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24)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4-9-24 00:21 编辑
5 _6 K4 H, m( R8 g# }1 f5 p' j1 V2 v7 Z) t E! _, ?+ {- `
& f( Z/ r& i( c7 C' ]& B" R9 B
《山园小梅》 {7 k/ h6 G9 D3 U
" U- l) V( Z% }3 R
林逋
a* m2 f7 `) k- \4 Z6 i' H1 z N9 `& S+ B* I6 H& o
众芳摇落独喧妍,' j, T; s; i+ W& w' A2 T
占尽风情向小园。
: j! u j. |0 F; i" m7 u$ v$ [9 X# r7 h3 { 疏影横斜水清浅,
1 H. Y/ x- k/ b/ _! f* ] 暗香浮动月黄昏。0 L, M7 I7 [2 V1 J
霜禽欲下先偷眼,7 Y* d5 b; H: ? e; T
粉蝶如知合断魂。
0 I: l- [9 {& a) b; S 幸有微吟可相狎,
O4 w3 D+ u5 x 不须檀板共金樽。
2 o2 s1 J$ x! T ! A: Z& s' k, {3 z+ F: ~; q1 k$ p `/ T
# b: W& Y. I: `! h0 i 《山园小梅》参考注释:( O$ U8 O* Y6 R' d1 W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
9 C" d* V; k0 G9 a, b7 d 北宋诗人林逋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0 \! L* x+ r5 R+ t6 k/ o* F- Y
( s; z+ i7 g9 Y% ?& }$ \) s- U 一
( t9 ^ m8 `2 k - a u: @" V% J: e. v5 E( J4 _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 M0 K3 W* }6 x6 x, _/ @ / r M# C; g$ S6 S W# N7 h* Q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周国平语)与充实的美丽。
- S. j& K0 G( P2 X0 }5 a3 `
& U6 ^' T( _" c z" D, [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O% a# J/ X9 `% h
( n7 Z0 _7 _, S( I! m! _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急待之情,为何如此,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9 v- u9 u9 X, g5 J
/ o8 T& i8 s' h( a$ c9 l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我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此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6 ]: {* ` ` A" @* n+ E , r4 C9 O) D" e) T8 o# e/ X) t ?
二0 @4 U/ Y# r! ^9 A+ F
( Q4 N0 W# y n
林逋为何能将山园小梅写得如此绝倒?他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山园小梅这一文学世界之所以绚丽多姿,除了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为我们制造了美妙的眼中梅、心中梅、口中梅的世界外,还因为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高度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梅的世界。
g: M/ `/ `* [7 K3 j" h( e+ S
: L |2 T8 C' _2 d0 B% _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 J C3 K6 \, v0 P ? [ ' @2 J: A2 m0 n V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I0 f! K( w' r- x; G* n
6 ?6 A& T7 R+ D- s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此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我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 V8 E; L+ m8 f9 z0 \/ r
2 d0 U$ ^, v# r6 M, c$ y( i* z* [ 当然,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鸣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x/ M, F/ ^) E0 b6 C
0 u* O8 `# N z. {; z2 B8 |5 l
3 O; H M; b2 q4 H0 B1 [. e赏析品评他解, {% B' M0 f# t) M
) _4 k2 a$ c. `4 M 和靖)《山园小梅》赏析 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人,卒后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 先生诗集》传世。其少孤贫,力学苦吟,一生不仕亦未曾娶。其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因而有“梅妻鹤子”之称。据说其二十年间足迹不出至城市,临终前有诗句“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以明心志。他对自己的品行颇为自许,谓高于司马相如,此诗句似含讽喻真宗喜好的封禅之意。故后人高翥在《拜林和靖先生墓》有句云:“生前已自全名节,身后从谁问子孙。”
# J7 M& l8 \# D! B( z; i6 U
$ c; Q# P `! u+ r" W; A, W1 k/ a8 {0 R" U' h
他的诗出入晚唐,受贾岛、姚合的影响较大。其风格平淡清隽,别具风致。内容多为抒写山林湖水之趣。前人详其诗歌“小巧有余而凝厚不足。”余以为诗贵在写真性情,评其风格应视作者自身的境遇,及其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则不失为公允。 和靖先生一生与梅为伴,故其咏梅之作很多,虽为后人称道,但并非全为佳构。如其诗“不辞日日旁边立,长愿年年未上看。蕊讶粉绡裁太碎,蒂疑红蜡缀初乾。”清才子纪晓岚便评为“俗陋之极,何至如此?”可见是其即兴率意之作。4 x, m; E: U. s
! ^- R5 q% |; s5 h: C! N% U
倒是他的《山园小梅》历来为人所传颂并争相引用。尤其是诗的颔联“疏影”、“暗香”句更是婉致清绝,遂成为咏梅之绝唱。其诗如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首联写梅花独放。“众芳摇落”一句便将百花的凋零衰败与梅花的明媚艳丽作了鲜明的对比。于蕴藉中托出旨意,以衬出梅花卓尔不群的清姿。 “占尽风情向小园”承接起句,当是对前面的补充描写。“占尽”二字,谓梅开其中,小园风光全被其独领。又似诗人自抒其志洁,谓众人皆浊我独清之意。 颔联写梅花的身姿。“梳影横斜”写梅花倒映于清浅的水中轻波摇曳,一“横”字写出了梅花的闲适之态。特别是梅花在黄昏朦胧月色中轻轻浮动,更显得婀娜多姿。这哪里是写梅花,分明在写卓约清丽的妙龄少女!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欲下”而“先偷眼”窥视。这一“偷”字横生意趣,形象传神写出了对梅花的爱慕之情,宛在目前。次写如“粉蝶有知”使该“合断魂”。作者的假设之笔实是抒发了“霜禽”、“粉蝶”尚且受梅如此,何况人乎?亦当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接着,尾联由梅花而及人,落墨于诗人对梅的情感。实是对梅轻语:幸而有我与你亲近,为你小声吟诗,又何必需要奏乐与宴饮的方式呢?作者这种一往情深的表白,既独特又真切感人。 从全篇来看,诗人对梅赋予了形象化拟人的手法,语言清淡熨贴,情感朴实无华。然此诗“颔联”警绝,观其气格似与其余之句不大相类。尤其是尾联余以为造语欠风致含蓄,平铺直述,甚无余味。盖七律中间两联易得,结句难得,起句造语立意尤为不易。和靖先生志洁言清,何至如此?是另有所托还是诗至颈联作者心力已尽,不得湖山之助? 余读此诗仅存上述质疑。即便如此,然瑕不掩瑜,此诗终不失为传世之作。况吾深爱其之子风流,占尽古人雅致,析其诗实为先赏其人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