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对治贪;忍辱对治嗔;般若智慧对治痴。
/ S+ R/ {% r1 T" X4 W4 }9 W7 G+ n
净空法师说过,“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辱是定的前方便。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 没有定就得不到念佛三昧,往生就没有把握。7 G8 K1 M d$ v
黄念祖说过,修禅定的人,一发脾气,禅定的境界就保不住,定中所发的神通,也不出现了,必须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复。至于修净土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即“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 [4 ~8 U/ I* T i* o
! U$ P% r% V% c忍辱分成几种。
- r6 c, Q% V' E1 v4 C s第一、勉强忍辱。遇到比自己强的,有求于人等。
4 y/ ^" N# u: Q第二、明理忍辱。明白因、缘、果的关系和道理。和杀生得因果报应一样,受辱也是往昔种的因,如果以牙还牙,以后还会受报应。不如当下就断掉这个因。所以佛经说‘忍有无量功德’。
3 W, V8 |) Y2 ^( v- g& z% |: j第三、无相忍辱。没有侮辱我的人(能),没有受侮辱的我(所),也没有自己‘在忍辱’、‘在被辱’的观念。如同布施的三轮体空。
$ t8 H6 b# f, L$ Z" j3 T9 B+ M+ s L1 a7 N" M$ r6 @" }
《优婆塞戒经》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嗔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0 t" `/ R5 q2 _ n
有这五种因缘可以具足忍辱行。
) k" }4 r7 B7 G5 {一者恶来不报。自己受恶受辱应当知道乃是往昔自己作业所得恶果,因为恶因的缘故今日该有此受,这才是隐藏在表面事相背后的根本原因,而不能归咎嫉恶于对方人不好、德行不好之类而行报复。这就是前面广钦老和尚讲的。# \, `! M% W: ^- R( l2 ]
二者观无常想。观察一切世事,没有常住不灭的,不要执着于眼前恶骂。2 f. J- p& W7 }/ t% s
三者修于慈悲。常修慈悲行,助人为乐,广行布施。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强,嗔心愈不容易生起。
4 w! n. ~4 ]1 n8 e四者心不放逸。诸恶不做,诸善奉行。
: f) r' P" z1 q1 w' j4 J五者断除嗔恚。吃素、念佛、诵经持咒有益静心。嗔心起的时候赶紧念佛。同时还要感激对方啊,如果他不气你,你还想不起来念佛呢。5 Q# L, ]9 M: I, q0 h" R f
% s3 A! r: ?$ J5 ]
[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3-14 23:4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