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10-26 00:39 编辑
& \, ^) b3 Q' q# a
+ Y/ Y; f& n1 N0 ~ 历代大书法家背后的女人,气度非凡!
! p& _# X: M m: q: Y: C
" ?' {5 X4 t% K9 W' a2 o) N% D/ E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回溯到古代,那些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你可知道在他们的光环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默默地投入……
* R$ V% e2 _- s' m6 R/ Y/ t 她们在夫君和身边男性光环的笼罩下被掩盖了才华。如今,有谁能够记得住她们的名字呢,又有谁知道她们那并不为人知,却满腹的才华呢?( I5 }( y/ D8 u2 y2 v; r
# D7 i8 M: g# c6 f9 v
颜真卿夫人韦芸(颜真卿 《与夫人帖》)
2 }: x" F, O4 j# P- _! v 颜真卿称得上是中国人最完美的道德楷模,大孝子,大忠臣,而他的妻子韦芸,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典范,韦芸是个敢爱敢恨,拥有自己主见的女人,她爱慕颜真卿,冲破层层阻力,最终与他成婚。在指腹为婚、父母作主的时代,她无疑是一个异数,在她身上有一种独立超然的品格,始终掌控着自己的幸福。在结婚之后,相夫教子,为颜真卿付出了一切,正是她无私的付出,从而让颜真卿无后顾之忧。
/ s/ f- ~0 r% x: l2 X* x8 [* U5 S9 m R% R' ?7 ]4 H
苏轼夫人王弗
+ E1 D9 ~, b7 Z" h7 @ 王弗(1039年~1065年)是苏轼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
( u1 D, M/ j$ s7 F, p- s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题曰‘亡妻王氏墓志铭’”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 X3 {; i0 [" A
1 V* t2 K u: ?! z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
* \# a& v& x& o! _; E" I9 s/ q+ U: N 管夫人,即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负盛名,世称管夫人。
3 Z! L" _7 Q" F5 V 管夫人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这首才气与情趣兼备的《我侬词》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 x: o, \6 J& s* F' P2 M8 r$ y$ H: Z
王羲之启蒙老师卫铄( }4 V5 y1 c) C* q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8 P7 V3 F1 e9 z) U/ N, {2 c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e: U' [7 ^1 v+ B6 s) j" J
民间传说:洗墨池。苏庄村东头有个十来亩大的泊池,叫卫夫人洗墨池。说的是卫夫人小时习字,态度十分认真,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乏了她就去门前泊池里把笔砚洗一洗。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砚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这泊池称为卫夫人洗墨池。! H8 b% t0 @! z& H
吃墨。有一个卫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说,卫夫人常常是边吃边看书,一次竟用馍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来看她吃了饭没有,但见菜原封不动还在桌子上,砚中的墨且光了。卫夫人这才知道自己用馍把墨沾吃光了,两人不由的笑了。6 p9 m3 i* _, ~* o# b2 D% h
给鹅点睛。一次,王羲之画鹅,什么都画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总感觉画的不好。于是,便请恩师卫夫人给鹅点睛。卫夫人接笔便点,谁知,这一点,鹅扑闪一下竟飞了。
0 w) @4 Y; m. j* d# j 墨汁雨。有年夏天,卫夫人习字,把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和能写的地方上几乎都写满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块、树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迹又混为一体变为黑水,这样就有了人们传说的"山上下过墨汁雨"的故事。
+ k) ?, ]* i: y; |# t 观音老母烙饼。一天,卫夫人将自己化装成观音老母,到集市去卖饼,她打饼和别人不一样,她把案板放在脸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并恰恰落在烙鏊中,围观人水泄不通,啧啧称赞。一会儿王羲之也来观看,看到兴奋时,不由脱口而说,这个手艺太妙了。卫夫人听是王羲之的声音,就说,这还没有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哩。王羲之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他,心里高兴,但又想,这观音老母烙饼的技术确实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于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练的像观音老母烙饼一样妙。从此又跟卫夫人苦学了一年,就告别恩师,走向社会,综合名流特长,集精艺于一身,自成一派,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3 n, D d" y2 |4 D5 x 玉石白菜。话说,卫夫人的“笔阵图”写成后,呈送皇上御阅。皇帝御阅后,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忙叫来大臣,把自己身边一尊稀世珍宝--玉石白菜赐给她。卫夫人在世时爱不释手,经常摆放案头。一说她死后,家人为表示纪念,并经皇上恩准,把玉石白菜作为殉葬品,随之入土;二说后来这国宝流失到台湾故宫博物馆。- Y9 e& P8 q s m* O( ?
