 F. R6 R1 G5 J+ @1 B
观散逸为过患,即思维散乱、放逸的过患,熄灭不喜三摩地心。“不喜三摩地心”指对三摩地(禅定)没有欢喜心、信心之心。; s, b& k+ n o" D/ b$ z7 s) n
( r1 z7 q! _; h$ F6 Z& `9 I, h 七、最极寂静9 _& q! s! R" A
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 l6 Y1 e1 f, o1 s+ e1 x; c
7 g$ q( w. q/ r3 ^# t, @5 d& r 八、一境
2 s s2 g( y' ~; K& Y) i S 通过一些方法而能无用功而住,这叫专为一境。心里有希求心、欲望,不要太用功而能专注一境。
/ m/ g" g2 I6 N8 \- V2 h9 P: G+ \0 k" N$ w
九、等持。" M% _( K7 U5 a
此专注的心,任运住平等舍为等持。5 S9 Q3 |0 R5 z- `. k8 q0 i9 R
$ C* r3 w4 o+ `0 x# h: P& S# ]
一共讲了九种住心,也可以说是九种心专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心专注,不让它动摇、散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