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  鸡蛋( 0)
|
为人父母切记-----千万不该对孩子说的八句话 光明书摘
- f# B7 H! h- j+ O8 ^& I5 G* F
& x$ x' G0 A6 o5 @ 4 }4 ]+ v6 F" h+ o; i
作者:邵泽水 张健丽
. a2 J2 U: X+ Y( p5 {$ G; r% K/ X2 F) l! c; R$ _9 l, L
揍死你! _/ X2 ^* d3 c
; p2 d w8 D# z, {4 D& A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 |* n/ Q" l G& A
: d7 G0 U7 D8 F+ S6 U) v; D, ]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 B. j; d. W2 v1 s4 S& T' t" b( j2 l% O. s0 ~' l: Z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 N! f7 M( g& B, r g
! x6 w9 ~7 @3 c9 ?; {6 v5 h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9 o4 t0 ~- z/ S9 k3 o! C* f- {5 e, ~, }. e% [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7 d1 I3 |4 h- `2 W) u1 f k5 t. {* a$ x+ W3 {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8 Y- o+ c7 D& z6 H" f8 I/ ?0 p; L
6 K0 I5 `5 z: T0 t+ D1 z( z# X: D4 Q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9 P) k; N. d' W7 y
' y' H1 b7 A8 A6 Y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k" ^$ r; E% T( o( S$ x
H7 ?0 S7 k1 r! W N$ r6 T5 C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W# o4 f L8 [6 }+ |% W3 C( n/ m
1 L& u. Z# l2 v9 G1 I3 {# w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2 ], S6 w3 n* o# l5 I o1 `) P5 w$ u; u/ a, g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9 m3 V6 d. Z* w! t! k6 B6 p8 e
' P. f7 O" y5 C: L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3 K# y- N' f; L7 ?
5 Z. c2 N% f# x( L" k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 q( k$ j& _4 T, {: Y% t' f; W/ a+ F Y7 x0 l, g) H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 I+ C/ K$ @. ?3 p& n5 @ h0 W2 |/ ^3 a! D5 t% w! o1 E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4 Z7 C' |( z" s+ K* J. |, F K4 m4 r* Y
+ O$ t6 Z8 W; B6 b3 E( }$ d: ~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 U" n i! s+ F- ?0 P" J& W D4 O! {
你真笨 9 L% x0 t7 i5 n+ u6 n* e3 n
* E0 t8 I8 b9 N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 J$ Y6 n) I0 g4 _; l
8 d% q- S0 M/ ^3 {/ h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6 r- y- m" `7 z3 C2 O @, \$ ~ `/ A3 f2 j* j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2 \' Q; e1 Y& c
8 a8 w& L& I$ Q. l4 [8 n5 N7 _2 x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Y9 q7 o9 Z1 ]
* f3 j) c+ [3 b: K" t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_4 v$ M" Z& K4 r" ?
: K& N: j; I: A3 I# x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0 r' ~0 B3 @# N$ A- {* f
, h- X% u- y2 y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家长诉说一番,有的家长就问:“他打你没有?”; u, e$ D: s5 p1 ^- D
) c3 d. p6 `+ A/ I1 m( E
“打了。”4 c8 Q' {8 b6 q" H0 L
7 ^* c3 q. \5 ~) |. s: L+ t0 L" J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X" t& O, R3 ?% W; v \. m* a
# F, b" `& b) q; } o' z# G+ E; ?4 d
家长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 h# b+ k ]) J& `6 J+ V5 g
* W; x* S; @) w2 R4 ^! s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9 k8 h Q. ]' @) U
# S' H5 G) ]9 m7 @6 ]' d8 z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5 U% b: k5 t4 n* z- t: W% `
% |! Y) c. p, Q2 L2 R6 U4 \$ [ 妈妈求求你了 K5 c, d: L) S% o8 @! p8 b+ e
2 X# m3 D/ H8 E7 r" T! b, O0 N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 |+ N* N- Q0 }- c- W
* x' g: ?% F' v3 b3 @5 `& \) o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8 J: T6 [2 C8 P7 B5 E2 r/ G$ Z, {# D2 ?; [% C: m+ q5 ^9 C/ t* u
再说奖。现在家长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0 I8 c" s6 w- ?0 @% T" D- k& o# u5 G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D8 J- P% q O4 M1 N$ c
0 U9 C8 P! r8 V+ u. M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家长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 u) u2 |# n6 p' ?+ R/ t
3 W5 U9 N) I" M( P; G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家长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6 J. z. w2 g, ?; O6 \- [2 a( o+ w7 |. h8 U. T% t4 }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 \5 W# @" ]9 [2 w
5 _' Y+ M( ]5 b" j% }8 D" Y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5 G# k" N1 i+ [& n9 k Y
+ m% f) f. ^0 [
冲突爆发时,家长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0 t0 d( n/ p7 D; T
+ [2 Y+ i1 N8 b; g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T* c5 L# S. }$ u# |, g' @; i
2 K% ?! G* x, r5 ~/ A, n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 ~/ ?0 f+ I6 i% c( _/ w/ ~2 @2 ]5 V3 E( S. G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 c) g9 Z W, h1 f& d4 K) C
- g9 {4 C2 Z/ ~' g; e6 l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5 `* E/ S5 D% Q5 T/ u2 H0 R
" A4 T! M: j, g0 q; t; n6 x) z. _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 R n1 R4 G" H. c' T6 x* Z7 V# _
) c m/ D) }6 B6 D* o) m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 Q& y6 f* T: u
. ]+ @# }0 L4 H, E1 E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z/ A' `4 F" d* h% N- a
& C% I4 M' v* _/ p- H2 y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9 ]: a/ v! F- ], N$ V5 H' s
/ M& T* o2 e( r9 x6 a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p0 u( Z4 U* [# `
2 Q0 a" m4 I- n8 j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8 Z$ T9 p5 a5 j9 {# g, s
7 s* C+ n A1 K5 Z8 X6 ~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5 b. f+ r* a6 j7 n# Q
2 G" {. v6 d: l. t0 z
我没本事 ' X! b1 I: z- E- x
' t, R e/ N3 A+ r2 E; [6 M' x8 I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9 `* L$ o7 E( b
: f# D& U) S" x. c% f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0 r' Z% W' I8 \4 h
@; r% S r9 Q/ C |( f R( f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3 `- U4 R! h( D O
$ E3 \! L$ q; E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3 l$ G3 Z8 \! Q" p' E
0 j+ B& ?. v( f+ Z0 x2 l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2 `7 I4 u' K2 z" y9 I
0 |' v) i) l, \8 ]; ^% j# c6 {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i M/ J. U. N1 }
9 f' u7 c- I6 q+ j/ I0 @' c 6 B8 X7 X" E% v5 S- ~
- ^& ]8 [! A7 c8 m. \! e$ k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 K6 X* G/ V! g b' N4 k
1 D8 y& U y# h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0 _4 z! C/ V" s' {4 q- J: b/ p3 M) J3 T# ^+ }% b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4 \/ a+ n L( f
, P3 d9 Q. U) s5 {" @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5 Q6 l$ p" ^8 M8 B9 y( E/ r( u5 U
3 N) f" x5 Z( x& l& @' U% r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7 [: z4 {8 a6 v7 j ~# C. Y
. e1 s" n; n# W& N; C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 ~# u: @' c9 K; t- _4 W+ M+ F! ?1 G1 E2 N- q. s% }, P8 J! U
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不必讲真话。' ~1 O! b6 Y: m) S
$ @& k8 |; v I& Y
(摘自《父母不该说的话》,学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