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是美加标点符号日,最初源自美国,目的为了提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与拼写。例如,英文里的“...”相当于中文的“......”,它并不代表停顿,而是“此处省略xxx字”的意味深长之意.....【摘自维基百科】" T- I5 |' U2 T9 Z, b0 q
National Punctuation Day is a celebration of punctuation that occurs each year on September 24t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 Founded by Jason Stanford in 2004, National Punctuation Day simply promotes the correct usage of punctuation. Rubin encourages appreciators of correct punctuation and spelling to send in pictures of errors spotted in everyday life.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10-7 22:15 编辑 * N' S( d6 U2 {8 M Q& j" i5 T
: Z6 X7 @3 I1 C8 P 《论语集注》原文 7 i$ ?* l9 g; h; h" |0 r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8 }' `5 | K) L# C( P& E. t 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2 i. w; a) p0 A1 x# v
如此解释,通常被那些不自信心的统治者或王朝所采用。因为,他们力推“愚民政策”。 $ }* i) `' i' U" X9 z 3 g9 L* k6 N* N' E! d3 J
不过另一种说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愿意做、能够做、已经在做一些事,就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做,也就是“顺水推舟”、“顺势而为”;如若百姓不知、不会、不能做的事,而又是改革创新的事,也是势所必然要做的事,则应当引导、指教、教会他们怎么做,由此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7 K+ i9 t5 |9 ?4 x) }/ h
/ A4 }; G& G k* p* X$ \ 本人赞同第二种说法。孔子的胸襟是无比宽广的,他的一个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而第一种解释明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孔子的一贯表现不协调。4 E5 i4 d. T4 k* W% U F, Z& t
这是政权初兴之时,生机勃发的统治者,自信满满的解读和宣言。 4 N1 F n6 ~" C- N. \4 a' [' C+ L6 q) s 孔子是一惯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随波逐流的御用文人,他的胸襟和所作所为,只有第二种解释,才能体现圣人的本意。
: t' x! M" P* E! w
# o9 c5 n- E t: D
先生:“由于本系统更新,致使丢失了以往的许多信息。你若是需要了解什么信息,请再来短信了解吧!”* k' D9 b. @0 v, u4 n
7 V8 _. O5 p$ n. n$ n2 M) Q7 u
咱们这儿,一边在灌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边却“放任自流”,相信这不是“太子的本意”!可能你是用拼音输入法输入的文字,所以才省略了许多的“标点符号”。. |7 Y) q$ a7 }/ @6 H
据史,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周王朝替代了商朝,周武王分封开国功臣姜太公为齐王,太公至封地后,采取了“入乡随俗”和“举贤尚功”两大举措,致使齐国逐渐富强起来,到齐恒公时“葵丘之会盟”,是齐桓公霸政业绩的高峰(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结盟)。 ; ]: s' H# Y& A9 m o2 R: P% r 这可能是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历史的最直接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