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春的波特兰,万物将将苏醒,城市行道的树枝上大多还没有发芽,玫瑰之城也看不出一丝浪漫的情调。不过,位于中国城东北面的兰苏园(Lan Su Chinese Garden)却实实在在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9 n- W$ b! r3 Q1 ?% b4 V! E
& q1 i: i+ f+ [* q兰苏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苏州式花园,它的名字里,兰指波特兰,也表示兰花,苏就是苏州的意思。因为波特兰与中国的苏州是姐妹城市,两地早就有许多文化的交流。1997年,在当时的波特兰市长的推动下,一座仿照苏州园林的花园在波特兰市区破土动工。经过三年的时间,耗资将近千万美元,2000年9月兰苏园对外开放,至今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 a/ D/ N4 |4 D! S$ }
7 L. L3 ]2 M" _2 x& N3 Q4 ?8 Y; f兰苏园是不是北美最大的中国园林,我说不准,不过在我看来,它的确是最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一座花园。我虽然从未真正游览过苏州,但也知道著名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这四大名园,而这兰苏园,简直就是四大名园原汁原味的翻版了(比山寨版可要高出一个层次)。园内所有主要的建筑材料,都是由中国提供和制作,包括随处可见的巨大的太湖石,也全是原装货,光这一点,就让我颇为吃惊了。
1 {: M) `2 S4 t
$ f2 g) Q7 |3 T! u游园当天正好是农历的大年初二,按理便是探亲访友的日子。花园门口站着好几位给大家拜年的工作人员,还贴上了春联:' ?+ g0 ?/ c: |$ p+ t: N# C
万象回春富且贵% f9 ?; u$ H: D
和气致祥寿而康
; W* O( _6 ?5 B: z1 J* q8 v1 ^0 p- S9 P4 S# e
原来工作人员们除了拜年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发红包”!今天每个进入园林的游客,都可以拿到园方发出的小红包。红包做得非常精致,正面是大大的“福”字和鲤鱼跳的图案,背面则有兰苏园的标志以及联系信息。打开红包,还可以看到一份介绍红包来龙去脉的小纸片。红包里还有钱,不过只有两美分,少是少了点,这可是我今年拿到的唯一一个红包呀!
' B( Q) \# y; W: {* L/ Y" q) d8 m5 p
兰苏园仿造的是十六世纪中国园林的风格,一进花园,迎面便是上写“入胜”二字的月拱门(Moongate)。中国的风景是讲究以小见大,frame the view的,没想到在这里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透过拱门,透过各式各样的小窗,游客可以看到的是引人遐思的靓景。+ n) E' z) `4 T+ n
2 q7 W: n# [) \& `( u
 
' _) `( w) [* e% ^# G0 |( P月拱门的左手边是会客的厅堂,名为锦云堂。堂外也有一对槛联,道是:, I0 \' U. P# j4 K5 `: \0 }9 m2 o
挟悬圃以西超瀛海
2 \% m* G) m0 O) I: e游牛货而东顾神州3 \# j2 g) }$ A
' @( {/ E" n) C8 R
这个“悬圃”,就是传说中天宫里的花园,而牛货,恐怕就是佛教中的“西牛货洲”,大约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吧。这对联让人浮想联翩。好比我们送自己的孩子西渡大海,而这孩子游遍大海的那头,却也始终不忘“东顾神州”,心想魂牵梦绕的故国。( f" Q* t* S7 i0 u! N3 x
$ `. Z# Y8 ^% w4 w8 J
锦云堂里还有中国艺人在给游客刻写图章,不过这个厅堂却似乎犯了个方向的错误,把匾额和大门都开到了向北的位置,或许,美国人照搬了建筑,却毕竟还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那么的了解吧。
! k M9 D' V, V$ a" w, {
$ Z. @/ T1 H2 G [7 ?9 i穿过锦云堂,正面便对着一个小池塘,站在池塘南面的平台之上,整园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所谓湖光山色,中国园林是不能缺了水的灵气的,而亭台在水中的倒映,更是这灵气之中的精髓了。
( R8 e3 N# u+ U. C* B: _( M$ K ) w ]: I3 h/ h/ v, L4 Q) n
$ F) m! v: p% z4 S% J, l: [$ t
平台的西面,是一段竹林小道,曲径通幽,抵达水边的“画舫烟雨”。英语里把画舫翻译成Painted Boat,直白有余,传神不足,而且这座画舫形状是长方形,但并没有普通画舫的船首形状,倒像是个加长版的亭子;不过把烟雨翻成Misty Rain还是比较恰当的。舫借舟意,象征的是两个城市的友情飘扬过海,从苏州传到波特兰。画舫前的柱子上也有对联一副:7 Z N' Z# y/ Q# s. |1 D6 Q& V2 d
画船闻夜雨
6 K. S/ I# X) P; M" Q- l0 a烟柳入梦乡. ?' ~6 A0 A& F! i% P, w
" |- X G( S: Q: e画舫四周,柳荫环绕,是园中唯一种植柳树的地方。柳树才刚发芽,稀稀疏疏地呈现嫩黄的颜色,而树丛间已经引来许多小鸟作伴。舫内正中的匾额上写着“柳浪风帆”,可谓应景。
& s' e" ?0 U& b5 j 
! Q7 w8 S. i6 K$ x0 b' X$ j% b( B! r* m! m7 V
