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7|回复: 5

【轉載】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 佛光山星雲大師著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4-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一、從發心中擔當責任
1 t# t2 @+ w, T5 t3 w8 k% l) k% S# a, x; R
佛教青年時常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聽到要擔當「責任」,也不明白責任的重要。因此,「發心」往往只有五分鐘熱度,而無法堅持與貫徹自己的發心。我們應當把發心所做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必須擔當的一種責任。
! g) h* e2 h7 I) s% r. X! b. j. b; T3 }! @  N, g$ w  p) J9 `
除了「發心」,進一步更要了解「責任」的重要;例如船隻遭遇海難,船即將沉沒,船上的人紛紛逃生,但是最後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為什麼?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是船長應盡的責任;他重視責任甚於自己的生命。5 S9 S8 \% G* _  t. L
$ h8 c; Z, R1 s* ~2 N. p
我們平時認為發心只是一種義務,於是,高興時就發心,不高興就不發心,這是有流弊的。「發心」需要擔當「責任」,因為發心本身就蘊含著責任。
  d0 W- A& X2 W0 B) Z1 a
1 h' {1 P1 E1 L6 c5 x5 s7 x! E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並非他不愛家,不愛老母妻兒,而是責任使得他不容許放棄自己的職守,為了完成責任,只有犧牲小我。
( a1 x( I& K0 |( H6 O  |  N3 j; V& ?) u1 z  h
《梵網經》說:「菩薩見外道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為什麼聽見有人謗佛會覺得像三百矛刺心那麼痛切?因為佛法不能興隆,遭受外來的譭謗,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心裡怎麼能不痛苦?常聽人說:「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不論家務也好,事業也好,弘法利生是佛教青年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 t( c4 E+ p0 V' E" j
- \" T  q; {" z2 s2 U
什麼叫做責任?我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w9 Z5 |0 Y6 [# e4 h
- t( E( r2 f5 I5 ^' G* ?
(一)責任是利他的行為5 ?* K$ i2 q# F* l$ P, }5 ]

  e0 X7 H0 |2 l! ?" K世界除了我以外,還有許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因此我要為這許多人負起責任來。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是有為青年的抱負。不肯負責任的人是弱者,肯負責任的人才是強者;不肯負責任的人是懦夫,肯負責的人才是勇者。
5 \1 a0 L0 C/ @  r9 o2 F& V  K$ {3 a# c- Y7 o1 M1 H+ S7 o
(二)責任是菩薩的本份  J; f* f5 @; M& d1 D  S9 ~) B

! K" r' F5 p; V我們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普利人群的聖者之徒,我們是佛教的信仰者,我們學習的是菩薩道,因此不容許我們推卸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的存亡繼絕,也是佛弟子的責任。
! T' n7 n/ w) n& d, c3 `$ q; f; d' V: A  T
(三)責任是能者的義務) Z+ _. @) b! H, n; @
- V, P0 @7 _  M$ l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學問多好,都是庸才。為國為民,固然要擔當責任,守衛看門,也是擔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 B" U& H" n0 g' Z$ r, ^
& e; I/ J. j1 o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作是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7 y8 g9 E: i: G, j

0 b4 P5 X/ o" R. M9 z2 V6 Z5 ^0 U佛教青年要發心,更要盡義務來擔當責任。時下的青年普遍缺乏責任感,今後佛教青年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擔當起這個時代應負的責任,同時更要提起精神勇氣,修養道德,學習佛法,未來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任務。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從擁有中養成節儉

二、從擁有中養成節儉 ) ]4 ?9 A9 L2 n. {
/ h7 y+ {4 Z! A" u7 g
談到節儉,有人會說:「我根本沒有什麼錢財,還要節儉什麼?」其實,節儉不光指錢財的節儉,個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應該節儉。例如我們擁有生命、時間,要好好利用我們的生命和時間,對於所擁有的生命、時間更要節儉。俗語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時間就是生命,節儉時間就是愛惜生命。我們浪費多少寶貴的時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有多少寶貴的時間在頹唐、隨便、馬虎中消逝?把大好的年華、青春、生命虛度浪擲,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浪費的事嗎?( ^' _# I' [& i' Z3 A

