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肖鸣
8 S' V' G1 `# c6 Y, x2 n/ d( k, R5 `# k" a. X
“到时别怪我们没提醒。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L6 }1 m2 H" Y
Q+ T3 N8 ]9 f0 m7 [2 i5 ]7 t1 b
“啪”的一声合上手机,工友老栾从公司仓库后门闪身进来,不知是被冻的,还是被气的,面色发青,两腮微颤着。
1 Q" d0 s- T8 c' W# M6 j3 |$ c$ s3 @0 u9 q8 Q% r+ Y, ^
五十开外的老栾,向来性情笃厚,待人实诚,只是这两天因其独子回流的事,被搅得有些心烦意乱。趁着工休一有空,就开始“教育”起他那远在广州的儿子。
( e, S8 E0 U7 ?) B1 T* Y+ f# g% [( q' p4 N! R
老栾算是老移民了。早在1996年,他放弃国内一高校副教授的职位,手捧《王又辛家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加拿大移民之路。经过早期Pizza 送餐、Casino Dealer等几个工种的一番轮换后,最终在本公司落足下来。因其工作勤勉负责,几年后升任装配车间的领班,后来夫人阿慧又加盟进来,从此过上了“劳燕双飞型” 稳定的工薪生活。继而入了加籍,又挑了个好学区买了房,他们家可谓在多伦多彻底落地生根了。# ? Z* }1 g T6 P1 p
, n& ?% C. c$ P" H m) G
“你俩一个样,都是个犟种!” 阿慧管不着万里之遥的儿子,只好一味的数落眼前的老公。一听到“犟”字,我当然知晓背后的故事,毕竟和他俩共事了几年。+ g4 t4 W5 h6 n* ~' m9 L
% }6 D U, K# v, _1 y老栾选择了移民单行线' M; ^& d' e- m) t. ~. j! I& y
8 r7 X5 N: K+ A1 U* q
新移民早期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老栾也不例外,一一领受过。他国内的老父亲,尽管当年并不支持移民,但没有过多阻拦,听说儿子在加国的境遇后,也只是遥遥的牵挂着、隐隐的痛惜着。可后来得知儿子在赌场发牌,这位军队干部出身的老革命,不禁一反常态,暴跳如雷,立马要儿子回国,并训斥他从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堕落到犯罪的边缘。0 z, X* z% U2 M
7 C v" W) |+ @, n3 e% {
老栾不为所动,只是将原因归结于老父亲没有真正了解加拿大的Casino。说英文,老人家不懂;翻译成“赌场”、或是“夜总会”,又字字刺耳,因此始终无法消除老人对它所固有的“乌烟瘴气、江湖人士混迹”的匪窝印象,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 T @+ y* ^8 }4 Z4 i9 D0 ~/ x$ }4 A, e( m0 `# d
由于几年无缘专业工作,有一次老栾回国探亲,一位身居上市公司老总的大学同学出于关心,流露出有意接纳其专业归队的心迹。夫人阿慧倒是动了心,可老栾觉得,全家在加拿大稳定下来不容易,况且儿子还在读中学,将来还要在北美发展,就没有接续话茬。时间一长,这事也不便再提了,可自打这以后,老栾被家人烙上了“犟”的标记。" c6 |, X) V( Y$ I1 a
8 o( V; g1 C' B/ P2 a$ Y" V& n7 U% {5 s早知黄河断了流, 修那大桥做啥呢?
