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于扣仁% Y3 p" O. E! w4 d7 ^
; m0 L @0 A. J5 j7 U
2014年的多元文化节已落下帏幕。每年就这么三天,忙一阵子,乱哄哄赶一场子,年年如此就这么结束了,多元文化节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或者说多元文化节我们为什么而忙?恐怕很少有人来考虑这个问题!4 |. `, h d G* J4 r. {0 ^2 i
9 f4 [# C% J) ]说实话,二十九届每年如此,恐怕连主办方自己也不清楚:这架上了“多元文化”轨道负载沉重如今蹒跚而行的火车最终要驶向何方?$ i: x0 X- ]! E6 A0 c p$ z
$ @$ M0 d/ B7 l2 _
先来看看这个多元文化节几个现象吧:; ]" i( I" w- J! q; G7 ]- h
V, b w9 j6 s' Z: u3 r
一.节目问题: E! ^ l, F" N% \
, n* O. x7 z+ X4 I. p% F
1, 整个节目给人大杂烩的感觉,节目没有分类,什么类型的都有,有些节目要说反映中华文化还真是牵强附会,地方上来的节目没有预审:报什么上什么;整个节目庸肿拖沓,冷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会场内甚至还出现了演员比观众还多的现象;
- o0 {2 u; i! O0 b% k" D6 m9 J5 c# o) ~6 j
2, 节目没有质量恐怕演出者自己也知道,先不讲那些民族舞的编排和舞蹈语汇问题,有些个节目完全是个七拼八凑的东西,如新疆舞里面有蒙古舞甚至西藏舞的动作,还有些根本看不懂的动作等等,这些如何来反映中华文化?如何让观众去认知:奥,这就是中华文化?. C9 {0 V: J) g4 `% l# p) J. B% ^6 K2 u
; d& m9 I- N* y( P
二.场地问题2 z/ n. \5 ~( d
( c2 ]' [! n% ]) e# N. Q! N8 d9 m; T1, 临时搭的舞台,没有灯光(许多演员还浓妆登场),观众席比舞台还亮,可想而知,舞台如何体现效果,观众又如何欣赏到真正的艺术?
: Z4 Y" ^* ~1 {% c3 L
% X% v# H6 o8 L0 c- ?" G1 ^; x& }" x2, 因候场的地方有限,许多演出队只能在演出厅外,甚至露天广场上候演,因此就出现了大包小包,衣物道具;东一摊西一堆,南一组西一队的情况,弄的是人声鼎沸,大呼小叫的情况,场面甚是混乱;
7 H2 d; a4 g; T7 f* O+ }- o8 X1 U2 e- T5 n7 M2 p& L5 \
3, 有些队不知是节目排的不熟还是仓促上马?外面场地上排练的不够,到了内场再次排练的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节目能演好吗?
7 T/ w$ H* N+ p( k' r) h; Q# M Y+ W: Z, e3 f0 s3 Y' A
4, 场地内各种摊位比比皆是,吃的,玩的,喝的还有些理财项目,免费赠送等等,搞不清楚是台上看下面吃呢,还是台下看上面演?
7 @# a, J, m) h9 I! L
l1 N. _. n0 B9 k! P- p三.人与事+ y; u; Y; H [
( {$ T* B/ C" ?6 D" `2 m% [) g- z, c( F5 i
1, 演员队伍大多数为老人,不少队的老人平均在七十岁左右,演出的那几天中许多老人都放弃了午休时间,不少老人在演出场地等了好几个小时,而他们真正上台也就是几分钟的事,如节目精湛也值了,问题是有热情而毫无质量;而现在的问题是“多元文化艺术节”,这种既无文化又无艺术的表演,除掉满足大家的热情外还有什么?& W* V5 b4 `( ~# b# H' ~ M) P
$ Z9 \4 o* N7 _8 u9 R2, 有几个华人老年联谊会的会长真为他们感动,那几天几乎天天看到他们的身影,有的上午来了,中午回去后下午又来,这些个老人已七八十岁了,为的是什么呢?他们一定要亲临现场吗?他们是为了结束时拍个集体照?抑或是为一个节目需要亲自压阵?答案好像都不是!+ {2 z2 V6 O9 |7 G) q* U
3 t# n5 D, I( d$ Y; b3, 偌大一个演出场内场外连个茶水都不供应,不说供应茶水或大麦茶之类的,就连个白开水都没有,真苦了那些老人啊!几个小时滴水未进!,发展多元文化不应是这种效果啊!
7 z- n, v' d. Q9 p, e9 Z Y( H4 Q0 _/ _' r
四.笔者的一点看法
; N; ?) A5 x* y0 ^" C& p9 P: K; \7 x, y% o- Z2 C" t K
1, 中华文化要体现的是古为今用,去粕存真,提高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正如驻多伦多总领事房利先生所说:“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窗口。”目前的中华文化艺术节,特别是“艺术”二字,这就要求主办者通盘考虑整台节目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问题。
- [ e) Q# N7 k% R! e# a6 c
% C: w9 L1 Q* o& v% d要提高就要有比较,这种文化艺术节他不仅仅停留在表演层面上而是在比较,通过评比,竟赛等形式来进行;5 s9 o8 Y7 F' \
" U9 J$ D) C( k
2, 有评比才能有提高,谁来评?可由各参展队派员组成评比团;由观众组成评 选团,由较专业人士组成评比团,设立评选标准:从舞蹈,曲艺,歌唱,杂技武术等等例 出评选要求,参照要求和观众投票评出高低;& y: d( j/ X- T; ]9 _7 _0 u9 d
9 n5 O* k$ Y* |5 [3, 设立创作奖,一等奖至三等奖以及鼓励奖等,既是非赢利的,那么一纸奖励就足也;这种评选既可鼓励各参赛队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进取同时也可避免滥竽充数,质量之差的问题,通过评比让大家重视起来,只有对艺术有追求了,重视了,文化才能真正的提高;
+ w3 A! ?' N) j) O2 B
2 H* X, j3 Y8 p5 _/ Z4, 不搞大杂烩,节目宁精不滥,可把节目分成曲艺类,舞蹈类,歌唱类,武术(杂艺类)等等,通过专场演出,由评选出来的优秀节目组成一台戏进行专场演出,可向各参演单位发票,向政府部门发票,向社会团队发票,向民众发票,让一台真正的有艺术的文艺节目,展现真正中华文化的东西贡献给大家。,! S3 r, b6 V8 k+ g
& X" r4 q; q# m有句话说的好:资源向优秀企业靠拢。如此,赞助商也愿意掏腰包,他们值得真金白银往一个有效果的地方投,反之,企业的赞助会随着越来越低落的人气而失去赞助的信心;
, {$ [+ \9 e6 J# Z' ?5 M
+ l. \& w& E: k$ Z$ O" U2 A5, 鼓励原创的文化艺术作品,鼓励节目创新,那种将节目搬来搬去,改头换面,拷贝走样的节目当以舍弃,那些大杂烩的东西既无艺术性又无观赏性,他提高不了中华文化艺术反而会起到误导观众的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