用过的玉砚。话说,解放前初期,在苏庄村学校念过书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老师桌子上放着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砚。那方大玉石砚有半尺厚,一尺多长,椭圆形,四边雕有栩栩如生的飞龙。传说,这玉石砚是大书法家卫夫人用过的,土改时是农会从财主家搜出来后,便送给了学校。从那时起,都把玉石砚当作学校的“传家宝”。当学生给老师研墨的时候,老师都要求学生爱护玉石砚,学习卫夫人,要从小苦学毛笔字。五十年代初玉石砚不见了,至今给卫姓人家留下非常非常的遗憾。
' E( i" K; D* L& T9 f2 l4 \( b0 |" r1 I/ g' [5 v9 ?
王羲之妻子郗璇: T( B3 D7 i5 m0 h6 H( [! u
王羲之的妻子名璇,字子房。书法卓然独秀,被称为“女中笔仙”。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与王羲之结为夫妻,虽然是父母之命,但“东床快婿”这一段佳话传颂至今。* l p! u6 O# x. v7 h) ?0 V
郗璇墓识。婚后,郗璇作为一个贤妻良母,她对王羲之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书法家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一生生了八个子女:玄之,凝之,官奴(女儿),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不幸的是玄之,官奴先后夭折。中年丧子,"黄梅不落,青梅落",作为做父亲的"祠庶子哀摧",是悲痛欲绝的。王羲之寿命不长,妻子郗璇却享有九十多岁的高龄。$ _4 @$ E/ @- u$ r8 y* g( k
- C4 ?, }& T, { 黄道周夫人蔡玉卿
+ w E% S: |' r 明万历四十年,蔡玉卿出生于鹤峰一个隐士家庭。她幼时恬静寡言,喜爱读书,10岁能文,15岁嫁黄道周为继室。蔡玉卿来到黄家,不但“事姑以孝闻”,且能刻苦攻读,临池泼墨,随黄道周上京途中,也坚持天天临摹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字帖。几经磨砺,字、画、诗均有造就,但其作品多不行世,而行世的也以“闺中名不宜传外”为由,署黄道周名字。
2 l. X* \( `' Q- Q8 |6 U- Z 蔡玉卿《山居漫咏卷》局部
" c" ?$ \4 u& Y' G! [, e 崇祯三年,黄道周因连上三疏营救钱龙锡而被贬官三级。乞休获准,将要离京时,蔡玉卿关切地对丈夫说:“所当言者,尽于此乎?”黄道周理解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第二天,再上一疏,规劝崇祯皇帝“退小人,任贤能”。崇祯皇帝竟以“滥举逞臆”之罪把他削籍为民。遭此横祸,蔡玉卿慰勉丈夫:“上怒方殷,祸几不测,今削籍归,幸矣。”
% X8 q- D7 Z( `' Y+ j9 N ] 蔡玉卿随夫还乡后,或日夜伏案为致力著书的丈夫研墨抄书,或孜孜研读经史。崇祯八年,黄道周讲学于漳州紫阳书院。蔡玉卿随行并热情地为前来听课的学生煮饭做菜,家里经济拮据,也从不告诉黄道周。) L' d! ]9 o7 c( m" L( O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按常例,推荐所部官员,对黄道周推崇备至。崇祯皇帝疑黄道周与解学龙结党,竟以“党邪乱政”罪名,逮捕两人,各廷杖八十,“发西库司问拟”。蔡玉卿在丈夫遭此沉重打击时,叫家人带去书信,以“天下圣明,自有霁日”相慰。并把寄回的血染襦裤留示子孙。她告诫儿子:“而父获遇明时,乃横受阙下数百鞭楚,九鞫四拷;指节微续,辄细书百部《孝经》,以当狱吏卒钱,为人臣子,劳苦极矣。”让儿子了解父亲的冤屈和坚强的意志。
! m5 n0 N: ^) B* A: g5 n 崇祯十七年,明朝覆灭。黄道周奉南明弘光福王诏,赴南京任职。以当时形势,蔡玉卿深知奉诏无异于赴死,但她支持丈夫成行。未几,福王政权也告覆没。黄道周奉南明隆武唐王诏任职。时兵权在郑芝龙手,黄道周知事不可为,于是“自请募兵抗清”。蔡玉卿看到招征疏,悲泣地说:“此夫子尽瘁之日矣!招征之役,不过义无所逃,欲得一死,以下报孝陵与先帝耳!”
( V! R8 I0 b, p5 N) e 不久,黄道周兵败被执。蔡玉卿悲痛万端,而报国之情愈烈,即派家僮带去短信:“自古忠贞,岂烦内顾,身后之事,玉卿图之。”黄道周得书大笑。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初五,黄道周从容就义。可以说,正是有蔡玉卿这样明白事理的贤内助,才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 h! p1 _0 `. F& |, E1 ~. R, o$ X
" P+ Y2 U9 |% g% {: b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v6IWNKHstiCkEmN2#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