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儿童的世界真精彩# w. n' I- I) A5 p5 @; S
--谈谈幼儿儿童心理行为7 I$ A. F6 U6 c/ l3 E" }/ [, R. y' F
* R5 s( ?* s. d* w+ u: S' P2 x! s" H6 [
! f6 p% D+ p5 D! L6 y0 n8 n( y
; N) a) S! f5 J/ R许多父母,顺利把子女带大,不需要多少幼儿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知识。我自己就经常同太太开玩笑:“现在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那么多的精力,像我多好,风一吹,就长大了,省了父母多少心思精力。”7 h+ T4 v# D o- ]
& X( ~5 e% ?+ d8 j! B g* c0 U4 o
我说的话,其实有一半正确,因为我小的时候,诺大一个院子里,孩子很多,成天一块疯玩,小的屁颠颠地跟着大的跑,父母不用操很多心。我小时还老去干危险的事,如下了大雨后的岷江洪水暴涨,虽经过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分流,穿过成都市区的锦江水流仍然很急。住在锦江边上的我,专门喜欢去那十几米深的急流中扎猛子,或是爬上那几十米高的大树端鸟窝、幼鸟捉回家养,鸟蛋带回家煮来吃,或是把鞭炮(爆竹)塞入邻居家的煤炉里。调皮捣蛋的事少不了我。如果在西方,按西方人的标准,我肯定早就被儿童保护协会捉去,放在养父母家严加看管。而我的父母,一定会以忽略儿童教养罪被送上法庭起诉(虽然他们都是好人)。 T( p8 a( c5 T) s, c
P: ~: `. W/ T8 v
言归正传,我想要说的是,作为父母,了解和理解幼儿和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具备一些这方面的常识,是有益的,有时甚至是重要的。本文想谈的,是幼儿和儿童心理行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发展阶段。
L, w5 y) v, @, B# d9 B4 _% l. k1 U- _' J1 ^ H# w5 R& Y
一般来讲,婴儿一出生,助产士抱去清洗时,有时要拍打婴儿脚掌,看是否有收缩反应。这是极为关键的,因为从脚掌的收缩反应可以看出婴儿从头到脚的神经系统是否发育正常。
- j: P& ]- W7 A1 l J; v$ i( ~& J U7 n8 T+ j
闭上眼睛或在睡觉的婴儿,如果忽然听见惊响或看见光照(如用闪光灯拍照)而出现惊恐反应(Startle Response),其实表明他的听力或视力等神经系统的联接良好。但请注意,上述情况非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外,自己不需要去做,比如相机闪光灯可能对睁开眼睛的婴儿视力有影响,而忽然的惊响可能吓坏婴儿。专家们仍然不太清楚惊恐反应是否会对幼儿心理造成创伤性影响,也在讨论惊恐反应的道德问题。6 a2 M/ L J& W5 S% @0 {) i+ i4 h0 W
9 u: x% }3 T6 c另外,从婴儿、幼儿到儿童,有一些发展阶段上的关键的里程碑。" o+ l# |' l7 v4 G
6 Z; I. h; N. F g& Y, N
头一至三个月,除了哭泣外,婴儿还应该在这个阶段会发出声音来。
6 a3 q9 f$ b, s" D/ Y
. F+ W+ ?6 J, m# h9 ]头四个月中,婴儿会出现见人就笑的情况。
; P a2 e" S8 E+ _0 a' G$ B& ]
: c2 P3 b* V ^头五个月中,婴儿应该能识别出自己的母亲。而最早的词汇往往是“妈妈”。
; ^ q% {1 Y1 Y) { {& R) r5 [& R8 x+ v# X& R# o0 A, w
在二至六个月中,婴儿开始能觉察出陌生环境,开始观察自己的手,开始将玩具放入嘴中去啃。
* @: s/ f) \* j9 W: a/ F' c1 x1 y( U$ J7 x+ v% a2 G
在三至八个月之间,幼儿开始开始能识别出陌生人,见了陌生人哭或笑,会开始拍手,会开始躲猫猫玩。. l0 p4 a* a0 Z, w4 l5 y: d7 i
% N/ {6 q0 S. m# N; d W; R
在五至十四个月之间,幼儿开始会说“爸爸”。
5 b* U# x! D. }: ?( }9 O1 P7 t4 j: J5 ~* K& ~
在十三至二十七个月之间,幼儿应该会用单个或两个或以上词汇来表达他想要什么。# D h, k) _2 n7 ~1 ?
