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6|回复: 4

美联储自掘坟墓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小气候,但大气候仍由趋势决定。今天美国大势已去,自5月失去房地产税务优惠后,楼价第二次探底
7 k* f5 L7 u8 }2 F* P6 y+ u8 ^! s, z; t1 K; _2 N$ ~- @
  (专栏作家 曹仁超)8月15日,周日。我老曹有以下疑问:一、去年3月开始这次经济复苏是透过量化宽松政策制造出来的,而非自然发生。二、虽然动用这么多钱,但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三、至今量化宽松政策可动用的资金已花掉80%。四、房地产市场仍然一塌糊涂,没有一次经济衰退而股市不大跌的。
- D. M2 s3 {* x2 R' {# S3 m* ~1 H# Y' z, t
  如果你的收入按年上升、如果利率按年下跌,借钱买楼就没有问题了。不过,如果你的收入已停滞不前,而利率则跌无可跌,你却仍然借钱买楼,便祝君好运矣。8 D4 `- j! P& c; b; `2 D
7 i* r. x8 r! q2 K3 d# l7 u
  美楼价二次探底' N  p9 K+ _8 j. I: o" Z, T

9 M4 u' d3 v# e1 J2 z6 T  上周二联储局宣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QE2),但上周三起美股却大跌,理由是美国经济增长又再次放缓。伯南克真是好可怜!上一次量化宽松计划在股市熊市低潮推出,这次却在股市完成最大反弹之后。透过买入有毒资产去刺激经济增长,过去十六年日本央行已用过多次,成果一次较一次差。美国可以例外吗?2001年1月起那次,减息、美汇下挫、减税三管齐下,才引发2003年至2007年的繁荣期。这次量化宽松政策又如何?联储局已在自掘坟墓中。
. L$ g: {  a6 ~; V2 S8 C6 m/ C/ a5 I: S6 {* N- }+ `
  自1987年格林斯潘上任后,每次股市下跌他都放宽银根及减息,这一招令美股出现二十五年牛市(由1982年起计);伯南克接手后这招却行不通,去年3月使出量化宽松政策才有反应,但上周二再出招市场却无甚反应。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小气候,但大气候仍由趋势决定。今天美国大势已去,自5月失去房地产税务优惠后,楼价第二次探底。3 g( u; F* q( L" j+ P
  a' a0 Y* x) \% A/ F
  统计数字显示,六十五岁以上美国人有80%持有物业,三十五岁以下年轻人43%持有物业。其中37%业主已完成供楼,大部分六十五岁或以上,物业平均价值23.2万美元(三十五岁以下物业平均价值8.7万美元,扣除欠款约值1.2万美元)。退休时最多人做的事是卖掉大屋搬到小镇居住,上述行为对 2030年前美国物业价格影响十分大。美国房地产呆滞,加上失业率高企,令这次经济复苏面对前所未有之压力。今年6月美国人储蓄率回升到6.4%,为十八年内新高;个人收入自去年9月起上升以来,7月首次下跌。美国人增储蓄减消费,令两年期国债孳息率低于0.5厘,十年期国债孳息率只有2.82厘(4月份是4.01厘)。今年上半年投资者共购入1365亿美元的债券基金,而同期只购入89亿美元股票基金。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美国家庭共失去 19.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部财富65.9万亿美元的30%。上述因素引发了储蓄率上升(最低储蓄率是2005年4月,只有0.8%)。8 z) o( Z6 c7 s- J/ q5 v$ P7 O, |# p

