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262 _7 K1 M/ P' T8 [ }8 ]: k
9 J& F# ?; j3 r# u! R( J2 l. |+ V每当看到电影的结尾,谜团终於揭开,冤屈洗刷,真正的坏人被绳之以法,我那80多岁的外婆,总忘不了加一句评论∶“恶有恶报,好人一定有好报!”
+ ~+ x# @& e! H$ ^0 Y. a9 k6 R2 N1 p. N9 ^7 w* b
“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不论是在面对挫折、不公平时,或是劝人坚守原则时,这都是一句相当有分量的话。
0 v! f% {3 A3 ^1 `- M- u F3 n$ Z2 m' f
然而昨天早上,可能是在咖啡因的作用下,我突然想较真一下∶人从何得知,宇宙中确实存在这种规律呢?现实生活不是常常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吗?! M8 y! N1 |9 T0 }
) V( B+ B+ G% F) }9 h' q会渴望就证明渴望的对象是实在的
0 j& K2 e/ [) d4 H3 z4 ]
1 {. g- z- X/ D% e9 c9 g z5 k2006年11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2年级学生汪洋,正在食堂里与同学聊天。他突然看到,一名男青年抢了一名女大学生手机,而後逃窜。他立即上前追赶,并最终将该男子追至一家网吧的卫生间内。该男子拔出弹簧刀,猛刺汪洋的胸部。汪洋经抢救无效身亡,年仅19岁。
( T0 J# P) p. [
" W. E' B( l0 |1 J- o4 _* \好人一定有好报吗?其实现实世界中,好人常常得不到好报!
+ q, V5 B' }2 J: l- y% F# |5 I& w) d3 m& G, ]
既然如此,为什麽人世世代代还是持有这种挥之不去的向往?这种对正义的渴望和笃信,又如何会深深埋藏於人的心中呢?. } Y% }) S# k9 d% M7 T2 ]$ e
, F/ l$ O) u% q& t# T% b
上个世纪英国的大文豪,基督教思想家鲁益师(C. S. Lewis),在一则很有意思的短文里,这麽写道∶“人肚子饿时,并不表示一定有饭吃。不过人肚子的饥饿现象,岂不证明人需要食物来满足?尽管有些人会饥饿而死,然而这种现象证明了∶人确实需要靠食物才能维系身体存活,而且在人类生存的空间世界里,一定有解除饥饿的食物存在。! T# b) H/ J5 Y \4 _+ g3 ^5 T
- j3 B# G6 m: a& c8 Q8 b“同样地,虽然我不认为若有对乐园天堂的渴望,我就一定能得到天堂,但是我认为这种渴望的现象,可以相当证明天堂的确存在,而且有些人确实会找到它。, q H4 D7 ]+ @" |! g" D
# Y! a0 {8 a* r% e
“一个男人会恋慕一位女子,并不表示他一定可以拥有这位女子的芳心。不过,如果这种会恋慕的现象,是在一个无性别的世界中发生,那就真的太奇怪了。”(The Weight of Glory,《极重无比的荣耀》)
; s t& z# m) q0 s/ j3 ]0 g: A! x; R1 _5 g' G+ y
同理,对正义的向往,是否也能引领我们追溯正义的源头呢?
7 G9 t" r3 S% l7 u3 |5 f8 ^ E0 \" f& {7 |( r& G
在圣经的记载里,神创造了人类。人类拥有神的尊贵形象,管理著世上的一切。他们生活、工作,和神保持著亲密的关系。但是这副美好的画面,很快就被罪玷污了——原罪进入了世界。
& D2 h" m. W3 n4 @8 Q& M
; b0 p P- [' V; O自人间第一起谋杀案开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堕落的血泪史。从祭司时代到士师时代,从先知时代再到君王时代,人类总是在渐行渐远地背弃神。人的心眼,被外表光彩的世界弄瞎了。最後,神差遣自己的独生子耶稣,来到这个世界重申主权,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救赎人类,完成他的公义和怜悯。& Q6 C. K9 K# {* ?$ z. U3 O
2 @6 |. A; G9 l! _神,就是公义的源头。因为他,人的心中才有对正义的希望和笃信,人才会不屈不挠地追寻。0 J# {( V5 e0 A7 t
: K- Y; B: P1 Y2 b7 ]4 Y5 F看到真理的影子,却只拥有谬误
7 {- B; I7 ?5 {8 M8 ]4 E; s9 w6 H* E1 h" E
人常常在走投无路、靠世俗法则再也前进不下去时,才会谦卑下来,思考信仰∶神存在吗?死後还有生命吗?宗教信仰仅仅是弱者的拐杖吗?还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道路?2 F' u8 s% k8 l/ Y! _1 L5 w
* A* A, b/ S6 E
圣经的旧约中,有琳琅满目的律法条例,告诫犹太人∶“不要┅┅”中间最多次出现的是“不可忘记”。好像人类最主要的罪不在道德层面上,而是在记忆力上。
" C( t( M' S1 j- _) X7 o5 ]! P$ ]* v; t7 y8 y6 U* [* q$ J0 j/ n