6 [8 V' z6 O& n3 k; V/ b0 S* E2 e除了時間要節儉,對於感情也要節儉。每個人都擁有感情,假如不知節儉,濫用感情,會招來多少煩惱?把感情用在不當不正之處,也不是一個學道者應有的行為。. h4 y% W3 E5 Q" m" N/ \: A

' D0 y% {) J  T( h6 F佛教並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淨化感情,以智化情,轉化自己的私情私愛來愛佛教、愛國家、愛人群及愛自己未來的前途。只顧兒女情長,那是社會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為,進入佛門的人,感情已經過一番磨練與淨化,應該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應該懂得節儉感情,把節省下來的感情,運用在一切眾生身上。
+ ?5 \9 v) Z2 I$ h6 e; a! j( R0 T5 ?" Q
此外,對於物品也要節儉。竺摩長老一生節儉,一件海青洗破了自己縫補,補了再穿。佛教常說「惜福」,為什麼要惜福?就如銀行存款,有一定的數目,若不節制用度,隨便支付,終會有取盡存款的時候,這時生活就艱難了。所以,平日應該「有時當思無時」,「有」的時候應該節省,好好珍惜自己的東西,時時記住一針一線,來處不易,一米一飯,得之維艱。. j) e/ Z7 c0 X0 w

# L5 \8 L" u9 Z' p! S) |1 T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仰賴社會、國家、師長、父母、常住而有的,日常所需也都是社會大眾成就的,而我們是否對他們有所貢獻?能平白浪費物品嗎?印光大師吃飯時僅吃一樣菜,即使拿兩樣菜來也僅吃一樣,弘一大師也是,認為淡有淡的滋味,鹼有鹼的滋味,因為真滋味是在內心的知足之中。因為他知道:我對社會貢獻有限,不該享受豐富的物品。
: ]( I0 j2 Z+ n
! @: C: D- o( Q佛教青年,如果不能養成節儉的美德,將來不但不能貢獻社會,反而會成為社會的消耗者,一文錢可以逼死英雄漢,我們不能拿不勞而獲的金錢充闊老,或者做人情,應該在有限的金錢之下,學習無限的知識,在少量的金錢之下,完成自己永恆的事業。
# r& M+ y" ^$ e. M9 U# o% w. M/ j1 g: V
我對節儉下了三個定義:3 N" b# Y- ?  k* T! R/ l

1 i5 o- r9 v0 Y$ v# b(一)節儉是儲蓄之法
& U. t; w4 P1 ]  s' S% ^6 ~
1 b3 A3 l& g% l! q& D8 c% G節儉就能儲蓄,感情如果不濫用,感情就能一天天的淨化,自然能把感情化為大慈悲、大仁愛與大道德;時間如果能節儉,就是儲蓄生命,將會使我們的人生延長許多;物品如果能愛惜,就能使我們的東西,更發揮效用;金錢如果能儲蓄,就可以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o3 k& a6 ~: m) G' P2 D8 L
未來的一切,往往是由現在一點一滴而成就的,正如大海是由一點一滴的水所匯集而成的一樣。
. f3 w4 X1 Y3 b1 R# ]# N! P( A+ N* }; i& E
(二)節儉是致富之道
6 Y' u2 G; n7 \+ ?- P; h
' a7 `* E  B) b0 z7 D- n養成節儉的習慣,將來才會富有。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有錢,一帆風順,而不去探究那許多富有者,他們之所以致富成功的原因。如果未來想成為一個富有者,不僅是金錢上的富者,同時也是擁有大感情的聖者及擁有無量時間的壽者,就必須遵守致富之道--養成節儉的美德。
9 {$ E1 `  N, L: ~! q
& h' R! q6 G0 q: ^+ V* A) Z(三)節儉是事業之基
: k$ s) m- A; ^& x% `" \. T5 o- o- u, i/ ]# b( r
無論將來發展什麼事業,如辦圖書館、托兒所、育幼院、或建講堂弘法利生,都必須由基礎做好,也就是從今天起開始節儉,唯有節儉的人,才能使時間長久,才能使情感豐富,才能使物品增加,才能使金錢富足;從現在起,將已擁有的時間、感情、物品、金錢節儉下來,才是佛教青年未來成功立業的基礎。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從物欲中有力自制

