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2|回复: 2

“止咳良药” 川贝的秘密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转载
; r! t& Q$ o1 }: b何必求贝母/ Q4 e3 E& l* N( D0 }0 ?3 Z6 _

2 i: z+ N7 f4 W/ b3 ]( [+ ]文/刘夙0 B# o$ `% w: [2 J& e! {
& @5 x2 O! y, L+ d0 W4 o
  《桔梗无远志》一文谈的是祛痰,这篇文章谈的则是止咳。6 b! @6 E- t, J, S  o0 ]  {) z

, v# R7 a0 N  r" b  \# {2 W0 Q  中药里面的止咳药不可谓不多——贝母、百合、款冬、枇杷叶、苦杏仁、桃仁、白
3 `4 @# u& F6 A8 S+ }果……其中又以贝母最有名。在植物学上,贝母是贝母属植物的统称,它像大蒜、百合
! F3 v1 b, @* P9 O4 _% E一样有一个膨大的鳞茎,鳞茎外面通常有2至数枚贝壳状的白色肉质鳞片,这大概就是# f. j  v( D' j/ p7 R( ~3 ]
“贝母”这个怪名字的由来。贝母属植物全世界有6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特别是' m3 d" g  J: w5 {
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的中高海拔山区。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十. Y/ @5 U: g, |
四卷记载我国有贝母20种,此后又陆续有些新种得到定名,如裕民贝母、蒲圻贝母等。( Y' h- `3 H- k8 E: T
几乎所有这些国产的贝母都被用来当药了,“川贝”“浙贝”“伊贝”“平贝”“炉贝
, E6 n9 k4 ^9 A: J- o( V”,就是不同种的贝母入药时的名称。其中,川贝又用得更多一些,含川贝的成药川贝
! m. M) w7 Y& A枇杷膏,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止咳良药”。
! w+ o. U0 |: u% w8 \
1 c- e) i8 D3 {; H' V1 ^  有人认为贝母被用来润肺止咳,纯属中医的穿凿附会,因为贝母的鳞茎色白,在五
1 f8 [3 r' P9 o8 e7 G: v- s行学说中白属金,而五脏中肺亦属金。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不过我3 ~+ g% |/ p  _, ]6 V) r
倒觉得这种解释对百合更合适一些。因为百合的鳞茎(也就是它的食用部分)比贝母更
! l  f$ U3 K7 Q5 X! [8 d* Y* j( I洁白,而且几乎全是由糖类、蛋白质这些普通的营养物构成的,绝无“润肺止咳”的成9 @; O7 Q. X- Z2 B( @2 h) F
分。何况,百合在最开始只是被当成一种补药,特意用它来“润肺止咳”,正是从“法
3 h: o5 P2 u( G( s0 B* N象药理”理论泛滥的金元时期开始的。
  n% K2 d# N4 q( d& e' ]- o- N0 ~
" C) [+ E% R7 |& p4 C  [  贝母鳞茎的化学成分可比百合复杂多了。自从1888年德国化学家弗拉格纳(K. 5 D; v& ~. M- [+ X0 }
Fragner)从原产西亚的皇冠贝母中分离出第一种生物碱西贝母碱(imperialine)之后( h9 P7 I4 r1 f  T  I: U; R( S
,迄今为止在贝母中发现的生物碱已超过了100余种,而且还在不断有新发现。现在一
7 ^$ y! t2 m( w% Q. v般认为贝母止咳的有效成分就是这些生物碱,但是,它们的分子都极为复杂,有将近七5 g0 t! F6 D. t5 a6 J
十年的时间人们都无法确知其结构。直到1955年,我国有机化学家朱子清首次弄清楚了
  {5 @! q0 v0 i; {8 x- L4 c贝母生物碱分子的基本骨架,此后各种贝母生物碱的结构才一一得到确定。1977年加拿; f& ]  Y+ X/ ^( g* m9 t
大全合成贝母甲素获得成功,但由于步骤繁琐,产率十分低下。* {) f6 H" x4 Z