对,人确实一直在主动地遗忘神∶仿佛一幅傲慢的油画,遗忘双手沾满油彩的画家,宣称自己是独立出现的;又仿佛樵夫手中的一把斧子,在砍倒大树时高声炫耀自己的锋芒,并声称樵夫一无用处。5 u$ C8 Z0 J o! \! `
: O, z$ b8 d* M, G% Q人类就是如此。人把神从生活中扫地出门,然後宣称神其实一直是缺席的。
& D$ b2 p! ?8 g4 e" Q* O( s. e' _; H3 { X
这就是圣经中所描绘的罪。这罪带来了灾难性的後果∶“┅┅我们有幸福的概念,却无法得到幸福;我们看到真理的影子,却只拥有谬误;我们既不是绝对无知,又不能确切知道。所以,有一点显而易见∶我们一定曾经享有某种程度的完美,如今却不幸从中堕落了。”(帕斯卡《思想录》): g. b/ i" k- Y" w" p, t- }: V
0 [9 ?& t% k {& h4 B" |5 V7 x
温柔的恩典遭遇无知的狂妄
0 L2 w; U2 `: J3 x6 e& v
5 Q5 A9 P2 z& u- t# x也许有人说∶现实告诉我们,好人未必有好报,这是不是表示,上帝并不良善,或者并无大能? \' w5 t8 t2 S$ v) |$ [0 A
% P* @1 U8 l: Q6 z, U
“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圣经《传道书》8∶11)“不立刻施刑”原本是神的恩典,因神愿意等候人悔改。然而这温柔的恩典,竟遭遇无知人类的狂妄。2 f ]" l. [- o# {6 z+ H
8 \. B8 ?7 R5 o: l0 F' H. C' Y3 ?$ u' W
“好人有好报”是神所设立的原则,却是要在永恒的坐标上彰显出来。死亡对於有些人来说是通向荣耀,对另外一些人是走向绝望。圣经上说,我们每个人将来都要站在神面前,完全赤露敞开地接受检验。“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传道书》8∶12)) k/ |# |2 I2 M" N. E( e( ^
% \' |( c2 x% F6 d. s鉴於我们这个时代对於“活在当下”的执著,你可能还是会觉得,信仰离现实生活有些距离。但是,寻找信仰,就是在求证活著的意义。哲学家吴光远写了一部书(《听大师讲哲学——人活著究竟为什麽》),他说,翻遍人类历史,发现先贤们也不过这几种活法∶% k, ?+ S) M: m p$ P3 b4 O
/ F" w v% N' V0 G2 a0 [9 S
一是,为了肉体存在(生活)而活。通俗地讲,就是为活著而活著,满足肉体的种种欲望。为金钱而活者,当属此列。3 g* P3 C- R. j7 L
; ?, P4 ~: x# K! a二是,为感情而活。信奉“爱情至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因此,“刹那既是永恒”。
* x3 J) r- \2 n: g( O
+ ?& ?& P; f! U. r* b' Y三是,为意志而活,比如追求出人头地,获得比他人更优越的地位。
2 H& a1 A2 k3 O2 Q2 S- p$ I1 |& ?
四是,为思想(理性)而活,思想自由是最高的信条。为了自由的思想,可以毅然抛弃生命和爱情。
4 K0 ?% |% V" H3 N
- ?& U( p9 E# n2 O% p五是,为灵魂(信仰)而活。活著是为了认识神,求得真正的拯救与安宁。! Y; M8 r6 P& V+ \; C% f
/ t' X9 Q" c2 K六是,为社会而活,作一个与己、与人有用的人。$ F: M! q5 T0 _4 A1 x0 r
9 A3 K& G5 U: C0 W& j) n! A在基督徒看来,信仰才是生命之锚。因为信,人才能更加有效地理解这个世界,不陷进种种肮脏且致命的泥潭,去实现自己被赋予的价值。% L* V3 D, V! o0 V
) D/ Z: Q4 }1 u/ o; Q“不管你相信什麽,你都会死;但是,假如你什麽都不相信的话┅┅你已经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
5 s' p0 Z, F' A: O! {, t1 R
, A2 W. }9 [: a2 U% n: Y: a$ t* Z如果不相信神设立在永恒坐标上的“好人有好报”,我们早已被“好人常常没好报”这个残酷的现实,击倒千次了。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宣称“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加缪)。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赌徒心态,代价很高。但是假若有人打定主意,要继续往这个方向走下去,上帝也只能闪身侧过,让历史来检验人的选择如何。
5 b1 ^- N& x, N. c
; a: y& g1 {; ]! e6 w4 S2 [“上帝死了。”──尼采说。. \5 g- r/ A+ J; W$ M1 Z& `1 H3 h
% K0 [* r: |$ z$ [) J# F- U“尼采死了。”──历史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