三、從物欲中有力自制 7 o7 p; p' j3 B$ j# r" o

# C% i! d# J* j4 y$ q對於世間的物欲誘惑,要有力量約束自己,克制自己。一個人的偉大與否,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沒有自制的力量。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君子能自制,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的分別在於: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於能自制,煩惱痛苦的人生則由於不能自制。
: H/ ~5 Q- K$ |) w
. o$ o" Z, g  ?6 k/ x佛教為什麼講布施?是要我們對於金錢物品不要貪著;為什麼講持戒?也是要我們在生活中有自制的力量;為什麼要忍辱?就是在人事上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現在的青年血氣方剛,行動往往憑著一時的血氣衝動,這樣的人並非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一個能自制、能自我要求的人。
5 E1 a2 v8 h- @& h2 u8 M1 H/ m# A9 u3 I. T4 C
唐朝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意即玄奘大師所說的話,沒有一句為名或為利,行為也絕無一點輕浮暴躁。過去我曾認識一位法師,一見到人就說:「那位張先生很有錢。」「好久不見了,在哪裡發財?」「那個人很有地位呀!」始終把金錢名利看得很重,所說的話,句句不離金錢名利,實在令人不敢苟同。不能視名利如浮雲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出家人的。! _. n, c' F( `: Q+ H6 ]  X9 H
; j* ]' a$ ?2 p& k+ F& g
玄奘大師,他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在名位之前,更加的虛心,更加的謹慎。但他並不因此而沒有「名」,相反地,唐太宗每次要視察各地,第一個邀請的就是玄奘大師,他的生活所需都由國家供養,朝中文武大臣誰不恭敬他。玄奘大師對於名利,並不是絕對的拒絕,有名利沒有關係,但是在名利叢中,他懂得自我約束。* `0 v8 Q' e$ ~9 K' F# c

6 V! E4 _. a+ r" p6 k要培養自制的力量,生活才能快樂;生活有自制,面臨任何誘惑,才有力量對付。關於「自制」,我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c( h9 v+ [& k, z. p
, @1 {5 G& T) i' \: o5 t, w" K(一)自制是人類的本能4 {5 f/ X6 ?+ _$ V$ X' I

$ [* @8 ?5 O* ~6 f雖然追求欲望是人類的本能,但是節制欲望也是我們的本能。有人說:「社會講究縱欲,佛教提倡節欲,難免貽曲高和寡之譏」。其實佛教所提倡的節欲,不是絕對的禁欲;因為欲望是本能的,而人類另外有一種本能的節制力量,來對治欲望,使其平衡。如果節制的力量小,物欲的力量強,無法自我克制,那麼就成為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就必須把自制的本能發揮出來。! O/ c7 ?  D" g/ J' N' O- m

2 p4 R: O5 x9 a' {: H. U(二)自制是君子的要務8 V$ O) @2 H8 o! ?

1 r) d3 p* U. J$ v4 `自古的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克己利人,佛教之所以有那麼多戒律,也是要我們知道自制的方法,並具有自制的力量。自制,才能完成個人,成就大眾。
9 }7 S. ~7 O" ?6 W8 o( G) w$ ^9 D7 P6 @
(三)自制是修行的條件
$ E, }: {5 r8 e; d9 g: W1 T2 b/ K; w3 A% W! ]
佛陀在即將成道前,曾經遭受惡魔波旬及數以萬計的天魔擾亂,但是佛陀完全不為所動,終於證得無上菩提。佛陀能不受天魔所擾的主要原因,便是他具有強大的定力與自制力。因此,修行學道的人,必須學習佛陀,培養一種自我克制的力量。能夠自制的人,修行才可能成功。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 S0 V4 j$ R+ L2 @' e
+ `2 C5 u0 p  u& m( O& U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自尊自重不是傲慢與貢高,自尊自重須從謙卑中去陶冶。古人說: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居卑處下,不拒多少。
7 a; j' i+ d! U: g* A( P7 E% i( d& }5 T- C( x
與人相處,最得眾望的人,是懂得謙卑的人。做為一個佛教徒,所從事的是教義的傳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信念,更須培養謙卑的美德。8 y. F' O$ ?. n3 L2 g9 _