" P' a0 G3 \0 V& b, _; T" a0 e) n% A o- J在十六至三十个月之间,幼儿应该有能力组成两个词汇构成的句子,如“我要”“不要”“不好”等。" A+ b, l8 X) l; g: G0 f
& V( `: e- e$ H; [' H上述方面主要体现了儿童的大脑发育、神经系统的联接发育,对儿童今后发展为成人极其重要,这时儿童开始出现了初级的认知能力,观察识别能力、语言初期发展、对父母产生的亲情联系(attachment),开始能区分主体与客体,及自我之外的人和物。见陌生人是微笑相迎,还是害羞害怕,都会影响到今后做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将影响到今后一个人是否能勇于进取,还是产生出具有委屈压抑自己的性格。而如果是做父母的观察到了幼儿的这些行为,一般应该加以鼓励帮助其朝向正面地进一步发展。
) p y& ^( w E7 T4 U( a2 i5 T! m& a, @: P& G; f6 u+ g3 f8 N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婴儿头五个月中具备识别出母亲的能力,母亲见了孩子笑,孩子见了母亲笑,心理学上称为“mirroring”。这个词汇不太好译,大意是指一种心理反射和心理行为的模仿。如愉快开朗的母亲往往培养出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而忧伤的母亲往往养出有忧郁症的孩子。暴躁易怒的母亲多半带出一位有同样脾气的孩子来。# K! F" s# q; I" e. A7 M) r
% Z3 Z0 Q. c4 r* S Q/ y而从大脑对肢体的控制来看,头五至七个月,能会翻身,四至八个月在帮助下能坐起来,九个月时能独自坐稳,四至十个月之间能从躺着翻为卧着,六至十一个月之间能自己爬起来坐着,六至十二个月之间能扶着家具站着,并开始会爬行,七至十二个月之间会抓起小物品,九至十六个月之间可以独立站立,九至十七个月之间应该可以独立行走。这里的关键部分是,大脑对于身体各部分神经系统并肌肉收缩的部分的控制已经达到,并且开始整合协调。
, E$ R$ x$ S6 n3 v/ `6 l: H% o2 B
/ N v- E5 { ], p( x/ E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抓东西。幼儿抓东西,一开始并不是马上能抓住的,他可能去抓笔、玩具、物品的顶或头部,那是抓不起来或抓不住的。经过尝试几次,他会懂得去抓中部或有把的部位。也就是说,虽然他没有概念,但他通过实践能把握住物体的重心部分。而我们成人却知道,由于地球引力,抓物体或支撑物体一定要在重心范围之内。
5 i" i& I3 [" G: d2 P* @4 Z# Y1 i9 T- l
两岁以上的儿童,心理上进入一个反叛期,即英文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周岁)。这时儿童开始明白了自己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区别,同时开始有了点自我意识,语言开始发展。这时他最喜欢用的字是“NO”。这是一个人最早开始的朝向自我独立的发展的原始阶段。因为说了NO,才能表达出我有我的权利。这是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老说“不”而生气,要认识到孩子这时是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表达自己的简单的独自思想。能对他人说NO的人,长大以后会有更多的自我主见,而不是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不是一个老是想去讨好他人来维持人际关系的人(people pleaser)。" [& ~$ C* X9 O
6 L6 Z; }# n5 T. n2 ^
从孩子一生下来,至两岁左右,对人(对父母)的信任感(trust)一定要建立起来,如果这点遭到中断,此人长大以后多半焦虑感重、不信任人、疑心重等。
) X$ O0 v; l/ `$ c
8 C' M' m, v3 `% O$ }$ F( l3 L孩子两岁左右或更大一些,同情心和移情同感心(sympathy & empathy)要开始发展起来。举个例子,我儿子丹因调皮,开始上幼儿园时,老犯错误,常被老师罚坐High Chair(即儿童餐椅,上面有安全带,坐上去后下不来)。后来学乖了一些,被罚少了,但如果其他孩子被罚坐High Chair并哭闹,他往往会忙着去给那孩子端杯饮料,或送上两块饼干,叫那孩子Not Cry。他大概知道被罚的滋味不好受,由此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 ~" t$ z% s- }4 ^' Y
7 E! i2 u2 M+ ^2 N4 D$ k他如果平时碰痛了,他一定要我或他妈妈拍一拍,吹一吹,他就会安静下来。他如果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哭泣,也会上去拍拍他/她,吹吹他/她,叫他/她Don’t Cry,It’s OK now。儿童期的同情心或移情同感心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其重要,它会帮助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良知和对他人的善意。8 [( j/ h) r3 F- ]. ^
: C$ s U8 V/ g- [* W/ l
