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quote]
( s% v5 t; F: K1 o这篇文章是所谓“李开复”,我让你证明的他教育子女的资历啊。
2 D. S' n% e% f# c! M# W
/ I+ s2 q. o) Z. A) D& QGOOGLE 结果:: O( b5 _: B( q# u5 f/ a+ O
李开复教子经: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8 ~& o @6 g' N- P# q0 j
/ ?- G) m' N. t2 A李开复 ! Y( e9 y( k! \4 l3 V
生日: 1961-12-03 7 D% q0 ~) Z! b0 Z
籍贯: 中国台北
; t9 \( n& m3 `) i+ ?& z3 ~1 S/ p( I公司: 创新工场 8 c$ N/ B# I9 n9 e! w A, J! o! J$ `
职位: 董事长
' K4 H+ x. Y% v0 B. m
8 e& P5 C# C4 D. \( F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V7 G# `' y- ^6 h6 E+ ^
( L4 v( H3 y, ?% L6 P1 G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2005年7月加盟Google,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2 T' |$ r- e5 |- c; \6 O/ X$ e6 Q% L" O2 z- r
李开复年少时,父母对他的管教既开明又严格,在他五岁的时候,就让课业表现优异的他自己决定要继续念幼儿园还是升小学,十一岁时就让他离开台湾,到美国求学。他描述自己自小就顽皮,但母亲王雅清女士对他这个幺儿很是慈爱,从不曾因为他顽皮犯的小错而处罚过他,但却有一次,在他向长辈夸口自己考试总是满分,“连九十九分都没有看过”之后,为了要他戒骄,在他一次考不到满分时,不惜以家法狠打他一顿。父母既爱他,又不放松地管教,让他成为少数能够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全球知名企业高级经理人。
8 {8 M) N( G1 [0 I' q 三十岁那一年,李开复自己也成了父亲,他承袭父母对他的管教观,敢于让孩子独立自主做决定。对于一对千金的教养,他舍中国传统的教养观,并不以教出“乖巧”的孩子为目标,而认为“积极”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事。因为目标不同,所以“规矩要愈少愈好”、目的是“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2 m( B) ?& B6 l; N
今年八月初,他接受《商业周刊》的独家专访,以“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喜悦口吻,分享教养一对千金的心路历程:十六岁的大女儿李德宁擅于文学诗歌,十二岁的小女儿李德亭自信活泼、擅于创作。他也坦诚分享身为父母可能会经历的迷惑,曾经犯的错误,以及身为父亲的愿望。以下是访谈摘要: ) c4 t# g% b* `: r0 @1 P- @
A、主文
) C* _# t& S8 z2 \' Z9 f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其它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 X6 o! m1 U, X5 W
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学习如何找工作、找兴趣,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当你有了积极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7 @+ g3 Y; m- ]+ ?0 j: T; B. v
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亲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
3 l& p: y) Y6 ]* y2 m9 Z6 \3 R 1、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3 v' f6 A0 \5 E; n; _/ }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听话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但如果乖是善体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 G. c, t& _7 n! M. A 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权力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G' u+ u% p" A# ? 2、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 ]8 |& S6 u7 ], C0 q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 k" b6 |; L4 u- M: i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 }4 X: Q8 v0 c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8 C0 S7 D& G1 e" z# I0 t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 s% p% l3 a2 j0 q' q* s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 E j% t1 t3 H4 m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 i# k# B! Y5 [$ [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 d- {1 ]3 D5 o, w& z& m$ ?# J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g" B& I' B' f+ `: m6 G# {
3、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6 l8 J. m! F' U7 w: r' Z* _8 d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就可能……比如说,两天不可以用计算机。这是他们比较小的时候,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笑)。# |1 `5 } F! [
但我觉得,任何的惩罚应该都尽量地不要做。我会宁愿让她没有犯错的机会,而不是让她犯错、被发现…然后受到惩罚。
3 L0 z% N( T# \5 ^, [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孩子违背规矩的话,可能都有理由。也许她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也许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许她说,你订的规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违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被捉到或没被捉到,对她都是负面打击。9 M7 |2 C3 W" y2 x8 `; `
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4 P' U1 F6 ]# B$ G% i
4、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0 M0 i F8 Q5 c1 d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d. [) c( ~' e3 n% b& e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讲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样的,你在气头上,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叫停,当时你就不要理他,等双方气消之后再来讲道理。* Q; p+ |/ F* s
我有些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也会希望对方可以叫停,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在一起辩论,不会有好下场。
% B8 @ Z1 l# R% N3 u4 b (教养孩子)和与他人相处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公司里面对同事,还是对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时候当一方开始发脾气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学会叫停,这是我从人生历程慢慢学到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8 F# i, A1 w, |8 r
对呀,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两个女儿)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