3 U2 ?% U- X* ^1 B8 X- n以前的出家人「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能夠上與君王同坐,那是因為具有尊貴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愛戴;肯與低賤的乞丐並行,那是因為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雖然是乞丐,但人格並無欠缺,能夠以謙卑的態度去納受他們。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貢高我慢。
( \1 ]) E/ g% x  f+ E+ l2 S. S; x- ~3 h7 Z
謙虛不是畏怯退縮,也非卑劣懦弱,更不是對一切事情推諉而不負責任,當然,謙卑也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講道理;一個自棄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主要從謙卑中養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 e/ x2 ?) J5 |8 _# I; p! b4 Y% K" }  J* I. n9 h7 A
印度比丘以乞食為生,即是要出家人從與眾生接近之中,培養謙卑的美德。平常我們至誠禮佛,把尊貴的頭匍伏在地上,以雙手承接佛陀的雙腳,也是要袪除我慢貢高,養成謙卑的個性。
+ |  _1 {5 F3 Q% S' S; f
: p8 f, B0 L, \0 D  l為什麼要謙卑?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為什麼要自尊?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怯懦的。
/ _' W) ?* O& F* X- Y9 G
( Y; Z% j$ N8 n: n8 o6 E西方哲學家說:「一個人如果驕傲,即使是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成熟的稻穗一定會低垂下來,「宇宙有五尺高」,我們六尺之軀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都必須低一低頭。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上,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的德行,過那低頭而向前的人生。- n5 i: _: o& J  I$ W4 ~! X

$ N! B+ G0 \* w  q' y( D關於自尊,我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 J- x5 x5 s5 }, w* N# o) @- A* a- A
- X. b% Z! G6 C0 u- A/ r1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I8 `) M% v7 F) Z! J
0 w' G; n. G# I1 G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沒有自尊,哪有自信?有了自尊,才能培養自信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載著一冠」,他對自己的人格有無比的自信。佛教裡多少古德深山苦修,甚至三餐無以為繼,仍不肯放棄僧侶的尊嚴,隨俗浮沉,他們對自己能體解大道有無限的信心。因為有信心,最後終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3 M% w2 H0 `3 i- w" V' q: m$ T$ I, ?
- y9 k+ `5 p6 m1 i: f1 k& A
(二)自尊是節操的根本+ V3 E. A6 i, K: X
0 z# H8 J5 r2 \% Y, c: \
社會人士有社會人士的節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不管什麼人,他的節操必須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會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會冒犯人,自尊,是人類高貴的節操。隋朝的道悅禪師,住在荊州時,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強搜寺中道糧後,命令禪師引路出城,若不從,即予殺害,禪師坐在地上說:「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這種從自尊而產生的節操,雖是盜賊,也不得不肅然起敬。
2 b6 C9 {' u" E& c" O! t6 R! i( u3 Q! b
(三)自尊是人格的標準
6 B5 s( f9 g1 _4 Y5 N) X/ b& K8 |( q# H" [% G  V
一個人有沒有人格,主要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而人格的標準,人格的方向,完全取決於自尊心。出家人應該莊嚴,不能和俗人一樣,一個出家人終日討好世俗,向權貴奉承,或者只為了一點小利,甘心出賣人格。例如有人公然抽煙喝酒,不以為恥;有人出入淫樂場所,不以為羞,這都是由於不具備自尊心所致。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從笨拙中啟發靈巧