羞愧感和内疚感(shame & guilt)也应该在儿童期初步建立。一些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没有忏悔感的、没有罪过感的民族。其实没有忏悔感和罪过感的核心基础是因为羞愧感和内疚感没有在人格中建立起来。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人们往往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伤害人甚至杀人不眨眼,这是因为这类人人格本身不健全,是病态的。羞愧感和内疚感(shame & guilt)是近年来心理学上研究很深的专题,它涉及到现代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待笔者今后另撰文详述。
" T. _' I' q; ?/ i0 B9 N, j/ ?1 Q4 o+ J4 J) q
回头讲儿童。有一次,我儿子丹吃饭,把饭弄了一桌一地。他妈妈生气了,问他:“这是谁干的?”他先用双手蒙上双眼,然后说:“Not me”,这时我在旁边看着。这里有几层意思:2 w5 F& }0 n2 S2 G
: Z- k0 ]0 D- _! `4 d
(1)那时他才两岁多。在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的认识世界里,蒙上眼睛,只要我看不见,这事物就不存在了;(2)当他说“不是我”的时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并不是想撒谎,而多半是害怕被罚坐High Chair;(3)幼小儿童是没有撒谎的意识的,他不说实话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所致;(4)撒谎即便是在成人世界,也是一种极为复杂、极为普遍的现象和行为,决不像道貌岸然的君子们一本正经批判批评的那样简单。
% S J8 e9 h5 `' O* h9 m3 A% L/ q2 |9 i6 v
就在笔者写此篇文章的今天,还同单位里两位洋人心理学家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基本共同看法是撒谎现象很复杂,其核心部分是一个人的自我部分没有整合好,或产生了假自我,一个人的自我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又想达到某种个人的目的,于是撒谎现象就产生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今后另撰文详述。
! J0 {; b d6 \( v6 }; p* ], Y1 e
' o6 m. s; E Q( z9 I7 r" E( o 另外,大概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察到的经历:有的儿童特别依恋某一物品,往往是一件玩具,像小熊,或是一床小被褥,尤其是睡觉时一定不能离开它。客体关系心理学中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认为儿童依恋的物品是“转换期物品”(transitional object),它不仅是给儿童提供一种依恋的安全感,同时也是儿童在认识外部世界,在自我与与外部世界(包括他人)建立联系这个转换期起一种桥梁作用。有的父母不理解这点,认为孩子这样做太蠢,太没道理,有的干脆把那物品收了或扔了,孩子怎么哭闹也不给。这时成人还没有意识到他/她已经给儿童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1 k7 d6 [( {7 X, }' M$ m1 P" v1 n) G
% e' y6 [( N! ^9 o 还说回儿童的反叛心理。我那儿子,成天想玩,尤其是在夏天,晚上九点多了还在外边草坪上玩,叫他回家洗澡睡觉,他说:“It's not dark yet.”“Stop bugging me.”“I'm not your friend any more”。(“天还没黑。”“别来烦我。”“我已经同你不再是朋友了”。)0 P c5 I' ?5 D/ E# Y
8 n! ? I& @! L ~) t) F" d) S
这里表明的是:(1)儿童没有多少时间概念,天黑了才是睡觉的标志;(2)当他说“别来烦我”时,表现他的独立人格已经开始萌芽,这点极其重要,因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成长起来以后,往往没有多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他人或父母,组织能力、时间协调安排能力都可能会产生问题;(3)当小儿说:“我已经同你不再是朋友了”,并不是说他不认父母了,而是表明他人格中的自信心已经开始初步建立。而整个人格心理学谈的核心部分,都会涉及到人的自信心,它将影响到一个人成人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有人问我,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培养孩子的核心问题,我一定会说你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你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9 y; s; B# R r# T. Q+ H
# Z8 l! C# }: p+ ?9 C8 I6 }- K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作为一位父亲,在工作中、在家里,观察儿童、分析儿童、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尽自己的本分,不仅觉得很有意义,而且觉得自己是在对他人、对人性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今特撰文将一些想法、知识、经验写成此文与读者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