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283)  鸡蛋( 2)
|
本帖最后由 willl 于 2012-7-14 10:49 编辑 8 G+ z, u5 n# M! M
, `+ ^, I% p9 d3 \7 G; D* d! w
2 e) D! [- _' C0 q3 T9 G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歌曲。在1980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I0 O/ w( E! Q- w1 {4 I; Q7 L
$ u) E: T" [' T% a5 D ?" G: p) u* \/ K$ V0 h. l' e2 l7 {
乌苏里船歌》与郭颂5 ?7 i* w1 ^- b' A) s
《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是世代流传在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间曲调。郭颂等在创作中吸收了《想情郎》等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于1962年创作完成了《乌苏里船歌》音乐作品。 因《乌苏里船歌》主部主题曲调与《想情郎》等的曲调基本相同。1999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与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称《乌苏里船歌》明明是一首创作歌曲,但其一直以为它是赫哲族人的传统民歌。引发了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与郭颂、中央电视台、北京北辰购物中心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纠纷。据郭老陈述:他一心想推广北方民族艺术,《乌苏里船歌》是经他创作与演绎表达赫哲人原始情怀的歌曲,不仅传唱了几十年不衰,还一举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 纠纷案损害的是他一生的名誉,这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3 B- h9 ?* M' B. F+ t" B n
8 D9 [$ j0 ~, m, e《乌苏里船歌》艺术构成 g' w- i/ ] F, s& @, x
赫哲族图腾
) R; _- z% V4 B1 _/ u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部分和尾声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虚词; 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它包括了三段歌词; 第三部分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虚词,与第一段相呼应。 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很明显,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 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内容的歌词。多首名称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这首曲调演唱——如在1959年第12期《歌曲》上发表的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以及《想情郎》、《我的家乡多美好》、《等阿哥》等,都是同一首曲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8 V% q4 j. j3 F$ J6 x
/ c/ U1 L. @7 N" l2 W: N6 X《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的经典4 c6 O6 l. q- _, q& i. ?6 x* I5 z
乌苏里江1 J, ~& y4 x- G, j( [, a
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反映赫哲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调。《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乌苏里船歌》对赫哲族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文体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苏里船歌》; (2)国内的听众只要听到《乌苏里船歌》,就知道这是赫哲族民歌; (3)谈起赫哲族,就会提到《乌苏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4)在1980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