五、從笨拙中啟發靈巧 # v# I5 L1 E/ Y! L  {/ e# A% q7 a

+ ~, o/ B3 b- y# O我們一向把笨拙與靈巧看作兩回事,但是,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聰明智巧不是從投機取巧當中得來的,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很多老和尚自稱老拙,「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老拙真的這樣糊塗嗎?這是老拙歷練出來的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好像很笨拙,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3 q6 y9 L$ q# k  m; q+ {

# q& t, J) {" _; ~% m& }) R0 w& I一九四六年,杭州武林佛學院院長會覺法師(太虛大師的弟子)在開學典禮上說:「我一生中最討厭的就是聰明的人。」為什麼他討厭聰明的人?因為許多人聰明反被聰明誤。人笨拙不要緊,只要肯腳踏實地慢慢做,所謂慢工出細活,不從笨拙中啟發靈巧的聰明是靠不住的。所謂笨拙者,為學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穩穩當當,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依然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n3 N. B9 q2 O& b0 s) \0 e
; z; |( ?7 c6 {$ r! I+ H
中國人常笑日本人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飯店的樓上,看到一輛卡車開到十字路口,剛好紅燈亮了,此時正值清晨兩點,馬路上一點聲音、一個行人也沒有,那輛卡車停在斑馬線前等了一分多鐘,直到綠燈亮了才開車。一定有人覺得他很笨,深更半夜的哪有行人,儘管往前開就是了。只是,路上雖無行人,但若常如此通行,養成闖紅燈的習慣,難保以後不出車禍。守規矩,看起來雖然笨,卻可以養成終身安全的良好習慣。現在的日本很進步,是世界經濟強國,如果日本人不聰明,為什麼會如此富強呢?這要歸功於日本的國民從笨拙、守法之中,養成不取巧、守本份的習慣,所以社會就有秩序,國家就會強盛。
$ O% c5 |  {; f# q# O* y6 b: L( j- ^4 ?3 Y& D
常看到有些同學,正楷還不會寫,就先學草字,龍飛鳳舞,寫到最後亂七八糟,不成字樣。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笨,一筆一劃慢慢的寫,自然而然就會靈巧了。8 ]+ w  i  N9 d0 ~! _/ N

# |  J8 R+ }9 R' F我對靈巧下了三個定義:8 W8 @" ?: P& Z0 M

) \# b$ t6 X, x9 i( s(一)靈巧是貫通的慧解/ I* n! U1 _7 U

% B+ o) Y1 n9 V- w1 A8 ~& [靈巧,是聞一知十、聞十知百的能力;靈巧,不是憑空捏造,虛造的假聰明,而是貫通的智慧。因為有了靈巧,可以舉一反三,可以無事不知,無理不明。禪宗大德有的看到桃花開放而悟道,有的聽到嬰兒啼聲而明心見性。不過,這種大道一以貫之的靈巧,不是偶然,也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從多少經歷中,多少笨拙裡才能貫通的。
. P- h/ m$ H. \. l6 H- P8 R6 u: w7 a1 W' F
(二)靈巧是敏捷的反應
' E, j& W: R4 l, m& Z. f! \+ q  V6 W0 v: J
有了靈巧的心思,對事情才會有敏捷的反應。過去的學子親近善知識時,善知識會以沒頭沒腦的說話,來考驗一個人的靈巧、能不能有敏捷的反應。例如日本快川禪師被軍閥織田信長放火燒寺,逼得無路可走時,快川禪師要求寺眾參「大火中如何大轉XX」的話頭,並且不時摧著:「快!快!快!」假如是靈巧的禪者,在敏捷的反應下,應該就能開悟了。" l% M  ?4 l9 r7 m/ p; Y7 d
" R6 d3 l9 E3 C
(三)靈巧是活用的經驗0 U. p& ]# Q- m- U' i, u