3 k+ ?! i) ~- h3 F! A# K; x  2008年美国随着资产价值下跌,引发私人及企业减债潮,即使利率一降再降,仍无阻引发通缩恐惧。去年3月起透过政府增加借贷而令GDP再度增长,但私人及企业减债不断,结果政府借贷由2008年中的9500亿美元升到今年第一季的1.3万亿美元。目前面对的问题不是政府何时退市,而是华府能否进一步增加借贷?任何事都有极限,就算政府亦不可无止境地增加借贷。未来美国经济到底是阿根廷式还是日式?
$ c2 G" K& o' V( O( }* V3 f6 c4 o2 n$ H. ^3 R4 G
  2006年起过去五年,大赢家是美债持有人,不是股票持有人,更加不是物业持有人。由于消费占美国GDP 79%,当美国人不再增加消费,后果如何?短期利率在2008年年底已见0.25厘,两年期债券息率亦低于0.5厘,十年期息率亦下跌不少。去年3月量化宽松政策下制造经济复苏,到今年上半年GDP增长已放缓,估计明年更只有1.9%(原先估计2.4%);若不延长布什的退税计划,明年美国GDP增长率更接近零!伯南克正努力阻止日式衰退在美国出现,且看结果如何?ECRI(The 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的WLI(Weekly Leading Index)自今年4月30日起每周皆回落,代表未来美国经济情况令人忧心。
* R6 I+ r/ }$ V+ M' p+ j0 A4 v" O* B& _' ^/ }) f
  中国两次恶性通胀
; u+ a) i: r+ e  f9 c) h* t: w8 ~; h6 B. k" N
  中国由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至今,曾面对两次恶性通胀。首先发生于1988年。随着发展需要,政府不断扩大货币供应,到1988年第四季市场上货币流通量达2134亿元人民币,但物资仍按管制价格出售,因而出现供应短缺,大家只可排队购买,只有小部分物资在自由市场上高价出售。有政府官员拿受管制的物资到黑市出售赚钱,他们俗称‘倒爷’。为解决此问题,中央执行‘硬闯物价关’政策,令过去卖20元一瓶的酒一下子涨到200元,甚至火柴、厕纸都出现供不应求(因为有物资在手者索性不卖)。物价狂升令人民币在外汇调剂中心不断跌价,令中国通胀率进一步恶化。直到1994年1月取消外汇调制中心,并决定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以后许升不许跌,再利用大幅加息去打击物价,才令通胀洪峰过去,高峰是1994年10月中国CPI全年升幅达24.1%。随之而来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东南亚不少国家透过货币贬值去争取出口订单,令中国产品出口急跌;由于人民币许升不许跌无法贬值,1998年中央提出出口退税17.5%方案去支援出口业务,从此令中国走上‘出口大国’之路。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9年中国以出口量计世界排名第一位。出口赚回来的外汇卖给国家变成人民币,令人民币供应大升,资金为寻找出路大量流入股市楼市。2003年起中国面对资产价格升值潮;2005年7月中央宣布人民币升值,反令更多资金流入中国炒资产升值。2007年10月股市泡沫爆破,但内地楼价一直上升到今年4月。事实上,如今中国面对的通胀率,同1988年及 1993年比较仍低很多。
: m# X- l  p" Q3 f( J
( n& Z- }/ U& N  1970年代的‘一孩政策’,令中国一向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到2005年起步入供应不足期。由农村流向非农业的劳动力下降,令中国低工资时代结束,但服务业成本则不断上升,例如幼儿园收费由每月200元至300元升到1400元至1700元,上述未计校车费、兴趣班收费、书本费;每月买菜钱由 1500元涨到2500元,停车位由每月400元涨到600元。虽然工资涨了,但支出涨幅更大,遑论楼价一下子涨了一倍以上。上述开支大部分皆不列入 CPI内,令内地CPI升幅表面看不大(约3%左右),但日常开支却大增。且说房租,广州天河区39方米(420方尺)月租由1800元升到2500元;北京同类房子月租由2080元上升到2400元,升幅17%;环境好一点的如74方米(800多方尺)在广州月租由2600元上升到3300元;在北京由 3180元上升到3800元。涨幅更大的是商铺,一般升幅在50%或以上,不少商铺月租由25000元上升到37000元仍十分抢手。
) o- T6 g0 @! o% p! E. T
! I" u7 q( [9 T7 C! f; l4 F0 }  香港在1982年至1997年亦曾面对上述情况,所不同者是香港转型期间遇上美元贬值及美元利率回落,令资产价格升值幅度十分大。反之,这次中国经济转型期美元贬值及美元利率回落期大致上已完成,未来内地股市及楼价升幅同1982年至1997年香港不可同日而语。" Q' p" a! @- p% `- ]$ H/ n7 J9 s