& t; @7 o! ^( Y; A' s" h4 A0 X 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她的心,你对她这样粗暴,她会想,“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亲子的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她们觉得无助;或者做父母亲的会觉得,“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些情况会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况)父母的后悔。这时就应该下一个决心,就是以后不要动手。& C1 I. C6 L9 y: d
5、百分之三的时间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时间做孩子的朋友& Y. \* O0 Q* }3 {# M
其实,考虑孩子的时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时间在考虑纪律与处罚,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与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我们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然后鼓励他,帮助他,帮他出主意,做他的军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把管教当作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要失败了。% E! l. @6 U9 J' s5 o/ w! W6 Z
比如说,我大女儿会喜欢写些爱情小说与诗歌,然后我就会想办法帮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励她哪一篇写得好啦,会跟她开玩笑啦,说这篇是不是在讲你自己的故事啦?" I5 s4 n2 ?' ]3 @: g* C
小女儿比较顽皮,她喜欢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会跟她录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写一些自传啦,她年龄小还不会打字,都是我帮她打……。0 D, W/ s9 v* B/ }
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之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笑)
6 W" H% K1 z3 G' d. h 以前我大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没有听懂也不发问。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所以她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的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v: f& y. Z5 [: _ @# C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没有被惩罚的威胁# j) G0 G' q3 x" a- P4 ^
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呀!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 n1 A7 ^: Z$ K1 ~- _5 B: |8 t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5 C* t/ P5 I0 Y) O6 T 其实父母亲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说了以后你不能骂我,不能批评我,不能认为我很坏,很不好”,最多你是听我倾诉,或帮我开导,而不是一听就要处罚。3 T1 `* z$ A. J0 z) f6 \
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的父亲母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通过我的母亲、兄姐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我感觉到,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没有机会更多认识他,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把我当作朋友。
, K4 R- }- b, [/ Z 7、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9 y4 L% X8 j/ {/ n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 E/ T6 D+ C% Q9 J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 r)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 F1 L7 F9 A: W- H6 O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 P$ q* a$ q) T& }; B 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岁的时候,告诉父母亲说我不想读幼儿园了,大部分的父母亲可能会说“好呀,好呀,我认为你应该继续读。”或“不,不,不,你不该再读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这个决定交到我的手上。: Y$ }( W/ U% }: @
他们一方面告诉我说,你去读的话,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学生,与你同龄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当然,你要去读也可以,我认为你可以学得更快,成长得更好,还告诉我如果考试过了就可以读。讲清楚事情的利弊,让我决定。! i- A' N# ^- n
当Google创办人布尔(SergeyBrin )与佩吉(LarryPage)接受记者访问,到底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曾经就读过的哪个学校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学,而是蒙特梭利小学。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 t3 b& w$ s- k4 U8 b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 ^: g, s0 A3 z- C) `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8 M# f5 R8 Z* A9 p; n: j, t2 `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 k3 ]- r v: R* k$ {- {' d) I% r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1 z2 h, L8 L: g) T' W8 ]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4 Z, b$ Q M& V: F+ C4 j; f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 q3 M' Y1 q; h0 r# m! t5 A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觉得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我个人认为(加强语气),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我觉得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 j; i. @/ U$ }6 w 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才用“稍稍的”惩罚把它挡住。
& M; F8 L4 a0 f# D( h1 L& o; @ 1 e' D- _5 u2 M
李德亭-基本资料 李德亭,李开复与谢先铃的小女儿。
6 I# C3 u7 @! z: B8 `/ N姐妹:李德宁
$ t! A$ O; }* p5 S母:谢先铃 2 a, `; x; i6 _" k- Z& N- I
父:李开复
( O9 {. D) i) V6 J/ e3 k q擅长:创作5 c$ ]) N! `! @
$ X* F3 [' t# H% H* b
李德亭-教育方法 小女儿李德亭刚到中国时常常跟父亲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也不笨,只是不太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李开复就努力培养她的自信。小女儿喜欢写日记,李开复抓住这一点,经常夸奖她,小女儿受了鼓励,对写作产生了浓重的兴趣,最后竟然写出了一本《自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