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20-1-6 12:33 编辑 / q; o. Y- Z8 R, S/ D: z% k* R% Y
A( c2 H+ X$ X2 E! {0 o民国时期 十大才女书法9 z: b3 I: J/ g5 p
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 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 q" S! O/ }+ Y; y' Z6 N当然,才女们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而书法,可让女子静雅嫣然,沉静内敛。且与年龄无关,与岁月无染。通过习练书法,使得女子在纤纤素毫幽幽墨香的潜移默化下,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朴素,令浮躁为安静平和。- A9 e# N, G6 ~* }2 f
5 G3 m" d0 c. \* T0 W( p林徽因
. B7 z9 a6 _9 e) ]2 l5 d6 F在文学方面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被胡适誉为 “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 清宵山空八言联。可能是林徽因去遵义考察途中所书。此时,面临着国破家亡弟死,林徽因内心的哀伤是可想而知的。联语描写了南方深山冬季夜晚的肃杀空寂的景象,黄鹤时惊,白雁忽来,这或许就是林徽因当时心境的写照吧。林徽因时年39岁,尚在病中,因而笔力略显弱了一点,个别字有些笔划显得纤细飘忽。但这副楷书八言联,整体舒淡雅致,笔划柔中含劲,虽多取弧势,而毫不俗媚,颇有几分丈夫气。全联无一字不飞动,亦无一字不规矩。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林徽因的临习之功和她的个人天分了。诗歌手稿。7 T: U- t- C" n( e1 o: J
( n% ~; }& E1 H$ e冯文凤
( P3 g/ O$ h/ a8 ~' @. X+ w8 j冯文凤(右)在写对联。! S! i5 V7 r! n* f( Z' l
民国时期的书画界,奇女子甚多,豪迈干练者,当数冯文凤。冯文凤,1902年生,名鹥,广东鹤山人。父亲是岭南书法名家冯师韩,由于精于隶书,与邓尔雅有“邓篆冯隶”之一称。+ t- `& _ I0 n3 ?8 m* v4 h
冯文凤隶书扇面
3 f6 Q' E9 N. [) r1 A, i冯文凤幼承家学,13岁能对客挥毫,后经苦练,工篆、隶、真、行书风遒劲古朴,最擅长的是隶书。除了中国书画,冯文凤还懂油画、摄影、雕塑、音乐、骑术、游泳,可谓多才多艺。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油画。也喜养名犬名猫。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啊。" m5 ~8 n* h* Z' {$ n
民国 冯文凤 节书水经注1 Q8 o4 _' P; ^
节书《水经注》,一件小小的作品,文字来自《水经注》。署款“文凤”,钦印“文凤书印”。如许要强的女子,出手的却是“柔”意十足的隶书。或许只能若此,才能刚柔相济,书写出不同凡响的意味来。她的隶书是刚柔相映、风生水起的。1 J1 t" @, W, C' e# {
民国 冯文凤 节临秦公簋$ O% i$ J$ b* ]1 j; a9 Y
节临《秦公簋铭》,设色纸成扇,民国廿三年(1934年)作于青峰山寺。该书字体方正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9 m( G9 B( ]3 t7 o, Y0 l" U
# A5 q+ S$ w, v4 F" i, U( q2 n- g
陈小翠
) y4 p. t1 L5 @/ b% [2 |陈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女,浙江杭县人。擅长中国画,十三岁即能诗,有神童之称,后从杨士猷、冯超 然学画。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有《翠楼吟草》十三卷等。
# g0 h( Y, z5 ]. O民国 陈小翠 抱愁别集诗。《抱愁别集诗》,纸本行楷扇面。款署“录抱愁别集诗,本龙先生正,小翠。”此扇行书行气疏朗,书风越唐而直追汉魏,隽雅灵动不失高古,实为难得的佳作。) g8 V$ J3 _2 s
& e* U+ T/ y" I2 y% r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dqbfQGrQ7RWVIncCVf_3Q |
|