7 m& T+ U  o" _6 n靈巧,是從多做、多說、多看、多用心來吸收經驗,從經驗中去靈活運用。俱胝的一指,使許多學子契悟佛法;黃檗和臨濟的棒喝,讓多少人接觸到禪機。高明的醫師,甚至是砒霜、毒藥,都可以用來治病。要靈巧才能活用,若無靈巧,即便是好事好話,有時也會惹來麻煩。靈巧非常重要,要學道,先要有靈巧。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從理想中實踐抱負

六、從理想中實踐抱負 * j, b. j; D4 J# i

& K! f" ]  W8 V; k0 u1 ]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就是沒有理想,沒有抱負。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就沒有未來,沒有未來希望的青年人,能有什麼成就呢?
' f5 F3 f# B" Z0 [8 P
; t# [2 U& ~: `) Z. c* N  k  d若將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等三種等級,上根的人憑著崇高的理想行事,為理想而辛苦工作,為理想而犧牲奉獻,能否達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總之為理想而奉獻一切。中根的人,憑經驗行事,認為理想太空幻了,因此做到哪裡說到哪裡。下根的人,憑需要而生活,認為有麵包才能不死,有老婆兒子才會滿足,所以下根的人做事只講需要不談理想經驗;禽獸也是只憑本能,如牛馬除了尋找水草作為食物,是不會有其他的要求。
4 x% n/ w1 Y$ l3 W5 p# z* Q- A0 p3 {0 v; l  F  g
青年人,尤其是佛教青年,不能只求滿足生活上的欲望,而拋棄一切理想!如果這樣,與禽獸有何分別?佛陀說,眾生是無邊的,煩惱是無盡的,法門是無量的,佛道是無上的,人生有那麼多的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等著去追求,我們能做一個沒有理想有如行屍走肉的人嗎?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有了理想,吃點虧也不會計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力量。所以佛教青年要有志願、有抱負、有理想。
' D& P, j# [" r) a" j: G9 t; T8 {" B7 D5 F6 x$ o2 V
關於理想,我為它下三個定義:
( l1 c7 h( k6 a; g% T& A+ `! u+ |) O7 E7 ~  J$ j
(一)理想是正當的希望
/ o/ ?0 F4 s4 o! M6 j, F! W( b+ U( W2 W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則是我們正當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導人走上正途。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生,眼前一片灰色,暗淡無光。就算貓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潤。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怎能沒有正當的希望,怎麼沒有崇高的理想?
1 Q5 P9 P( j0 F5 a
3 M& r5 B5 F& Y! n(二)理想是力量的源泉
, W; p. J% K5 D0 n+ B9 \, b+ i: V8 O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奮鬥的力量;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乾涸的泉水,無法長養生機。有了理想,才有力量。人類能征服埃弗勒斯峰,是由於人類從理想中產生登高的力量;人類能夠登陸月球,因為人類有上天的理想,所以就有力量上天。世界上多少偉大的事業,都是靠理想所產生的力量而完成的。$ h! l9 D5 \0 W1 o/ l
2 j6 q' c+ }4 @! \
(三)理想是快樂的國土
8 i0 b3 ]/ _6 Y+ S" x9 N% d  L7 q% E8 F  B) M# |5 u  M9 U
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義,人生才有希望,理想使生活充滿快樂。有了理想,便擁有了一個理想的國度。人間的世界,不容易擁有,即使想擁有一百坪的土地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其他,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度。有些佛教青年,沒有崇高的理想,只希望有一間小廟,根本不敢成大功、立大業;靠一些小廟怎麼能復興佛教呢?1 [" V# z% E- ^: h1 A3 ?7 x, [' J0 i

, n: f# v+ r  _5 l. M想成功立業,必須具備理想。佛教青年不同於一般世俗青年,要有遠大的志向。佛教青年是為學人間菩薩道而來的,所以應該努力實踐人間菩薩的理想。- W8 r% B- X, e( ?+ s" N5 g1 Z
 * [9 F% W* \0 a; H5 z9 z) L6 C

7 E. a' D4 m8 S* F; z/ i% T9 I( d一九七六年六月講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9 03:12 , Processed in 0.15867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