% x! K" s7 g4 _) T2 o  显然,一种化合物的合成产率越低,成本就越高,除非这种化合物的药效比已有任
2 _3 p, `. V" X" E何同类药物都好,价格再昂贵也有人买,制药公司才会把它投入商业生产,否则,没有
1 R6 p$ L4 M) x7 e/ t( O) Z人会愿意干这种赔本买卖。明白了这一点,世界各大制药公司为何对贝母生物碱瞧不上
/ A* k( E  P% [: P5 w眼,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现在有很多药的止咳效果已经很好了,还不需要更新换8 v( f* k! @: q+ _8 C
代。比如磷酸可待因就是最有效的止咳药之一,但长期服用容易成瘾,所以含磷酸可待( s' ^: V7 c, T. y. X
因的复方药如联邦止咳露、佩夫人止咳露之类,是严禁作为非处方药出售的。但是在我
$ D8 v1 w% w) c1 ~国,这些止咳露已被当成新式毒品服食,结果使一些人铤而走险,进行止咳露的地下交
! E' B. [0 |9 Y6 ]3 f: ^易,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非处方药里面,右美沙芬同样能有效止咳,并且不* {% b  P5 z0 O; ~: J9 D2 p5 S
会成瘾,所以用得十分广泛,在美国甚至出现了滥用的趋势,以至FDA不得不专门发表: I0 y1 @5 Z& |  k. N$ S& ~5 K7 y
声明,呼吁医生不要给病人滥开含右美沙芬的药品。
/ T! S5 N- f# `' s/ S9 Y5 E1 Z; Q5 c' i8 G& ]
  在这种情况下,贝母自然一直没有机会在欧美得到正式的、标准的、大规模的药效+ T  V1 H' r. ^3 Y
检验。按说这给中国的制药业留下了很好的机遇,只要认真完成临床实验,证明贝母生- j# P8 q, I* L1 Z/ e0 d+ L
物碱止咳有效,贝母打入欧美医药市场并非不可能之事,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 [2 r1 d6 X; D& s; l
还没有一家研究机构干过这样的事,对于贝母生物碱有何毒副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0 g2 F) R* S# y
# B  K3 y. T1 d. `9 R2 B( I  除了上面说的情况,贝母得不到现代医学的重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现代医
  M% }! X1 Q0 `5 X2 `/ i学看来,咳嗽只是一种症状,它总是由其他诱因引发的。对于像感冒这样的可自愈的小
; q  n* D' i" Y" F  Y, E病引发的咳嗽来说,只要扛到感冒自愈,咳嗽自然就停止了;对于慢性病引发的咳嗽来
$ n* M' _) {1 N! K+ a6 _说,如果不去根治引发咳嗽的慢性病,光去治疗咳嗽本身,那么咳嗽是永远也止不住2 ]/ S6 i- \9 h8 D4 v/ G
的。何况,咳嗽本身在多数情况下有益于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对4 g4 k$ i5 k* e+ H: a, W0 {
抗疾病的本领,盲目止咳充其量使嗓子舒服一点,却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病症。所以,4 w9 s% J" \- b
只要咳嗽没有严重到影响生活(比如无法入睡)或是造成其他并发症的程度,现代医学. S5 l2 y6 K1 m& D. P# c* g
总是倾向于尽量不使用止咳药。9 N9 x2 i0 {7 C4 b1 Z3 L7 ]
. u3 N  @+ Z* w% @
  而且,最近几年来国外已经有至少三项研究表明,作为止咳药最常见配方形式的止
/ _5 x1 q# h# @' w/ n; R1 L3 v咳糖浆并没有原先以为的良好效果,花昂贵价钱买来的止咳糖浆,止咳效果往往和一碗
/ U% L6 ?5 r" e0 O糖水没什么两样。这样一来,类似于止咳糖浆的川贝枇杷膏的止咳效果,当然也应该画
2 f+ V3 c6 h  I4 \: z9 i- t+ ^上一个问号了。, t  @. V* K5 R- b/ {6 f

& w. g& O/ w' m  总而言之,就和多痰一样,咳嗽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值得小题大做地专门服用药物5 H: d. v' o$ D9 o1 H  r
治疗,这就是现代医学教给我们的健康法则。为了对付小小的咳嗽,滥服可待因形成毒( v  |; C1 ^, n1 t* z4 w. H. c" F
瘾,或滥服右美沙芬造成心脑受损甚至死亡,或滥服中药款冬(含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 f- }" l  X8 |# C! v
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造成肝损伤或癌症,我想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得不偿失;那么,
  o9 a7 @9 j; m& p0 B同样是为了对付小小的咳嗽,滥挖连药效都还没证实的贝母当药,结果造成我国贝母资/ T0 O' m; F+ ]8 K
源毁灭性的破坏,使平贝母和新疆贝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这是不是另一种得不
- M1 h' k2 B8 |- B8 t. z. c偿失呢?
7 Z' n/ Z) F2 q& ^( V4 ?
# w1 Q) P1 u; x1 u. R; ~, P2007.09.27: e6 P7 U. A2 J$ i; k! K/ k

" Y. E4 j4 r! r) m+ q4 Y(XYS20070928)4 C( _7 [( m; n& h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 ... ia8/zhongyi1310.txt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26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的支持下

写的不错,就是排版有点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3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中药直接等同于所谓的“有效成份”,是数十年来的研究误区。这里把植物看得太简单了。设想,一种植物假设有数百种较为有特色的成份,每种成份对人体有数十种作用机理,而不同的人有上千种体质,药理学家能研究得清楚吗?这也就是西药为何多是单一成份的原因。而且,有时在老鼠等动物身上验证的药理,在人体中还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 C- ?5 m3 q6 H另外,川贝只是止咳药中的一种,只是针对某些种类的咳嗽效果较好,不是咳嗽的通治药。这是中医的常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4 01:00 , Processed in 0.10185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