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作者:李月清 日期:2006-11-17 16:12:00 来源:中国石化报] : K4 E3 G- p* j9 m' n
% K& ?2 S( k0 q) n
4 y( J$ S- n2 p, ?' o& G
& b, {! p% [1 y0 f * E% P4 [, |# u- c, i
5 j$ M9 E) ~0 X& H% B1 V
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近一段时间,西方出现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版“新殖民主义论”。在聒噪该论调的人群中,有人是因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以及中非历久弥新的友谊了解甚少,因此多有误解之处。但也有那么一些人,或是囿于对自己昔日“属地”垄断地位日渐式微的喟叹,因而别有用心地将中非合作扭曲成对西方的“威胁”。正是这后者利用了前者的无知,试图误导政府和舆论。
8 K8 P6 p* L* ]( q2 X面对西方舆论所散布的流言蜚语,今年6月在非洲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予了义正辞严的批驳:“‘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头上。”
3 A) M: ]% f4 d4 H! l8 _所谓的“新殖民主义”不过是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它将中国与非洲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诬蔑成“掠夺非洲资源”。 9 u% g' t$ C* l+ g* p6 y2 Q
而事实正相反。从15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登陆非洲,从初期的黄金、象牙、香料到分割边界、瓜分领土无不涉及,其中“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马克思语)的奴隶贸易竟然延续了近4个世纪。 ; \" p5 u6 d4 n
即便到了今天,西方仍然延续殖民思维,对非洲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在安哥拉,石油巨头最近10年获得的石油收入高达45亿美元,却仅向当地付了1.1亿美元的补偿金。在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石油交易额近两年有上千亿美元,但该国人均日收入还不到1美元,造成该国袭击外国石油公司事件频繁发生。今年8月乍得驱逐西方石油公司事件,直接原因也是作为产油国的乍得,仅能从本国的石油产出中获取10%左右的收入。也就是说,在资源被大规模开采出来的同时,非洲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不仅如此,由于西方对非洲的投资集中在资源型产业,客观上造成了该地区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的最终结果是非洲人民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
, M$ q5 S, `) b! n& d: n与西方对非洲掠夺性开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是全方位且以互利双赢为前提。中国在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时,都是以公道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购买,从不采用西方对非洲能源产品惯用的价格压榨的手段。况且,能源合作只是中非经贸合作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中非贸易额从10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成为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6 ^2 |- u$ M% X( h5 l5 N" ~+ p
中非能源之间的合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及西方国家,且与其掠夺性开采有着本质区别。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采取“股权换油源计划”,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合作方式既可以防范国际炒家从中渔利,又可以帮助非洲实现多元化发展。
7 ^0 p* R0 e3 @8 Y: \; n& @+ r中国不是非洲的“新殖民者”。事实上,早在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登陆了那片黑土地,但带去的是茶叶、瓷器和丝绸。中国从未占领那里一寸土地,更没有贩卖一个黑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被非洲盛赞为“靠得住的兄弟和朋友”。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减免了31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 ]5 U1 J: }. n
从中西方在非洲的历史和现实行为中观察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生在非洲的“殖民”现象,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但不是中国。“新殖民主义”于中国,不过是一顶戴错了脑袋的帽子。●李月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