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  鸡蛋( 0)
|
走进加拿大的院校,给人感觉和国内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学生之间年龄差异很大。那些在我们看来上了年纪又有着“枫叶卡”的同学,常常被我们称之为“老移民”。他们一般在三、四十岁,在国内不仅拥有本科、硕士学历,而且还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薪金。留学加国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不过关,很难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迫于生计,无奈重新选择专业学习。
' x: b( q3 }: S- ^; [) E" a" h! z+ l9 Q( V, \3 Y
) N. T. u4 |, t& S. b- I0 I, b( s# ^ 我主修的专业是金融会计,在这个班上就有三分之一的“老移民”。刚开始和这些“老移民”一起学习很不习惯,总觉得他们缺乏激情,新老学生在观念上有着一条鸿沟。在一次宏观经济课上,老师要求我们自由分组,进行期末作业演讲。并在黑板上写了1至3组,然后让我们自由选组。分组的结果很富有戏剧性,“老移民”统统组合到了一个组,剩下几个和老外在一组,而我们几个年轻的同学都在另一个组。一下课,各组开始讨论如何分头准备这门大作业,那情景分明是一道年龄的分界线。 ( }3 V; k' B3 Z+ b- D" z5 p P
. ]! F' a; _' A8 b i: K+ P% x
演讲的那天,“老移民”那个组首先上台。详实的资料,严密的数据,加上图形分析,应该说他们充满激情的演讲征服了在座所有的人。怪了,他们的英语发音也似乎在一周内发生了“质”的变化。30分钟的演讲更像是一堂非常专业的经济报告会。演讲一结束,台下响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我重新打量着这些“老移民”。他们平日里除了学习,下课后还要去打工,抚育儿女。他们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这作业?!而且准备得那么充分。我在寻找着答案。
0 A& @* Q* m5 Q& W! o" v
% g1 `) [" ^, ?! v# q 机会来了,第二次分组演讲。我主动要求加入“移民组”,并和一个叫“Sharon”的同学合作。她是江苏人,在同济大学读完建筑工程。三年前,和家人一起来到加拿大。刚来的那段日子对她来说特别艰难。踌躇满志的她处处碰壁。她曾幸运地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由于企业不景气,没多久她被裁员了。为了孩子和家庭、为了生存,她决定重返校园。她一学期选读六门课,还利用课余时间打两份工。在我眼里,她始终充满了旺盛的斗志。上课时,她总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探讨性的问题。她的课本可以用五彩缤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各种颜色的水笔,几乎点缀着课本的每页。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些标记的内容和含义。每天回家后,还要陪小孩玩,等孩子睡着了,家务打理完了,周围的人都睡了,“Sharon”又开始学习……
/ T( t0 \1 O7 K& c: w6 B4 Z! W+ x% W8 D' ?4 P: y3 [, d
“Sharon”和“老移民”们,有着敏捷的思维和判断力,看问题比较辨证和全面。也许他们的记性不如我们,但他们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捕捉住学习的重点。加上那坚韧的毅力,努力不懈,成功总会伴随着他们。
& }! c3 n: P5 ^- U2 Z1 _) r! c/ W% e
' W* N s& @( h# @$ D2 |7 y: l 说是“老移民”,其实他们算不上老。在移民中,他们还年轻。在一些人眼里,移民的生活是苦涩、艰辛的。可在移民自己的眼中,生活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而在我的眼中,他们的精神令人折服。
+ [ v; {1 f& R- K( z+ y* `: W$ _' F. k1 R5 |) j: o5 p
我钦佩我周围的“老移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