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6|回复: 3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5-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5-5 21:48 编辑 9 k/ ?$ R- V% G$ q7 |1 j$ `" A

$ S7 b1 k) ~! e& I$ x; D※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 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7 z6 k! o4 V3 Z; W! C

1 c7 l" Q) @" e7 U  g※ ‘父母只是让我们藉著他们的身体来投胎,不论是恩是怨,都是业缘,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6 _( D# k6 [; N. X& j/ J, b
8 |" b8 Q6 b: d7 f, f
※某某师初任寺务处书记职,每天须面对一些来来往往的信众,由于出家未久,尚不知如何应对。 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后,老和尚即对某某师说:‘在世俗社会分贫富贵贱,只要走进佛门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 地对待,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这样,我们在成佛度众的过程中,才会有殊胜的因缘。’‘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真正会修行的 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 {9 H6 y. K' \6 `3 v

. x/ S: H* _/ X4 A1 K‘十方施主供养三宝,种福田,而常住也须回施十方,这样,十方来,十方去,一切众生都能蒙受恩泽。’" F! e4 j4 M  W
" G9 Z- t. O9 f0 @  a2 t! a
※传某师与传某师在客堂谈及弘一大师,两人颇赞大师再来之功德,而自惭凡夫,习气无明炽盛, 老和尚坐在旁边,听了即说:‘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 这就是参自己。在一个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别的丛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当我们修到将苦化为乐时,自然一切事情就会 明明朗朗,无不通晓,而智慧大开。
. x2 {( O& }: O# [3 A
9 f2 d7 _: Q+ l" M$ U# [; [‘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 碍,心则渐入西方境。’
- k6 Z) q  k' @' Z* @
! k7 `2 q/ |: O" ?, x7 a+ r‘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8 z2 B6 r# K! P5 N: r% y$ Z/ X/ r6 \, N5 K7 A& S( k& V, @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 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 绞。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 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3 A) Q$ [+ I& T9 M! X5 A7 g( {9 B
4 l" i, z) ~; ?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 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取师父曾说的教诫, 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5 X1 ]% G$ R# }$ ~5 j! |3 M1 N7 _6 j  t
※晨间,洒扫毕,师父对弟子某某师说:‘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做事,或为师父做,而 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兴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 业障反而缠上来。’5 s8 n: p  _6 W. W4 @5 Q

3 _) R/ \* d( d.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D: v1 _2 G) h9 J7 h- p$ r% P
! D& m! Z* C! |
※忏云老法师请老和尚到大殿为大众开示,老和尚到大殿后,忏云老法师对众人说: ‘你们有问题,可以请问老和尚。’* G; g0 }! G1 B  h1 |

- ^$ Y0 I* J+ B6 u7 i: K问:‘如何得一心不乱?’
9 D. D0 ~5 H  R8 M% y1 {6 B* ]) b' b5 N
答: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 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 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 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大 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l7 d0 D( a4 f  L' `5 a6 \

0 ^" p% x$ c7 i0 D4 r4 t' u问:‘修行过程中有许多难关,要如何打破?’
+ M5 f1 _0 d1 b# j% c& D+ l6 g2 Z# ^& U- o8 x" f5 G) X: `
答:‘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但是仍带有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劫数。怨亲债主,这些都会来讨,我们要念佛,靠念佛 的力量,一关一关地打破。’
% v( s2 U, p/ a& b/ l, c( o2 x
! H) K( g. Y5 d9 V) }1 g5 o* e
( w  _; l0 c# K# @/ b4 L" @) g老和尚说:‘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 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 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 t: `8 ]; k1 l6 _8 D& B" |, a* U, f7 n- c
※传某师请示师父有关带业往生的事。老和尚对传某师开示说: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相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 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 W0 S6 q$ s6 U5 A4 h) |6 X( ?, l8 V" O9 g
※传某师将请假下山参学,老和尚在客堂对传某师开示说:‘要出去参学,可以去参别的寺里的住 持、当家、库头等,这几位执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现在的出家人,多攀亲攀戚的俗家样,没有出家人辞亲割爱的气魄,又多争名争利的名闻利养心,没有出家人息 心淡利的道风。’
& C; w6 G! i+ W: h  o  C5 }/ {4 n0 D7 C. U/ h, X# N3 a! }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 说:‘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著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 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5 y9 B. L$ d/ j- O5 \% o7 a* }
( S+ A. K& B$ S0 @5 F‘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0 s4 s1 ?& y2 P; ]  g
, `2 l) t2 b/ E; g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 到,心生分别,徒增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I. r& |* E' B! W- z% I6 [9 z  S

" \) L2 C( K! f4 ?0 {$ {+ q‘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判别人,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
3 N4 g% o; n: R2 B! |- U; Y! I; `6 t/ z+ ~
  K+ j7 T6 b9 v‘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人若来请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生诸功德,切不可 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则自己有过失。’+ f% J1 _, h0 ^4 G( M

