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位候补官名叫閭丘胤,在贫穷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当他要赴任时,突然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间,可算命途坎坷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路过,前往為他治癒。閭丘胤在感恩之下,因而请问:
6 @) o: w) T4 O' @' v
9 A8 Z' b+ T F) { 「在台洲还有那些高僧?」丰师告诉他说:
1 A h7 {; P) H! w! V% C - P: a) K O4 Q/ E( k" ?
「在国清寺裡的寒山、拾得二僧,就是文殊、普贤化身。」
4 n9 ~! Q9 x$ v! h1 J 1 f& C+ O9 {! D1 _% g
閭丘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诉閭丘胤说:
/ X# ?4 Z2 z; p" [% Q: L" l
2 B( r* F k. {/ q/ e J f2 R9 S 「他们俩是疯癲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
' [% q1 [/ {' k9 N9 H/ C, |
' ^: \/ M9 F/ t2 B. _ 胤以為不可,於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叫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
$ j, Q+ S. p' X& \( H ) k! w; \$ K( V. \& ^
「是谁告诉你的?」
0 v& Z/ `" ~0 a( g0 C$ G6 z " J8 y' L5 C8 f1 l
「丰干大和尚。」
! X3 u. u5 k$ }: K ! E( q) V q9 V: f
寒山、拾得二人即笑敖奔向寒岩,胤也追至寒岩,寒山回头说:: J9 r( |1 O% T
5 r4 @8 f& `2 d/ a0 X
「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為何?」逐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4 l7 P/ x V1 ~ z% Z/ H" ]' z3 x 7 n' M( T+ \7 X" X* ^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於国清寺,而该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為佛菩萨不够慈悲,眾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怀,无时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过眾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於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着去的呀!$ E( [: G0 s' [+ }! F5 Z; t
$ ?5 [" p Q2 q& S9 L% {(附繁体:豐干是唐朝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當時有位候補官名叫閭丘胤,在貧窮潦倒之際,忽奉命牧台州。而正當他要赴任時,突然患劇烈頭痛,命在呼吸間,可算命途坎坷了!但是他對佛法頗有因緣,幸得豐干大師路過,前往為他治癒。閭丘胤在感恩之下,因而請問:/ h& s/ A6 N. \7 I& J
; G! \8 F: D- e$ }. [( m! J0 `
「在台洲還有那些高僧?」豐師告訴他說:' v0 B4 W+ m" e: h; I
$ M7 p- o3 }7 G3 |( K B2 a- G! ?/ w
「在國清寺裡的寒山、拾得二僧,就是文殊、普賢化身。」
- c+ |7 y; i1 O7 I+ R( Y7 X$ X" x* |
8 G5 Y1 J# F1 o1 n m4 u& c 閭丘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訴閭丘胤說:5 |3 p$ p. o) a3 V# b) F3 H
1 J& k! Z- }; u; i% E) G
「他們倆是瘋癲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了。」+ n/ m' X, y, |; Z
+ _% O) i# S3 j 胤以為不可,於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廚房。即叫寒山、拾得!胤見了兩師,立即伏地頂禮。
+ ]1 B- D1 t, c `. \" o7 o* {2 Y + u% M& m' X/ ?/ P
「是誰告訴你的?」4 T" p+ L$ `7 p$ E
# y6 E# Y( a( m1 m 「豐干大和尚。」7 l1 |# W4 Q1 O# V
: J. q6 N: C( b6 s. @5 q+ E 寒山、拾得二人即笑敖奔向寒岩,胤也追至寒岩,寒山回頭說:0 s. x! N# m; L2 o* Q1 U. i' S
4 U8 P2 B3 d6 ~, m+ I* ~ 「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為何?」逐縮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7 M# i/ e6 ~4 j* |
/ y$ N/ `- _& U9 C! W r 豐干是彌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一佛二菩薩同時現身於國清寺,而該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佛教化度不顯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說,信者亦尚有以為佛菩薩不夠慈悲,眾生這樣苦惱,還不來濟度!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懷,無時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過眾生「不念、不識」罷了!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那是等不來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現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認識,還是等於不見。就是佛來接你,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