. h' {2 P) D+ H- ?4 u  中央开仓压棉花(17155,35.00,0.20%)涨价+ j+ i2 _7 q+ D9 [2 t: b5 y  |' b

5 _% B6 K  ?! h/ R& v. h; m  去年中国产棉区干旱令产量减少14.6%或六百四十万吨,美国农业部估计今年全球棉花消耗量上升3%,令存量进一步减少,导致服装业面对原材料涨价潮。今年棉花已涨价60%,加上工资亦上升不少,但产品出厂价只升5.9%,令每件零售价上千人民币的衣服,工厂只能净赚20元;反之,品牌管理者、经销商及铺位拥有者则大赚。再以化工厂为例,磷酸售价由3500元一吨升至5000元、环氧树脂由12000元升上20200元,但制成品售价每吨只涨价 300元到500元,令不少化工厂处于亏损期。制造业利润在迅速消失,品牌管理者获利率却在扩大,支持铺租大幅上升。人力成本大升,令不少工厂打算外移到越南或中国内陆地区,但这些地区却配套不足。有些工厂透过自动化将厂内工人数目由三千人减至千三人,这方面又需大量资金投入。制造业产能过剩令制成品出厂价涨不起来,同时面对原料价格及工资大升。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开仓抛售棉花,压抑棉花价格上升。
5 V) ^9 ^1 H) c$ s+ f! }- n* G  Z% E
  中国工厂在激烈竞争下,效率不高的国营机构纷纷被淘汰出局,但能源、交通、金融、医疗、教育方面因市场仍未全面开放,造成国企垄断或半垄断局面,后果是低效率机构仍大量存在。中国在这方面能否一如出口业,开放市场、加强竞争?例如香港自从取消银行公会利率协议后,银行之间互相竞争,令本港金融业效率迅速提升。( b3 f9 J9 c; b5 [8 k0 J# o( Q6 s: @8 S
* ~) }; Q. Q# j7 A, X
  中国自1978年宣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最先是来港招商引资,渐渐扩及全球,这段日子是资金流入期。到2002年加入WTO,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7亿美元,2008年已达556亿美元。今天已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约一万四千家,投资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同地区。第一类是国有企业,主要投资资源;第二类是民营与股份制国有企业,投资更多样化。当投资境外可获得更低成本及高利润时,自然形成资本外流。中国渐渐进入跨国生产和全球生产网络阶段,以保证原材料及半制成品供应和市场拓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渐成趋势,但由于对投资东道国的文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这方面仍需香港及国际人才协助。换言之,中国已由过去侧重吸收外资转向海外投资。0 E. X/ s  M+ z: ]$ a- W+ T

( A- p9 B6 ^( Y4 O$ g  后工业期三大必备元素
8 d$ H$ N& [. @; q6 d2 r
+ _2 L4 u: I- s' z2 ~9 `0 _) O  后工业期(或称内需带动型经济)的出现,必须具备:A. 人口素质提升。日本及亚洲四小龙都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地区或国家,如没有教育投资,后工业期无法出现,例如拉丁美洲及不少东南亚国家。B. 政府公信力。典型例子如菲律宾,虽然人民教育水平不低,但政府缺乏公信力,形成受高深教育的菲律宾人离国谋生,同样情况亦在印尼、泰国等国家出现,令这些国家经济至今仍未进入后工业社会。C. 民族性问题。有些国家人民十分知足,当基本生活条件解决后,他们便唱唱歌、跳跳舞,过快乐日子。有些民族如Anglo-Saxon(盎格鲁撒克逊族)野心特别大,从大英帝国到今天美国,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此性格可令这些国家经济保持增长。但大部分中国人皆拥有知足常乐性格,上述亦是中国过去五百年经济停滞不前的部分理由。
% b- Y6 W/ `/ a
& b- Y8 M* H& i6 p  有人认为,中国人经过百年苦难及“文化大革命”洗礼,已由‘羊’的性格变成‘狼’的性格,是可以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社会。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kankan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Different point.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kankan
鲜花(62)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0 21:57 , Processed in 0.0935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