  P* f: U5 S- p' U※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 ‘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6 Q( Y, W+ ~. i5 Q; f
8 Z9 B4 z% N, |; Q
$ N( Y* q; x$ D; U! Q+ H※ ‘只有那些不开化、不明理的人,才会把不实在、没有的事情拿来起妄想烦恼,这也是一种妄念 愚痴。’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5-5 21:55 编辑
- l0 _* l& z2 D% r
8 I3 T* u5 i9 }( b; y; D0 M‘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 O5 {) u# c0 f7 ^
8 Y; v7 }/ O- f) M老和尚又继续说:‘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D1 t7 n1 R% h9 W

; d2 M4 r8 _$ C' g+ h5 L‘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 C' f) t- @+ d5 K" }0 U! ]
: P3 u/ F: C1 B0 D: f‘佛法是圆的,是可以权宜变通的,并不是有棱有角的,总是要宽怀大度,自身立场没有过失,别人要怎样,那是别人的作为了,与己无关。修行就是在训练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态度。’( g5 D* @: O; e5 W0 S

: Y. E6 z" ?. J: v" {/ c: c‘你看看过去祖师们的书,那些祖师并没有走,他们还在对我们说法。’5 K7 L% z# X1 D8 L
" r) j8 |& E( U. e3 P0 W& f
‘我们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抱著愿意吃苦的心态,愿意忍一切辱,吃一切亏,不畏艰苦,则照样会进步。’
  w( r; X6 U( k$ z
6 J* p* V; S/ G5 R% U% ^% s) l! t‘在俗家,我们是享受惯了,受骄纵惯了,什么事情都受不得委屈,总是固执自己的意思,刚愎自用,受不住约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无始以来,所带的这种习气种子换成佛种子。而培养种子并不是简单的事,要用我们的信、愿、行的力量慢慢改过,拔除习气种子,让佛的种子逐渐地发芽茁壮。’
鲜花(117) 鸡蛋(0)
发表于 2010-5-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5-5 22:14 编辑
$ ]. ]+ A3 {8 O9 R8 k" }- w
: a& r  r1 K8 @1 J. o4 M※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一位年轻人上山,向老和尚闲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后,老和尚便 藉机对身边的弟子说:‘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 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0 I0 X1 n8 S& i- ?& C' h' y2 |# S6 y4 c) t$ c2 {3 [! q& ?
※某某师,正为一些事情,与执事人大起烦恼,老和尚在客堂见此,便对某某师开示说:‘俗 家人分别善人恶人而起憎爱,而出家人对善人是如此,对恶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心,于好不起贪著心,于恶不起憎恶心。那些刺激我们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 者,入寺没刺激,便没修没行。’老和尚又说:‘不可起憎恶心,来分别那是恶人是坏人,是我们自己不够那个道行来接纳对方,不够那个涵养来与人善处,错是错 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别业识,这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气,我们就是被这些习气障碍住。’
3 l$ V" a# u6 L) R7 y7 z* t& ]2 ]1 ~
4 k% y% q( v+ s5 f' I- G  C8 V
7 N2 l) h3 \6 _! ~
' K1 k- ~7 y6 y# Q% f! G※‘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 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2 g& Q8 r& t- _& b
0 d1 L& u0 l/ F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 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 p- B- y2 e- n2 J! ~9 D2 x6 P7 X/ N0 G( L; W3 A
‘妄想多的人,须要做一些杂务事,将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静静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会渐 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自然会生起平等心。’+ o: ?% P% j9 K
4 ?2 ?. A( @; Q% `  V5 W) ~
老和尚又说:‘戒行清净,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础,要如龟缩头,住于清净无染。六根不净,妄念尚存,无明未破,便无法开悟。
: c: H7 G: H, S0 P( J# ^; s6 q  r2 J- _  M" f. i# }6 Q+ F
※传某师在厨房煮饭,煮得起烦恼,摔锅摔盘的,老和尚在客堂,便对当时在场的几位出家 弟子说:‘领职事必须受过戒,方知戒律因果,才不会乱来,没受戒的,只能帮忙杂务,免得造因果。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监斋菩萨在那儿,可要循部就班来,不可 起动无明,与人争吵或乱摔东西,这样,不但业障会反绞,且加重罪业,地狱道还有你的一份。以前,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也是在厨房中修习因地的。’
% M( i( {7 D/ ?5 g2 ?1 G# b
  s0 `( V7 Q7 ~# b  t0 \7 e‘在大陆丛林中,大寮不可有闲杂人进入,即使是当家也要有事才能进去,以避偷盗之嫌,不像现在,杂人进出,还聚谈闲语。’‘出家人要精通戒律,凡事遇境便 能知所举措、知因果,要戒学庄严。戒就是要学忍辱,忍辱第一道,有戒才能有定慧。’
" e. o# n) T  O( v2 J0 w/ `7 c) l
" I1 r+ \4 M( b2 [$ [9 R/ t5 {※‘在大陆,出家就没有了家,父母来也没有说 那是父母,哪像台湾的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牵扯不绝,甚至连六亲眷属也混杂在一起,不成一个出家人的体统。出家就是要断与父母亲眷的牵缠,否则出家反 落俗套,变成不像出家,也不像还俗。’2 }( p8 Y. ~1 j$ Y7 z, V+ V

