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问题上,云月当然不能同意对联兄的意见,而且是很极端地反对。对联兄这篇贴子里几乎每一句话,云月都有反驳的理由。但是真要引经据典式地反驳起来,话是说不完的。更何况,是非对错,又有什么重要呢?所以,前思后想,最后就懒得说了。可是有这样的帖子出来,顶一下还是应该的。 6 m; _( } k1 v. c' Q; ?5 n" G! k# }- U
皇上明鉴:如果想掌握古韵,拿本《平水韵》背背就好,不必一定会什么方言。2 Y w1 {3 s+ @4 o9 g
$ B d2 T3 G' E7 x3 q/ t+ ~ k各位写古诗的筒子:目前中国比较官方的意见是双轨制。也就是说,随你便。因此,理论争论归理论争论,我们还是想怎么写怎么写好了。千万别为了这个退避三舍哈。
云月兄有没有感觉到(如果没有,不妨细细琢磨)我上面列举的几个同是二声的字,音调有所不同吗,一个平和,一个急促?这才是平仄之关键。7 n) @8 T2 f$ N, d R! q# K$ |( D
我的这一主张(基于入声尚存之现状)估计是第一次,所以招致不同意见可以理解。理解了这个(尤其是入声音调)就不用去背平仄而是信手拈来。 % U# b- F1 n, k, |我无意推崇方言,而是提示了应当好好发掘利用其有益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