: `" f& S" [& u1 A |2 X$ e Q
8 n9 D1 Z2 F5 L来自河南郑州的老栾,总爱拿家乡的黄河说事儿。这句出自国产电影《美丽的大脚》里的歌词,自从儿子回流中国后,便时不时地被他搬了出来。
* Z" y3 Z1 u W" C" l: ]- q3 s) p: @7 |6 l2 [
本来,小栾并没有回流的念头。只是前年从皇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几经努力,大半年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对口职位。看着孩子郁郁寡欢的样子,父母心里很是焦急。可山不转水转,在国内表妹的鼓动下,小栾跑到广州,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顺利地在一家培训机构当上了外教。
# U( @5 T. g) n/ \( j! U/ ]: f$ h3 g+ k: d* F; J
起初,老栾还有种解脱的感觉,心想男孩子回国闯闯也好,借此机会多接触些中华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也算是个好事。待调整一段时期后,让儿子回加拿大,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2 T+ A- R7 B0 d! X [2 H! f
& _0 B, x/ l8 O6 d可前两个礼拜,儿子口里冒出了新念头,打算辞职,再与人合伙去汕头创办一个快递公司。这哪里对得上老栾的思路啊?眼看着儿子就要像脱手的风筝,可把夫妇俩急得上火,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8 |0 m+ E2 ~# Q5 v# `
' m& B* L7 V0 ~9 f0 `9 V“我们大抵就这样了,只是希望孩子在这里能成功。”老栾对着阳光,眯起眼,猛吸了口烟,眼角的皱纹急急得挤成一簇。' Q; J) d# ^+ z
$ ?7 {4 |' x; h3 ~2 f8 B; d
“你儿子的情况,也不是移二代的个别现象,不要着急”,我小声安慰道,“这儿有篇文章《加拿大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谁的痛?》,你不妨看看。”于是,我递过去《51周报》第78期。
8 Z' J9 E8 i( K( ~; B: t8 w# V0 u: Y" T# I s# N) |6 e
“文章我早已看过,说的有理,可孩子大了,总想着要自己飞,我们只是担心他摔着。”说罢,老栾两眼望着掠过天空的飞鸟,便沉默不语。 m3 f) V4 w' E; Q) n$ d
) G5 I$ V4 n; F+ ]9 }/ o
白居易的《燕诗》穿越时空 似乎在诉说着你我" [- B1 j( d6 [ M$ j
, ?* H( w6 S- r% X
随着老栾的视线,我也看了一会儿那只渐飞渐远的鸟儿,不知怎的,不由联想到唐代白居易的《燕诗》。. e7 @* u0 C$ m1 G
. ~8 Q& E" `( x* q) p
这位距今1200年前的诗人,其作品所描述的雌雄双燕含辛茹苦喂养雏燕,和我们人类何其相像。而雏燕振翅出巢、跃跃欲试的天性,某种程度上,也多么符合我们这些移民的群体特征。
' N) [" s0 `5 N5 ]$ G& r# R' o. Q8 S3 g
在此我将诗歌全文抄录如下,与大家分享:7 I+ t) {+ y1 \
& C: _2 U8 U( E3 V+ p 《燕诗示刘叟》5 T( |7 t7 p/ S
# y; |& f6 q ?) x$ ]$ e3 R
『叟有爱子, 背叟逃去, 叟甚悲念之。 叟少年時, 亦尝如是。 故作《 燕诗》 以諭之矣。』
5 V0 M/ |0 X# P6 \7 k5 Y7 O5 O/ Q3 e7 j/ e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泥衔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u+ ]" Z/ l- C+ L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 O; B% q; B Z. Y$ c- ~辛勤叁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9 D7 c" H4 E1 a% n7 j) K2 L- Y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1 h" q* y- |9 T9 o0 r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_, ?4 U+ _9 p
1 {- K+ L" n/ F7 V% C6 R( O/ g6 i! l1 u! J7 C( _* ^
2 \! r: K+ e: o& s
) R7 c$ a. p4 b2 |回想工友老栾父子加国U turn的故事,再读此诗,我朦胧地感到诗中之刘叟,好似在说老栾和他的老父亲;而诗中的雏燕,又似乎在说小栾、老栾、还有我,或许还有读者你。! b* v. J- n% X* U& k1 J! |% S
" L! x) Z3 A- N& ~) f(作者补):本文无意于过多地探讨移民和回流的对与错、值于不值,这样一个因人而异、且无标准答案的公共话题。作者用讲故事的手法,将身边人们所发生的真实事例,以及真情实感,集中“揉”到主人公老栾身上,从而反映出一些普通人在移民命运面前的几分执著和坚守、几许顺应和无奈,并再一次流露出贯穿古今的人生感慨。考虑到无忧征文有真实性的要求,故此说明。
o8 _4 a) Z7 m# a7 U2 d, b+ {4 h3 L;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