- O$ |. X$ t9 n" A$ F. N" c( a: x5 `7 T* f( c+ s% y3 u! W! Z
由于某某师执意要下山参学,老和尚不赞成,但也颇无奈,在客堂便对某某师说:‘父母对子女,爱深责切,若子女嫌父母唠叨,多管闲事,离开父母外出别住,不 但自弃父母的依恃,且让父母怨叹,自失其利又伤及父母。出家也是一样,做师父的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若弟子不从,弃师而去,不但自身失去规导者,且令 师父失望。’/ _0 I) p$ i% ^# t. J& |2 p

7 \2 E8 M8 O* K4 _) ^/ ]$ N
3 h$ x6 k0 G1 `4 ]3 p& p/ N6 C4 D: J. j. _0 E% h
※ ‘学佛要具足信、愿、行,仅有信还不够,还须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 这样遇到业障逆境时,才有办法以这个愿力来坚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无愿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时要以念佛来克服它。’+ n$ \$ h% X  c4 n+ w- k' S

- u' ?2 |* _% d※ ‘用斋时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所谓的愿断一切 恶,当我们拿著筷子争夹好菜的同时,便是一种恶念。’
7 a% y( |7 v! t! Y+ N
7 C8 c. m) u. r6 `$ e
/ h% V3 g% j! p9 N; A※心若修得清净时,一触到境界,便能分辩邪正,心无动乱是道场。’某某师心有烦恼解不 开,正值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进去,老和尚便对' J7 W4 v4 E( ?! G% R) h$ {/ E
" l( w% u6 ?$ r: o' \  v; b
某某师说:‘金刚经里头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解释看看?’某某师无言以对。老和尚嘱在旁的传某师为之解说,传某师说: ‘若人在好言、恶言上起分别,在形色相上分别善人、恶人、好事、恶事,而起执著憎爱,以此分别执著的业识习气,是无法进入如来清净解脱的境界。’/ p% [! f5 P# |2 @( U0 y
5 p9 J4 K& f3 \. J" d* e9 S

( L$ m1 w( d6 s0 c老和尚在客堂对出家众开示:‘出家就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修,那些好的、快乐的顺境,已经不必学了。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 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 修。’‘我们出家的意义就是要了断恩怨,在怨亲平等,对恶人、有冤仇的人,我们要平等发愿,度他们一起成佛,这样我们才会起平等慈悲心。’
# l, p+ w( W4 E9 M% L
  ~* C  o4 W6 d  G& A6 s) a3 p+ [8 ~
※ ‘那些随顺自己自由意识生活的人,往往会失败;不会作却装会的,也会失败。’
5 b' H, J2 F) K- {0 k6 H/ v; ^8 }& A# ^9 C
‘自以为是,从文字般若上去学佛,而不躬行的人,终为文字所缚,心不得解脱。’1 |$ t, j# l. s( R! b% K6 e
2 a( I/ I# Z5 j& h' r
※某某法师与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请示老和尚,在大殿外,一行人顶礼老和尚后,某某 法师对老和尚说:‘出家以来,我一直深受种种人事上的刺激打击,与精神上的种种挫折磨难,不知是我没有修行,还是业障特别重?’1 M" k3 A% J' @( Y+ T
. w, ^7 ~6 Y. b$ p+ j
老和尚说:‘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无始来的罪业越是会现形,幻成种种境界来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体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击磨难,这些磨难会刺激你,使你体 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离,你必须跳越过这些障碍,越过人身的种种劫难,才能得到清净安乐,成就净业。’9 \# P/ L9 M" ^! o+ \& \+ l
( z/ m- J& {; e- b2 s7 n4 O
接著老和尚对那些信徒开示说:‘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 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种来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寿尽,便会堕落,反而是福中藏祸。钱是无生命的东西,人则是万物之灵。所以,我们要会利用钱,不要被钱所 利用。有钱要会布施,脑中才会清爽息念,才会消业障。否则,整天为钱烦恼,一直绞业障,这就是被钱利用了。’' G1 `' P8 s" f

# _6 @: |* N+ T  D※老和尚在大殿外坐,信徒请问老和尚金刚经中‘一合相’的意思。老和尚说:‘一合相的 意思包含很多,例如与人同事共处,和合无碍,也是一合相的一种,常诵金刚经,虽然未行到那儿,也可以开悟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2 00:44 , Processed in 0.13939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