画舫里分两间,前一间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罐子,里头放满了小木签,原来是仿照问卜的签罐,我试了试运气,签上说我今年会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画舫的后一间有一台电视,播放介绍中国艺术的视频节目。( i V+ N) c& ?9 R$ \
& m) _" k9 ?' g. p, B穿过画舫向东,是一处假山所在。园中的太湖石随处可见,不过堆集成规模的,唯有此景。假山间露出几个石洞,其中水流奔腾而下,石瀑石瀑,我想大约就是指这个吧。山石上还镌有“万壑云深”四个字,是取水石映衬,有如云间之意。旅游说明书上将其翻译成Ten Thousand Ravines Engulfed in Deep Clouds,恐怕就完全失却了中文的韵味了。(关于这几个字的翻译,我还专门跟园中做石雕的老头Dave探讨了一番)# o; O3 w+ H# N* y. Q
 $ \. p' X0 a7 C5 T- h' q- _
r, g- O+ ^/ F* q! j2 I. [0 ~# G“万壑云深”的东面,坐北面南的两层楼房便是园中最大的建筑“涵虚楼”。不过涵虚楼的二楼并未开放,只有一楼坐着一群品茶的客人,一位大胡子青年为客人们调着茶,屋角还坐着一位拉二胡的琴师,隐约听到“二泉映月”的旋律袅袅传来。不知是今天过年的特别节目,还是茶室的保留节目。无论如何,这里都是园中最有人气的去处,甚至有游客愿意端着茶,坐在门口,对着池水,一边看着书,一边欣赏着音乐,很有点中国茶室的感觉了。涵虚楼外,开遍了美丽的山茶──这也是这个季节里花园里开得最漂亮的花。
, I) T/ ?# ]: J3 @4 ?0 M 2 D4 G" ^7 c8 @% k i/ G
除了山茶,园中开得最热闹的便数梅花了。来北美这么久,去过许多花园、植物园,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赏过梅花。这丛梅花开在涵虚楼东面的“沁香仙馆” 门前,看这门前墙角的梅花,令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诗句啊……: u* A; Q! t5 v$ K, v Q

/ T% L2 x, o2 [! O: R
8 I6 j- A- D5 Y3 I“沁香仙馆”是园中的“书房”(Scholar's Study),馆中的柱子上也有一对对联:+ K6 n8 J9 G% t1 K$ f
万花敢向雪中发4 B" {% x$ i# q, k# D1 j/ q% W
一树独先天下春6 N+ y6 x: ^4 {9 d! k
9 I4 p. ~1 _% q' [' O
似乎正好是在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g+ S7 N6 b6 D3 \
5 _. T3 v6 _" K& r9 h U
馆内正中摆着一盆水仙,右面的墙上有一副字,抄录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看着有些古怪。不过,看旅游说明书中的介绍,池塘的夏天也是有不少莲花的。& V% F/ E2 k0 @7 x
B$ t% U4 e! D- S0 ^既然身为书房,春节也少不了民俗文化的气息,挂满了带着灯谜的各式灯笼,当然了,灯谜都是英文写的,充其量只能算山寨灯谜。不过看到大人提问小孩猜谜的场景,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 y) x! Q/ ~% A 
6 [7 a3 K f' `& |/ a7 a8 r+ S+ I/ g/ F
仙馆与梅花之间,墙上镌刻着“花韵”二字,而出得馆来,迎面的水榭前又是一尊巨大的太湖石,上写“石韵”二字,梅花与太湖石,这一对韵正好相映成趣。
% r/ @3 d3 ?* ^% \" h3 s 
" V2 g1 c, x! {+ I
- n) X, f1 e- z# N穿过立着六扇画板的“浣花春雨榭”,是位于花园东南的“倒影清漪轩”,这是花园的休息室,不过今天却有特别活动:一为年逾花甲的美国老奶奶拿着动物的毛绒玩具,在给孩子们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很是生动有趣。休息室也有一幅对联,算是园中比较对仗的一幅,我也很喜欢联上的意境:4 ^1 |: z) `8 f. I2 ]! z
竹隐石叠松色暗5 {$ F2 _1 l: Q8 N: z; X# W
径斜溪曲水声幽
" C4 }+ o7 C/ |: j2 ]3 V
3 n7 T f: r6 [- c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十四个字就把整座园子的主要意象都给涵盖了,很不简单。
3 s2 a9 u. h* Q: U: o$ b ; d7 }3 o3 L+ q+ c
即将离开兰苏园的时候,我在园中碰到了一名在这里工作的老石雕艺术家。他见我是来自中国,便跟我饶有兴趣地谈起了中国文化的话题。老人名叫Dave Kohl,曾经在香港呆过十年,在一所国际学校里任教过,还编写过一些他在香港见闻的书。他先后五次去过中国大陆,70年代两次,80年代两次,2008年又去了一次,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巨变的三十多年。他一方面对中国的文化赞叹不已,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忧心忡忡……尽管年纪相差很多,可是我们两个竟也谈了将近半个小时。为了与他进一步交流文化方面的问题,我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回家后便给他发了电子邮件。1 r4 g1 E& |+ m0 X" g
4 Q+ j6 H- [9 x+ J& f) _
兰苏园,是我的四天美西北之行中最大的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